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12期

内窥镜微波治疗鼻腔活动性出血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鼻内窥镜下微波治疗鼻出血。方法本科选择鼻腔活动性出血40例,经表面麻醉后用WB-100型微波多功能治疗机,功率为20~40W,时间为2~4s,对出血点进行凝固治疗,术后鼻腔不填塞。结果随访半年至1年,随访率100%,仅有2例复发出血,经再次微波治疗随访未再出血,一次治疗率达95%,总治愈率100%,无并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鼻内窥镜下微波治疗鼻出血。方法  本科选择鼻腔活动性出血40例,经表面麻醉后用WB-100型微波多功能治疗机,功率为20~40W,时间为2~4s,对出血点进行凝固治疗,术后鼻腔不填塞。结果  随访半年至1年,随访率100%,仅有2例复发出血,经再次微波治疗随访未再出血,一次治疗率达95%,总治愈率100%,无并发症。结论  微波是治疗鼻腔黏膜出血,尤其是治疗鼻腔活动性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微波; 治疗; 鼻出血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危重疾病,对鼻腔活动性出血,传统的治疗方法均是采用鼻腔填塞压迫止血,待出血停止后再行进一步治疗。这样,一方面增加了病人鼻腔反复填塞的痛苦及损伤;另一方面也延长了病人的治疗周期;同时,少部分病人出血停止后,出血点已不明确,给治疗带有一定盲目性,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笔者用微波治疗机治疗鼻腔活动性出血40例病人,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均为门诊或住院病人,有鼻腔活动性出血病史,中鼻隔出血最多,出血点明确;同时排除血液性疾病、严重肝病、尿毒症、重度传染病、发热性病、严重高血压、鼻腔肿瘤等引起的鼻出血病例。本组病例40例,其中男11例(约占30%),女29例(约占70%),年龄最大73岁,最小18岁,平均41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20min,平均1周;左侧出血20例,右侧19例,双侧出血1例。

  1.2  治疗方法  病人就诊后首先要安慰病人,消除病人的恐慌和紧张心理;同时准备1:1000肾上腺素的1%的卡因棉片,嘱病人擦尽鼻腔凝血块后,应用0°~70°硬性内窥镜检查鼻腔,确认出血部位。反复收缩鼻腔和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3次,用WB-100型微波多功能治疗机(成都正大牌),微波输出功率20~40W,使用微波探头,直接凝固出血点,根据出血程度不同,分1~5次间断凝固,每次时间不超过3s,直到黏膜发白为止,应尽量在创面未渗出血时进行治疗;若出血特别严重可加用1‰副肾素棉片压迫出血点后进行治疗;若效果仍差,则可用干棉片压迫出血点,移开棉片的瞬间用微波探头逐一进行治疗,直到完全止血为止。术后鼻腔不行鼻填塞,予以滴鼻液润鼻腔,消炎治疗。术后1~2周复查,清查创面白膜、痂壳;若术后病人肿胀反应大或年龄大者可加用口服消炎、止血药物治疗。

  2  结果

  本组40例病人,术后随访半年至1年,随访率100%,仅有2例复发出血,但出血较前明显减轻,经再次微波治疗后随访半年未再出血,双例鼻出血的病例1例,为防止鼻中隔穿孔,先行出血相对严重的一侧治疗,半月后行另侧治疗,均痊愈。故一次治愈率95%,总治愈率100%,与文献报道相同,在40例治疗病人中,未出现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伤口感染、鼻梁塌陷、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微波的热效应原理:瞬间高热使血管壁蛋白变性、凝固、坏死、变白,纤维疤痕形成,血管闭塞,达到止血目的。临床报道微波治疗鼻出血的病例很多。但报道中,既有一般鼻出血,也有活动性鼻出血。本报道主要针对鼻腔活动性出血的治疗经验,因在临床实践中,该病治疗棘手,易复发;填塞后病人痛苦大,鼻腔黏膜易擦伤,病程延长。

  鼻内窥镜下微波治疗鼻出血,具有视野清晰,止血迅速,痛苦小,对鼻腔中后部的止血尤为显著等特点。微波与内窥镜结合,极大提高了止血的准确性,避免了前后鼻孔填塞术、动脉结扎术、动脉栓塞术等。此外,微波代替了传统的黏膜下剥离致瘢痕形成区。总之,笔者应用微波凝固术治疗鼻出血,减少了往返就诊时间,缩短了治疗周期,同时也减轻了病员经济负担。因此,微波是目前临床治疗鼻腔活动性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

  (编辑:汪  洋)

  作者单位:043700 山西垣曲,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总医院

作者: 普霞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