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3期

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的临床应用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1999~2005年,本院应用高频电圈器在结肠镜下摘除大肠息肉820例,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1。2临床表现便血及黏液血便456例(55。29%),大肠癌术后随访查出息肉30例(3。...

点击显示 收起

    1999~2005年,本院应用高频电圈器在结肠镜下摘除大肠息肉8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564例,女256例,男女之比为2.2:1。年龄平均46.86岁,其中60岁以上345例,占42.07%。

  1.2  临床表现  便血及黏液血便456例(55.6%),腹泻309例(37.7%),大便习惯改变273例(33.29%),大肠癌术后随访查出息肉30例(3.66%)。

  1.3  结肠镜检结果  共检出息肉患者820例,息肉2351枚,其中单发435例,占53.05%,多发385例,占46.95%。

  1.4  方法  常规逆行插镜至回盲部,然后边退镜边观察。多发性息肉分次由高位到低位摘除。根据息肉大小、形态和有无蒂等,选用不同的方法。一般的有蒂和亚蒂息肉,可用圈套器圈入息肉根部一次性电烧切除;对于2cm以上的宽基息肉可用圈套器分块分次切除;无蒂与广基小息肉可将圈套器收回,留一小头在套管外面分点电灼,扁平息肉则由吸引器将息肉吸引后圈套切除。

  1.5  结果  本组435例单枚息肉一次性摘除占93.5%,3枚以下215例息肉一次性摘除占91.2%;4~6枚91例一次性摘除占85.4%;7~18枚79例一次性切除占75.6%。69例2次摘除,15例3次摘除。3例直径大于3cm的息肉因烧灼达深肌层,在观察中出现腹部疼痛及局部压痛,腹透膈下未发现游离气体。经禁食、补液、支持、抗炎治疗后病愈出院。15例术中出血,4例迟发性出血,其中16例再次内镜下电凝及创面喷洒肾上腺素盐水及凝血酶止血,3例卧床,静点止血药,均治愈。全组患者术后半年随访无复发,治愈率100%。

  2  讨论

  大肠息肉临床上多见,而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关系密切,目前对大肠息肉的治疗原则一般认为见之即切除,同时在摘除后做定期的结肠镜检查。术后对切除后的息肉行全瘤活检,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是很有意义的。本组13例恶变息肉均为内镜摘除后确诊,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高频电治疗技术主要是利用电的热效应产生局部高热,组织细胞水分汽化,蛋白凝固变性而被切除。该治疗方法是目前内镜下治疗最普及和成熟的方法,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低,有效、安全、简单、痛苦少,对消化道各种息肉治疗效果的首选治疗方法,公认可替代手术治疗[1]。

  本组患者对小息肉多采用电凝档,使息肉发白即可,对带蒂、亚蒂或大息肉,则选用电凝电切混合档,边切边凝,直至息肉脱落为止,获得满意疗效。凝切指数在2.5~4.5范围内调整。

  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的常见并发症为出血、穿孔及灼伤[1,2]。本组15例术后即刻出血,4例迟发性出血,均境内镜下处理或输止血药止血,未发生大出血。电切息肉出血的重要原因是圈套时机械切割。另外,电凝功率选择过弱,电凝过度造成创面溃疡过大、过深,日后焦痂脱落时凝血不全造成出血。在操作时,注意凝切时创面的反应,尽量避免机械切割。而对于残端创面较大时,尤其大于3cm直径的息肉,应行分块切除,加大凝切指数,最终都能完全切除息肉。本组患者1例发生肠壁灼伤,经禁食、支持、抗炎、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体征完全消失。穿孔主要原因是圈套器切割部位距肠壁的位置太近,方向不当,如与肠壁成角,尖端与肠壁接触,通电时未将息肉轻轻提拉,悬在肠腔中形成假蒂,或凝固电流过弱,通电时间长,使组织灼伤过深至肠壁全层,术后焦痂脱落穿孔。在电视监视下,要注意图像放大倍数与实际存在差距较大,术者与助手要仔细认真配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直到圈套器的位置方向满意。

  【参考文献】

  1  徐富星.内镜诊治消化道息肉的进展.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6,16:133-134.

  2  江应平,何正在,李鸿模,等.消化道内镜治疗方面的比较.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6,16:156.

  (编辑:齐  永)

  作者单位: 163001 黑龙江大庆,大庆油田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作者: 李秀梅,房津辉,杨勇,钱英,李银秋,王淑芹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