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6期

局部用甲硝唑预防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100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本院2000~2005年局部用甲硝唑预防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100例,现将用药体会报告如下。化脓性阑尾炎44例,坏疽性阑尾炎32例,穿孔性阑尾炎24例。3切口右下腹斜切口(麦氏切口),术前诊断明确者,凡进腹后用肉眼所见为化脓性、坏疽怀、穿孔性阑尾炎,均为用药对象。单纯性、慢性阑尾炎,不属用药范畴。...

点击显示 收起

  本院2000~2005年局部用甲硝唑预防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100例,现将用药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女58例,男42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91岁。化脓性阑尾炎44例,坏疽性阑尾炎32例,穿孔性阑尾炎24例。

  1.2  术前用药 

  手术前氨苄青霉素皮试,术中视年龄大小,静滴氨苄青霉素2~5g。

  1.3  切口 

  右下腹斜切口(麦氏切口),术前诊断明确者,凡进腹后用肉眼所见为化脓性、坏疽怀、穿孔性阑尾炎,均为用药对象。单纯性、慢性阑尾炎,不属用药范畴。

  1.4  操作方法 

  阑尾常规切除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吸尽,再用5%的甲硝唑100ml冲洗手术野及切口,不再吸尽,除腹膜炎较严重者外,不置引流,一次缝合。

  1.5  术后用药 

  术后给予氨苄青霉素2~5g加甲硝唑100~200ml静脉滴注,连用3天,即停。

  1.6  结果 

  术后6天拆线,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

  2  讨论

  甲硝唑早年为抗滴虫、阿米巴原虫和蓝氏鞭毛虫病的有效药物[1]。近几年又被证实为其有高效的抗厌氧菌活性。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甲硝唑定为抗厌氧菌感染的基本药物。其优点:给药途经广,可口服,静脉滴注,局部应用,本药为杀菌剂,价格低廉,与其他抗生素无配伍禁忌,不引起二重感染,极少发生耐药菌株,适用于普外科的预防感染。

  本组用药依据: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手术期间由腹内种植于切口层的,即所谓内源性细菌感染[2]。在细菌污染切口之前就达到组织的抗生素,是最有效的。有人称手术污染后3h是机体抵抗细菌种植于伤口的决定时间,是预防性抗生素的有效期[3]。本组手术切口局部用药与术前、术后全身用药相结合。而局部用药则使切口、局部的抗生素达到极高的浓度,造成细菌难以生存的局部环境。一旦术中细菌污染了切口,在其侵入组织,繁殖形成感染之前,即受到局部用药打击,从而降低了切口感染率。

  本组100例均采用了术前、术中及术后用药。6天拆线,无1例切口感染。因而笔者认为,对化脓性、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者,在全身用药的同时,增加局部用药是预防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简易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沈立荣.甲硝唑在普外科的应用及存在问题.实用外科杂志,1991,11:624.

  2  吴厚慧.局部用药预防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实用外科杂志,1991,11:639.

  3  沈士刚.  胃肠外科抗生素的应用.  实用外科杂志,1988,8:117.

  作者单位:615141 四川会理,会理县会南医院外科

  (编辑:汪  洋)

  【中图分类号】  R656.8     

  本院2000~2005年局部用甲硝唑预防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100例,现将用药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女58例,男42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91岁。化脓性阑尾炎44例,坏疽性阑尾炎32例,穿孔性阑尾炎24例。

  1.2  术前用药 

  手术前氨苄青霉素皮试,术中视年龄大小,静滴氨苄青霉素2~5g。

  1.3  切口 

  右下腹斜切口(麦氏切口),术前诊断明确者,凡进腹后用肉眼所见为化脓性、坏疽怀、穿孔性阑尾炎,均为用药对象。单纯性、慢性阑尾炎,不属用药范畴。

  1.4  操作方法 

  阑尾常规切除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吸尽,再用5%的甲硝唑100ml冲洗手术野及切口,不再吸尽,除腹膜炎较严重者外,不置引流,一次缝合。

  1.5  术后用药 

  术后给予氨苄青霉素2~5g加甲硝唑100~200ml静脉滴注,连用3天,即停。

  1.6  结果 

  术后6天拆线,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

  2  讨论

  甲硝唑早年为抗滴虫、阿米巴原虫和蓝氏鞭毛虫病的有效药物[1]。近几年又被证实为其有高效的抗厌氧菌活性。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甲硝唑定为抗厌氧菌感染的基本药物。其优点:给药途经广,可口服,静脉滴注,局部应用,本药为杀菌剂,价格低廉,与其他抗生素无配伍禁忌,不引起二重感染,极少发生耐药菌株,适用于普外科的预防感染。

  本组用药依据: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手术期间由腹内种植于切口层的,即所谓内源性细菌感染[2]。在细菌污染切口之前就达到组织的抗生素,是最有效的。有人称手术污染后3h是机体抵抗细菌种植于伤口的决定时间,是预防性抗生素的有效期[3]。本组手术切口局部用药与术前、术后全身用药相结合。而局部用药则使切口、局部的抗生素达到极高的浓度,造成细菌难以生存的局部环境。一旦术中细菌污染了切口,在其侵入组织,繁殖形成感染之前,即受到局部用药打击,从而降低了切口感染率。

  本组100例均采用了术前、术中及术后用药。6天拆线,无1例切口感染。因而笔者认为,对化脓性、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者,在全身用药的同时,增加局部用药是预防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简易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沈立荣.甲硝唑在普外科的应用及存在问题.实用外科杂志,1991,11:624.

  2  吴厚慧.局部用药预防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实用外科杂志,1991,11:639.

  3  沈士刚.  胃肠外科抗生素的应用.  实用外科杂志,1988,8:117.

  作者单位:615141 四川会理,会理县会南医院外科

  (编辑:汪  洋)

作者: 丁光明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