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8期

针刺电化学效应的相关实验及启示性结论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针刺电化学效应的相关实验及启示性结论(pdf)【摘要】目的从电化学效应角度研究针刺机制。方法(1)将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分别垂直刺入实验对象的肩、肩穴位中,用数字显示电流仪分别测量记录产生的相应电流变化。(2)将临床1年中反复经灭菌使用的3000枚不锈钢针灸针,经目测分别挑选出具有可见腐蚀斑的针灸针(数据......

点击显示 收起

    针刺电化学效应的相关实验及启示性结论 (pdf)

    【摘要】   目的   从电化学效应角度研究针刺机制。方法   (1)将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分别垂直刺入实验对象的肩、肩穴位中,用数字显示电流仪分别测量记录产生的相应电流变化;(2)将临床1年中反复经灭菌使用的3000枚不锈钢针灸针,经目测分别挑选出具有可见腐蚀斑的针灸针(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再选具有代表性的腐蚀针灸针用电子显微镜放大拍摄分析。 结果   (1)不锈钢针灸针刺入人体穴位测到电流分别为:-20~13μA,-9~43μA;(2)目测挑选出腐蚀针灸针259枚,电子显微镜放大照片显示:腐蚀针灸针表面呈现部分较严重腐蚀缺损区域。结论   针刺穴位组织具有电化学腐蚀原电池(能输入电子、离子、微量元素)效应。

  【关键词】   针刺;电针;电化学;穴位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eedling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iginal battery effects of electro-chemistry. Methods   (1)The stainless steel needles were vertically inserted into the point of Jian Yu Jian liao, and the electric current were measured. (2)Three thousand stainless steel needles were sterilized and used many times during a year,needles with being eroded spot were picked off by naked eye,the typical eroded needle were analysed by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s   (1)The stainless steel needles were inserted into the points and electric current were measured:-20~13μA,-9~43μA;(2)259 needles picked off by naked eye were shown by electron microscope: surface of eroded needles present serious eroded area.Conclusion   Needling the point tissues produce electrochemical original battery effects.

  【Key words】   needling;electric needle;electric chemistry;point research

  笔者从电化学腐蚀原电池的角度探究针刺效应机制,并对实验所产生的相关电化学现象进行剖析论证。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1   针刺人体穴位自发电流测定。

  1.1.1   器材仪器   0.25mm×40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峻岭JL数字显示电流仪。

  1.1.2   实验对象   随机就诊的临床各类患者。

  1.1.3   实验方法   按先后顺序随机将2例临床就诊患者列为实验对象,选取实验对象的肩、肩穴常规消毒,将已消毒灭菌的一次性针灸针分别垂直刺入20mm,再用上述数字显示电流仪的2个测试电极分别连接于被测的那2枚针灸针的相关针柄上,接通开关后观察1min,并分别对所产生的相关电流进行记录。

  1.2   实验2   关于临床使用针灸针的腐蚀现象观察。

  1.2.1   器材仪器   0.25mm×40mm不锈钢针灸针3000枚、C6805电针仪、EnglishCambrdgeS206电子显微镜。

  1.2.2   实验对象   随机就诊的临床各类患者。

  1.2.3   实验方法   将3010枚针灸针中的3000枚针灸针反复(即每次用后经高压灭菌消毒后再用,大约每周2次)在临床治疗中使用1年;在治疗中根据随机就诊的临床各类患者的治疗需要选择用或不用C6805电针仪;其间每季一次用目测进行检查,挑拣出具有腐蚀斑点的针灸针,记录并经统计学处理;随机取10枚腐蚀针灸针(3010枚针灸针中保留的)与10枚未用新针灸针用电子天平仪进行称量、对比分析;再取7枚腐蚀针灸针用电子显微镜放大(50倍、100倍、1000倍)摄像以供分析研究。

  2   结果

  2例实验对象被测电流变化分别为:-20~13μA,-9~43μA;电流峰值出现(最高、最底值)无明显时间规律,但有间断的突发性;具体数据请见表1。

  表1   针刺、肩穴的电流测定记录表(略)

  本处使用的3000枚不锈钢针灸针,经目测检查(随机发现或每季检查1次)共获得带有腐蚀斑点的针灸针259支。总体来看这259支针灸针其斑点分布的特点:聚集的、不规则的块状、条纹状形态;其中172支针灸针(约66.41%)集中在针尖附近,而其他87支针灸针(约33.59%)的斑点分布散在或偏离针尖、或上下均有。

  表2   不锈钢针灸针目测腐蚀(百分)率分析表(略)

  腐蚀针灸针的电子显微镜照片所示腐蚀现象   见图1、图2、图3。

  图1(略)

  图2(略)

  图3(略)

  3   讨论

  3.1   实验1的启示(1)实验显示刺入人体不同穴位组织的2枚金属针灸针之间会形成电位差,证明了实验具有电化学原电池效应,完全符合电化学原理的科学规律[1]。(2)两针之间因电位差而产生的电流表示:金属针与电解质溶液组成一个原电池,该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并为测量仪显示,符合电化学规律[2]。(3)相同金属针灸针之间出现的电位差,说明了相同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如原子结构、间距差异,电子构型、分布差异,离子状态差异等)不一定绝对相同(如任何金属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杂质,又如针尖与针身的表面形态、电子分布密度就不相同等等)[2,3]。(4)相同金属针灸针之间出现的电位差(以及出现的间断、无规律性电流峰值),还进一步说明:生物活体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着不少需要吸收电子的生物物质(例如各种生物离子、大分子、酶等),其与针体作用程度必将影响电位差异程度,其与针体作用时机必将影响电流峰值出现时间[2,4]。(5)根据电化学原理与上述实验启示,显然单枚刺入人体电解质溶液中的针灸针因其本身存在杂质、针尖针身又有电子密度分布的结构差异以及针体周围生物物质的吸收电子作用等因素,因此该单枚针刺机体也应具有针刺电化学腐蚀原电池效应(只不过这种效应较为微小),这也完全符合微观电池电化学腐蚀原电池效应(微电池阳极反应)的基本科学规律[2,4]。

  3.2   实验2的启示(1)由于不锈钢针在实验的高压蒸气消毒灭菌、待用过程中不具有此腐蚀的客观(无氯化、硫化等腐蚀物质)环境条件[5];因此支持不锈钢针产生此腐蚀的客观环境条件应该是:金属针具刺入人体电解质溶液所产生的电化学腐蚀环境(此环境中有大量水分、氯化物、多种生物离子、大分子、氨基酸、金属蛋白、核酸络合物、金属酶、辅酶等具有电化学腐蚀性的生物物质)[4]。(2)实验显示经反复使用的针灸针产生了部分具有肉眼可见的腐蚀针具,证明了针具在反复使用中发生了部分腐蚀、释出了部分金属微量元素;该事实应该符合电化学腐蚀原电池(如阳极过程:金属溶解,以离子形式迁移到溶液中同时把当量电子留在金属上)原理[2]。(3)脉冲电流与腐蚀:实验所用(电针仪)的双向交变脉冲电流在均质的导体中一般不会使针体损失较多的电子产生腐蚀;但在具有大量腐蚀性生物物质的电解质溶液中,腐蚀性物质将有可能吸收针体大量电子离子并使其腐蚀(如腐蚀原电池的阴极过程:从阳极迁移过来的电子被电解质溶液中能吸收电子的物质D接受)[2]。(4)8.63%的目测腐蚀率:由于整个实验的腐蚀过程相当缓慢,形成腐蚀的条件又比较多,因此只有当腐蚀达到相当条件时,腐蚀才具有目测性。(5)针尖腐蚀率高的客观原因:针尖的曲率、面电荷密度、电场强度都较针体大。(6)腐蚀释出量的意义:腐蚀不锈钢针灸针的不锈钢包含了铁、铬、镍、碳、钼、锰等元素,而目测所释出的如此微量元素应该不会因其过量而使机体中毒,也不会有较大的金属元素团块从针体脱落从而产生栓塞;相反其释出的微量元素将会有益于机体需求,当该类反应能接近或满足周围需求时,该类电化学作用也将随之而减缓、钝化或停滞了。 根据目前任何金属材料都有一定程度杂质的客观冶金工艺事实,根据针灸针针尖针身表面形态、电子分布密度差异的客观形态结构事实,根据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电化学反应的科学规律,根据实验1针刺穴位测到电流的客观事实;根据不锈钢在(无氯化、硫化等腐蚀物)高压蒸气消毒灭菌、待用过程中不具此腐蚀的客观环境的科学规律,根据不锈钢在水分、氯化物、多种生物离子、大分子、氨基酸、金属蛋白、核酸络合物、金属酶、辅酶等具有腐蚀物的电解质溶液环境下会腐蚀的科学规律,根据实验2不锈钢针产生明显腐蚀的客观事实,这一系列客观事实、证据和科学规律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证据锁链。这个证据锁链证实了:针刺穴位组织具有电化学腐蚀原电池(能输入电子、离子、微量元素)效应。

  【参考文献】

  1   杨宏秀,傅希贤,宋宽秀,等.大学化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06-108.

  2   孙秋霞.材料腐蚀与防护.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34-59;101-103;84-88.

  3   张大同.针刺动、植物组织电化学实验及相关启示.上海针灸杂志,2003,22(5):33-34.

  4   张大同,张超伦,陆建军.一种电化学针灸毫针及皮内针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装置.发明专利说明书,申请号:200610048914.0.

  (编辑:邓   锋)

  作者单位: 310002 浙江杭州,杭州市第三医院

作者: 张大同,沈瑾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