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8期

清眩汤治疗高血压性眩晕80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笔者自1999~2004年清眩汤治疗高血压性眩晕8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高血压性眩晕诊断标准确诊。2治疗方法基本方:天麻15g,桔红15g,半夏10g,云苓15g,钩藤15g,胆南星6g,龟板15g,熟地15g,山萸肉10g,白术10g,甘草6g。肝胆上......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自1999~2004年清眩汤治疗高血压性眩晕8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高血压性眩晕诊断标准确诊。80例均为门诊病人,男38例,女4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6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0年,平均3年零5个月。

    1.2 治疗方法 基本方:天麻15g,桔红15g,半夏10g,云苓15g,钩藤15g,胆南星6g,龟板15g,熟地15g,山萸肉10g,白术10g,甘草6g。加减:伴头者加夏枯草20g,石决明20g,伴呕吐者加竹茹10g,代赭石10g;肝火旺盛者加龙胆草10g,槐米10g;肝胆上亢、眩晕较甚者加鳖甲15g,龙骨15g,珍珠母15g;脾虚纳呆者加党参20g,山药20g。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1.3 疗效标准 治愈:眩晕及伴随症状消失,血压趋于正常范围。好转:基本眩晕基本消失,血压稍高,能坚持工作或能胜任家务。未愈:症状无改变,血压下降不明显。

    1.4 结果 治愈30例,好转46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95%。患者服药时间最短1周,最长6周。

    1.5 典型病例 患者,男,49岁,1999年11月15日初诊。自诉头痛、头晕3年余,伴呕吐加重1天。14日晚少饮白酒加情绪激动而突感头晕,当时血压为210/125mmHg,急来我院就诊。予甘露醇、心痛定、卡托普利降颅压、降血压治疗;拍颈椎片未见异常,排除颈椎病。刻见:头晕站立不稳,周围物体旋转,神志清,倦怠乏力,恶心干呕,纳呆,睡眠差,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血压180/110mmHg,体重指数32。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属肝阳上亢、痰浊蒙闭清窍。治宜平肝潜阳,化痰降浊。用基本方加代赭石10g,竹茹10g,党参25g,每日1剂,连服3剂;继服心痛定10mg,卡托普利12.5mg,每日2次。患者头晕明显减轻,测血压150/90mmHg,已能站立,仍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脉弦。上方去代赭石、竹茹,加鳖甲15g,珍珠母15g,以增强育阴潜阳之力,再过6剂头晕尽除,下地行走自如,胃纳好转,测血压138/86mmHg,嘱其注意饮食调理,适当运动,控制血压,以巩固疗效。
    
  2 讨论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由高血压引起的居多,其病因多为肝阳上亢,阴不敛阳或脾虚生痰,化火上蒙;或困肝阴亏虚,肝火旺盛亦可炼液成痰,风痰上蒙清窍,临床所见多为虚实夹杂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则指出:“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头眩》强调:“无虚不能做眩”。所以临证多以风、痰、火、虚立论,治疗应滋阴潜阳,平肝息风,健脾化痰。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本草纲目》曰:“天麻为治风之神药”;熟地、山萸肉、龟板滋阴潜阳;半夏、桔红、胆南星燥湿化痰;白术、云苓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息风、滋阴潜阳、健脾化痰之功。临证灵活加减可以收到满意疗效。

  作者单位:455112河南安阳,安阳县中医院

  (编辑:黄 杰)

作者: 郝志强张先茂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