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12期

中医外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概况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固定性(粥样硬化)和(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病变,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疾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本病属中医学“厥心痛”、“真心痛”、“胸痹”的范畴。心绞痛是其重要临床表现之一,治疗方法繁杂也较为棘手,现仅就近年中医外治方......

点击显示 收起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固定性(粥样硬化)和(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病变,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疾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本病属中医学“厥心痛”、“真心痛”、“胸痹”的范畴。心绞痛是其重要临床表现之一,治疗方法繁杂也较为棘手,现仅就近年中医外治方面的研究概况简述如下。

  1  针灸治疗[1]
   
  改进了操作方法,针、灸并用,提高了疗效。取穴:膈俞、心俞(均斜向脊椎方向进针 1~1.5寸,反复捻转),膻中(平刺0.5~1寸)。留针30min。针后,每穴用艾灸3壮。每日1次,10日1个疗程。结果:治疗130例显效(症状消失或减轻,休息和日常活动时心电图正常)104例,好转18例,无效8例。

  2  针刺治疗[2]

  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针刺效果与常规西医疗效比较并无逊色。取穴:(1)心俞、肝俞、膈俞、三阴交、外关;(2)膻中、巨阙、内关、太冲、光明。两组交替使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5min行针1次。每日2次,针5次,改日1次。连用2周,治疗28例,与西医常规治疗21例对照,结果:两组分别显效23、7例,有效4、9例,无效1、5例。

  3  针药并用[3]

  本组以多项客观指标进行疗效对比,证明针药联用比单用效果更好。取穴:内关、郄门、足三里、心俞、厥阴俞、膈俞(均补法),膻中、丰隆(均泻法)。针刺,留针30min,每日2次;6日1个疗程,疗程间隔1日。并用:红参、川芎、九香虫、薤白、法半夏、水蛭、地龙各10g,丹参20g,三七3g(分冲)。每日1剂,水煎服。两对照组分别用上述针刺、中药。三组各为31例,结果,分别显效14、6、8例,有效16、19、18例,无效1、4、4例。心电图、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浆血栓素、前列腺素I2改善本组均优于对照组 (P<0.01或P<0.05)。

  4  敦煌医方[4]

  由公元前111年汉代始建的敦煌石窟发掘的中医外敷古方,验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较好疗效。处方:硝石5份,雄黄、冰片各1份。研末,加黄蜡、香油,调膏(甘肃中医学院制)10g,穴位敷贴,治疗61例冠心病心绞痛;对照组30例用硝酸甘油贴剂。10日1个疗程。用1个疗程,结果:分别显效19、7例,有效31、7例,无效11、16例,总有效率82%、 47%(P<0.01)。主症、体征、心电图及血清胆固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5  中药外敷[5]

  心前区中药敷贴,预防和解除心绞痛症状方,选写以下两则:(1)薤白、瓜蒌仁、法半夏、陈皮、桂枝、檀香、丹参、川芎、当归、石菖蒲、乳香、没药、冰片各等份。用麻油熬成膏剂,取适量分贴内关、神门、通里、三阴交、膻中,每次选2~3个穴位,贴48h撕去,休息24h再贴,20次(2个月)为1个疗程。适用于各型心绞痛:(2)栀子30g,桃仁12g,炼蜜30g。研末,调成糊状,摊在8cm×15cm纱布上,贴心前区。3日1换,2次后改为7日1换,5次1个疗程。个别病人可有心悸、头昏等副反应。

  6  内服并足浴[6]
   
  益气养心活血方合足浴法治疗冠心病,疗效会更明显。处方:党参、丹参、赤芍、生地、枸杞子各15g,制黄精、黄芪各30g,肥玉竹12g,广郁金、当归各10g,川芎、红花各9g。心神不宁、心率偏快加柏子仁、枣仁、磁石、生龙骨;形寒肢冷加川桂枝、淫羊藿。每日1剂,煎服。药渣水煎,先熏后泡脚,至头部(或周身)微汗,每次30min,再按摩足底部5~10min。每日1次。治疗30例,显效(症状消失,心电图及实验指标明显改善)1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

  7  中药丸穴位按压[7]
   
  中药丸持续按压穴位上,既发挥穴位作用,又使部分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吸收发挥药物治疗作用。处方:薤白90g,元胡30g,川芎60g,丹参60g,当归30g,桃仁20g,黄芪60g,三七20g,乳香10g,郁金20g,山楂60g,熟地30g,何首乌60g,檀香30g,白芷30g,白芥子30g,细辛30g,冰片15g,薄荷冰10g。研粉,制成绿豆粒大小水丸。取穴:巨阙、心俞、神道、内关;膻中、厥阴俞、至阳、郄门。将药丸按压穴位上,贴胶布固定,按压每穴位2min。每日3~5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10例,以病情不同,连治1~5个疗程不等。心绞痛显效率68.57%,有效率24.76%,无效6.67%。

  8  穴位埋植药线[8]
   
  药线穴位埋植由于药物持续缓慢吸收,是预防和缓解冠脉痉挛、解除心绞痛关键环节。制法:乳香、没药、川芎、红花、丹参、吴茱萸、细辛各等份。95%酒精浸泡30天。取滤液灭菌后,将剪好的0号、2号肠线放入泡30天以上。取穴:在胸椎4~5节的督脉、夹脊、膀胱经内侧线上选压痛敏感点(或神道、心俞、风门、至阳、夹脊4~7)为主穴;在胸正中线上取膻中、紫宫或压痛敏感点,内关、间使、神门,每次选取主穴2~4个,胸部穴1~ 2个,上肢穴2个。在常规消毒和局麻下,主穴用2号线,配穴用0号线,埋入穴位肌层,包扎固定。7~10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42例,结果:显效31例,有效9例,无效2例。

  9  鼻闻散[9]

  鼻闻法有药物吸收快、起效及时的优点。处方:细辛粉45g,肉桂粉30g,麝香1g,冰片2.4g。研末混匀,当心绞痛时或心前区憋闷时取少许药末放手心,轻轻吸入鼻中。治疗50例心绞痛,有效36例,占72%。一般闻药3~4min疼痛消失或减轻。

  10  脐疗[10]
   
  脐疗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安全、有效、易接受。处方:细辛、高良姜、冰片、樟脑、麝香各适量,共研末,放少许于麝香虎骨膏上,贴肚脐;川椒1g,冰片1g。共研细末,撒布膏药上,贴肚脐。一般2~3日1换。

  11  心前区药膏贴敷[11
   
  本方临症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制法:将丹参、红花依法制成浸膏,涂于布面上。心绞痛发作时,将药膏贴于患者心前区,每24h换1次,2周1个疗程。一般取效最快为12min,药效维持48h。

  总之,中医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就是说药物内服外用,医理药性无二,只要用法恰当,不管内服、外用或内外合用,都会取得理想效果。据近几年的文献介绍及临证体会,证明外治法治疗心绞痛具有以下特点:简、便、廉、效的优势,同时拓宽了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手段,也解决了打针服药难的问题,患者尤其老年病人乐于接受,值得进一步探讨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熊芳丽.上海针灸杂志,2000,(4):18.

  2  王兴.针灸临床杂志,2000,(3):15.

  3  赵艳玲.中国针灸,2001,(2):70.

  4  刘新.中医杂志,2001,(3):153.

  5  谢成业.常见病无创痛疗法1600方.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6.

  6  陶颖.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1):15.

  7  张冬云.中医外治杂志,2003,(2):10.

  8  李昭奇.中医外治杂志,2001,(1):14.

  9  吴震西.中医外治求新.北京:中医古籍版,1998,119.

  10  唐杰美.常见病内外治法.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9,53.

  11  吴绪平.内科疾病外治法.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88.

  (编辑:若  木)

  作者单位: 266071 山东青岛,解放军第401医院

作者: 王慧力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