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11期

胃肠外营养支持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附36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胃肠外营养支持在临床上应用已几十年,但在县以下医疗单位应用较少,特别是对新生儿、极低体重儿尤其重要。结论胃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应用于临床抢救了很多危重患儿,但必须掌握好用药时期、适应证、配伍比例、用量及了解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关键词】胃肠外营养。静脉营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胃肠外营养支持在临床上应用已几十年,但在县以下医疗单位应用较少,特别是对新生儿、极低体重儿尤其重要。方法  采用小儿氨基酸、脂肪乳,5%、10%、50%葡萄糖、矿物质、维生素、液体等,按患儿体重计算出需要量配制应用。结果  本组患儿36例中,20例痊愈,14例好转自动出院,2例死亡。治愈好转率提高,缩短住院时间。结论  胃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应用于临床抢救了很多危重患儿,但必须掌握好用药时期、适应证、配伍比例、用量及了解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关键词】  胃肠外营养;静脉营养;早产儿;极低体重儿
   
    临床营养支持于近20年取得了很大进展,本科在上级医院成功的治疗经验基础上开展工作,大大提高了患儿的治愈率。从2004年10月~2005年3月期间,用全静脉和部分静脉营养支持,为原发病的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将资料完整的36例患儿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患儿,其中男25例,女11例;胎龄28~32周者9例,33~37周者10例,38~42周者15例,42周以上者2例;1min时Apgar评分:2~6分者12例,7~8分者16例,8例评分不详;出生体重:1.0~1.4kg者4例,1.5~2.5kg者14例,2.6kg以上者18例;住院时年龄:20min~2天者22例,3天者9例,4~22天者5例;采取全静脉或部分静脉营养支持1~30天不等,其中3例极低体重儿全静脉营养分别为10、8、6天;本组36例患儿总住院天数为332天,共用静脉营养129天。36例患儿中患肺炎者28例(其中伴发缺血缺氧性脑病者23例、颅内出血者4例),败血症6例(其中伴发硬肿症4例)、肠道感染2例。

  1.2  静脉营养的成分及方法 

  静脉营养成分:6%小儿氨基酸注射液,30%、10%脂肪乳注射液、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脂维他,5%、10%、50%葡萄糖,矿物质(钾、钠、氯、钙、镁等)、液体。
   
  用法用量:首先按患儿体重、日龄计算出所需的总液体量及热卡。能量总需要量按每日每千克体重来计算:初生儿第1周时251kJ(60kCal),第2、第3周后约需418.4kJ(100kCal)[1]。原则上生后第1天不用氨基酸注射液,生后2天内不用脂肪乳注射液。其用量均从0.5g/kg·d开始,按0.25~0.5/kg·d递增,最大用量为3.0g/kg·d。输入液体内葡萄糖浓度,如经外周静脉给药不要超过12.5%,如用中心静脉给药,其糖浓度可大于12.5%。葡萄糖输入起始速率为3~4mg/kg·min,其后数日内根据患儿耐受情况逐步增加至6~7mg/kg·min。其矿物质按生理需要量及缺少情况补充。补液速度按每日总液量除以26h均匀输入。

  2  结果

  本组患儿痊愈20例,好转自动出院14例,死亡2例。2例死亡患儿不是因营养支持所致,而是因病致死,全营养支持患儿除2例极低体重儿总胆红素延迟,经调整脂肪乳后症状消失外,均未产生副作用,所有输液途径均为外周静脉,几例从较长时间给药局部静脉轻度炎症,停药后即逐渐恢复正常。

  因同期住院患儿均系以上综合治疗,无法对照进行比较,以往也无这方面统计资料,但我们体会到,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保证足够的营养,的确能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尤其极低体重儿,从某种程度支持疗法对治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  讨论

  关于采用静脉营养的出生后年龄。在生后第1~3天内为机体应激早期,此期间机体的合成代谢明显受到抑制,对营养输入不应答,过度营养支持不可能扭转和防止分解代谢,却能加重机体负担,使脏器功能受损,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所以应避开为宜。

  对于早产儿和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最好不用脂肪乳剂。当总胆红素>136μmol/L,极低体重儿>85μmol/L应慎用[2]。如果使用,最大剂量不应大于1.5g/(kg·d),因为输注速度超过脂蛋白脂酶代谢甘油三酯的能力时,可出现高脂血症,称为脂肪超负荷综合征。表现为发热、胆红素增高、肝脾肿大,胃肠出血等。本组有2例早产极低体重儿在使用脂肪乳过程中,皮肤黄染延迟,经调整脂肪乳剂后症状消失。

  药物配伍时要注意,脂肪乳不能与葡萄糖酸钙、苯妥英钠等合用。使用氨基酸要使液体含氮量(g)与非蛋白热卡(kCal)之比最好为1:150~200,否则蛋白就作为能量而燃烧消耗,不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对于全静脉营养的停用,应给予胃肠道充分的“复苏”时间及条件,尤其较长期禁食者,可先经口或经胃管给予等渗葡萄糖1~2ml/(kg·次),开始每天3次,逐渐增加到8次/d,如耐受达20~30ml/(kg·d)时,可改喂1:1奶逐渐过渡到全奶,交替过程约1周左右时间。目前主张改过去的常规禁食为谨慎禁食,可维持0.5~1ml/次的微量喂养,1至数日增加1次为宜,因长期禁食不利于胃肠道成熟。最好在用静脉营养支持时,同时吸吮空橡皮奶头,称为非营养性吸吮(NNS),有助于胃肠外营养到胃肠内营养的过渡,并同时减少呕吐、胃残留及腹胀机会。

  以上是笔者在开展营养支持中的点滴体会,在临床中应现配现用,因用量少,存在浪费现象重,如何改进适用于小婴儿的剂型、包装,有待于同道们一起努力,更好地为患儿服务。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戴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8.

  2  韩玉昆,樊绍曾,傅文秀.实用新生儿急症诊治指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89.

  作者单位:225400 江苏泰兴,泰兴市人民医院小儿科

  (编辑:汪  洋)

 

作者: 王德维,王洋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