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8期

SARS冠状病毒的血清学研究进展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SARS冠状病毒的血清学研究进展(pdf)1SARS概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SARS(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自2002年11月,在我国广东省发现第一例病例以来,SARS迅速蔓延到我国绝大部分省市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并相继在近30个国家出现了疫情,感染人数达8096人,死亡774人,病死率达9。SARS的主要传染源......

点击显示 收起

    SARS冠状病毒的血清学研究进展 (pdf)

    1   SARS概述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自2002年11月,在我国广东省发现第一例病例以来,SARS迅速蔓延到我国绝大部分省市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并相继在近30个国家出现了疫情,感染人数达8096人,死亡774人,病死率达9.6%,成为21世纪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新型严重传染疾患,对人类社会、现代医学与科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SARS的主要传染源是已知的SARS患者,一般症状越严重,其传染能力越强。研究表明,SARS冠状病毒可以从中国南方市场销售的果子狸体内分离出来,分析提示果子狸或其他野生动物可能是SARS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另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某市场20名野生动物销售人员中,有8名体内可以检测出动物冠状病毒;在15名野生动物捕杀者中,有8名体内可以检测出动物冠状病毒,而作为对照组的同一市场内的20名蔬菜销售人员中,只有一名体内可以检测出动物冠状病毒[1],这一调查支持了以上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潜伏期为2~12天。SARS在密闭的环境中易于传播,在家庭和医院中有明显的聚集现象,尤其是医院传播是此病流行的特点,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普遍认为SARS主要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密切接触传播,而且接触越密切、时间越长,被传染的可能性也越大。  

  目前已证明SARS冠状病毒是SARS的病原体,SARS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2,3],人群对其普遍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因此,人群对其普遍易感。尽管如此,根据传染病发病的一般规律,并非每个人接触SARS病毒后都发病,这一点已被流行病学调查所证实。  

  SARS是一种全球流行性传染病,分布较广。但发病者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尤以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以及越南河内等国家和地区为首,其次为菲律宾、泰国等国,欧美地区以加拿大多伦多疫情较为严重,美国次之。我国既是SARS暴发的起源地,也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发病人数几乎占全世界报告病例的2/3。  

  作为一种呼吸道传染病,SARS的流行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这符合绝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分布规律,但目前尚无证据证明其是否具有季节性。  

  SARS的高危人群是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如患者的家属、同一病房的病人、同一病区的医务人员、护工和探视者等;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率存在差别,总的来讲,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儿童发病率相对较低,即使发病,其病情一般也相对较轻[4],病程相对平稳。SARS的发病率无性别差异。    

  2003年5月7日WHO修正了最初估计的SARS病死率。现在根据按照受感染的年龄段SARS病死率在0%~50%之间,总体病死率在14%~15%。依据这些新的数据,在24岁以下的人群中病死率小于1%;在25~44岁之间的人群中病死率为6%;在45~64岁之间的人群中病死率为15%;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病死率大于50%。    

  由于SARS出现的时间较短,对影响SARS的因素尚未完全明了。不同株病原的传染力、致病力可能不同,少数病原株的传染力、致病力特别强;国际航空旅行增多,病原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通过旅行者而传播,导致了流行的显著增加,输入病例可能引起当地传播。社会因素方面如人口密度高、不良居住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都有利于疫情蔓延。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不健全等有利于发生医院传播。

  2   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1   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       完整的SARS冠状病毒颗粒略呈球形,有包膜,直径约为60~140nm。核心为单股正链RNA与N蛋白相互缠绕形成的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包膜表面覆盖有约20~40nm长的棒状或花瓣状刺突,呈皇冠状。颗粒中心在负染电镜下呈不定形态,核衣壳呈疏松状态。

  2.2   SARS冠状病毒的分类     SARS冠状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巢状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冠状病毒根据其血清型主要分为三组: 第一组血清型包括狗冠状病毒(CCV)、猫冠状病毒(FIPV)、人冠状病毒229E (HCoV-229E)、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EDV)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5种;第二种血清型包括牛冠状病毒(BcoV)、人冠状病毒OC43(HCoV-OC43)、小鼠肝炎病毒(MHV)、猪凝血脑脊髓炎病毒(HEV)、鸟嘴海雀病毒(Puffinosis virus)和大鼠冠状病毒(RCV)6种;第三组血清型包括火鸡冠状病毒(TcoV)和禽冠状病毒(IBV)2种。  

  SARS病毒不属于以上三种主要的血清型,而且它在系统发生上与其他三个组基本等距,是一种独立的新型冠状病毒。也是引起人类严重疾患的第一个冠状病毒[5~7]。

  2.3   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组   从2003年4月第一个SARS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5,6]公布,全世界已经完成了不同地区的数十株全基因组的序列分析。SARS冠状病毒基因组为带有5’甲基化帽子和3’polyA尾巴的单正链RNA,全长约27~31kb,是目前所有单链RNA病毒中最大的一种。其基因组结构具有典型的冠状病毒特征,基因顺序从5’端起分别为RNA聚合酶、S蛋白、E蛋白、M蛋白、和N蛋白。在5’端和3’端都有短的非编码序列,冠状病毒基因组在S和E,M和N之间以及N蛋白下游编码一些非结构蛋白[2,5,6]。

  2.4   SARS冠状病毒的结构蛋白     SARS冠状病毒的蛋白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两大类。主要结构蛋白有:核衣壳蛋白即N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刺突蛋白即S蛋白(spike protein)、膜蛋白即M蛋白(memberane protein)和小包膜蛋白即E蛋白(small memberane/envelope protein)[2,5,6]。   

  N蛋白由422个氨基酸组成,基因长度约为1.3kb,是冠状病毒的一种重要结构蛋白[5]。典型的冠状病毒N蛋白在病毒的包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蛋白能够识别RNA上的包装信号序列并与之结合,形成核衣壳,N蛋白能通过与M蛋白相互作用,促进病毒颗粒的形成。  

  S蛋白由1255个氨基酸组成,基因长度约为3.8kb,是冠状病毒表面最重要的膜蛋白,它构成病毒包膜上的突起[8]。S蛋白能够与敏感细胞受体结合,引起细胞融合,与冠状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密切相关[9],并能刺激产生中和抗体和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S蛋白的差异可导致病毒宿主的变更,并可使宿主产生感冒、腹膜炎、胃肠炎等多种疾病。S蛋白为典型的球棒状结构,由两个结构域组成:靠近N端的部分形成一个球形结构域,是与宿主受体相互作用的主要部分;靠近C端的部分形成一个穿膜的棒状结构域,是参与细胞融合的主要部分[6]。S蛋白是宿主免疫应答的主要靶位,在感染初期发挥主要作用。  

  M蛋白由221个氨基酸组成,基因长度约为670bp,是病毒核心结构的主要组分[6],对冠状病毒粒子的形成起关键作用。M蛋白也是冠状病毒包膜上最丰富的糖蛋白,在冠状病毒的组装、核心形成以及出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E蛋白由76个氨基酸组成,基因长度约为230bp,在病毒包膜上含量较低,但是其必要的组分[6],与冠状病毒的包膜形成,病毒粒子的释放以及病毒体出芽有关。

  3   SARS冠状病毒的血清学检测   

        早期诊断SARS主要靠流行病学关联、典型临床症状、放射诊断以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病原体的排除等,所有这些方法都是非特异的,特异的诊断方法是基于微生物学及血清学研究。因此,为了快速诊断SARS,研制一种兼顾灵敏性和特异性的检测SARS-CoV的方法势在必行。许多国内外实验室正在开发SARS诊断试剂,包括已投入市场商品化的试剂盒在内,尚没有达到这一目的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3.1   抗体检测     病毒感染机体以后,体液中会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抗体类型有:IgG、IgM、IgA、IgE和IgD,其中存在于血清中的主要包括IgM和IgG抗体,这也是血清学检测的两个主要抗体,血清抗体水平是机体对以往接触或者暴露于抗原的反映。一般情况下,感染病原体后IgM在血清中出现较早,IgG是继IgM之后出现在血清中的主要的循环抗体。检测特异性病毒抗体对判断机体是否感染过特异性病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SARS病毒的抗体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1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据目前研究,抗SARS-CoV的抗体IgM产生时间较早,为出现症状的1周之内;而IgG则出现较晚,约为出现症状后20~26天[10]。  

  由于很难对病毒裂解产物进行酶标记,因此,如果用病毒裂解产物制备检测抗体的试剂时,一般采用间接法。  

  目前主要用间接法的酶联免疫试验检测SARS患者血清中IgM和IgG抗体,其原理是用病毒培养物的全细胞抗原或者经匀浆处理和超声波破碎后的裂解抗原,将裂解抗原初步纯化并包被在酶联板上,用合适的封闭液封闭酶联孔中固相介质未结合抗原的部分,加入待检样品孵育以后,样品中的特异性抗体与包被在固相板上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和抗体复合物并固定在固相板上,多次洗涤以后去除游离的抗体,然后分别加入酶标记的抗人IgG和抗人IgM抗体进行孵育,形成病毒抗原-抗体-酶标抗人IgG抗体或抗人IgM抗体复合物,加入底物后显色,即可检测SARS病毒抗体IgG或IgM。  

  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联合研制了SARS冠状病毒抗体IgM和IgG诊断试剂盒,对我国SARS流行期间的实验室诊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间接ELISA法的抗原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根据抗原纯度分为粗制抗原、部分纯化抗原和纯化抗原。又分别称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抗原。SARS冠状病毒作为一种新型病原体,在建立ELISA方法检测抗体的最初阶段,多用粗制抗原,就是病毒培养物的全细胞抗原或者经匀浆处理和超声波破碎后的裂解抗原,这种抗原制作简便,易于获得。但成分复杂则会增加交叉反应的机会,降低实验的敏感性。纯化的抗原将去除交叉抗原的影响,相应增加有效抗原相对含量,减少非特异反应。    

  因此,除了全病毒包被方法之外,选择表达纯化后的重组病毒结构蛋白作为抗原包被微孔板进行间接ELISA也是一种可行的检测方法。N蛋白作为SARS冠状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通常是作为抗病毒抗体检测试验的首选抗原[11~14],用体外表达纯化的重组N蛋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灵敏度与特异度均优于全病毒包被的SARS抗体检测方法。此外,体外表达纯化的重组S蛋白也可以作为包被抗原,但其抗体滴度要低于N蛋白[11]。另有报道体外表达重组M蛋白也用于双抗体夹心ELISA进行SARS的检测,虽然原核表达重组M蛋白对SARS血清的反应较弱,但是经P.Pastoris真核表达体系表达的重组M蛋白[15]对SARS血清的反应较好,提示其作为临床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具有一定前景。此外,还有报道[16,17],用参照SARS冠状病毒S蛋白、N蛋白和M蛋白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的多肽抗原包被微孔板进行间接ELISA检测。    

  虽然有部分患者在出现症状14天以内就可以检测出抗体,但是,基于SARS-CoV研制的抗体检测试剂盒被认为只有检测出现发热症状3周以后的病人的标本才有效,而且,阴性结果(即未检测出SARS-CoV特异性抗体)也并不意味着未感染病毒。尽管如此,ELISA检测仍然是快速诊断SARS的较好方法[18]。

  3.1.2   免疫荧光试验(IFA)       免疫荧光试验的原理是:将SARS冠状病毒接种Vero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固定于玻片上,并采用适当方法对其进行灭活处理,检测时与待检样品进行孵育,样品中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与固定于玻片上的SARS病毒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以后分别与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和抗人IgM抗体进行反应,若待检样品中含有SARS病毒特异抗原,则可形成SARS病毒抗原-抗体-抗人IgG或IgM抗体复合物,由于抗人IgG和IgM抗体已分别标记了荧光素,可通过显微镜检测其阳性信号,从而达到检测SARS患者血清中的IgM和IgG抗体的目的。一般在疾病发作10天左右即可出现阳性结果[19]。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采用这种技术在我国首次研制出了抗SARS病毒抗体IgG和IgM的免疫荧光试剂盒,并在SARS流行期间广泛使用,对SARS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有研究者[19]用以上IFA试剂盒对148例发病1~43天的患者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发病1周内患者血清抗体阳性率较低,1周后血清IgG抗体阳性率迅速上升,IgM抗体阳性率上升比较缓慢。发病10天内IgG抗体阳性率为55.1%,IgM抗体阳性率为16.3%;发病10天后IgG抗体阳性率为89.8%,IgM抗体阳性率为65.3%;发病15天后IgG抗体阳性率为87.8%,IgM抗体阳性率为66.2%;发病25天后IgG抗体与IgM抗体阳性率均达90.9%。提示IFA方法作为SARS实验室辅助诊断指标适用于发病10天后,在利用现行的IFA检测方法对SARS进行诊断时,应充分考虑检测时间对结果的影响。  

  除了以上用全病毒固定玻片的IFA方法之外,选择表达纯化后的重组病毒结构蛋白固定玻片进行IFA检测也是一种可行的检测方法。据报道[20],用杆状病毒体系在S.frugiperda 细胞中表达S蛋白抗原片段,进行IFA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较之传统的IFA检测在不降低灵敏度、特异度的基础上,制备时无需接触病毒,避免了可能的生物安全问题,具有一定开发前景。  

  免疫荧光测定抗原制备简便,不用纯化,制备出的抗原被完全灭活,不宜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人员的感染。

  3.1.3   双抗原夹心法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可以制备高度纯化的重组病毒抗原,这些抗原不仅可由于包被,而且也可以用于标记酶,尤其可溶性的重组抗原更容易标记酶。目前已有数家实验室对SARS抗原成功地进行了表达[12, 21,23],为制备双抗原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剂以检测SARS患者血清中的抗体奠定基础。这种方法不仅可检测血清中的IgG抗体也能检测IgM抗体。  

  双抗原夹心法又叫抗原俘获法,是使用酶标抗原与已结合于酶联孔抗体的另一个Fab臂结合的方法。由于双抗原夹心法的抗体与包被抗原和标记抗原的结合均为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非特异结合到酶联板上的免疫球蛋白也不会与酶标抗原结合(但却可以与相应的酶标二抗结合),因此双抗原夹心法的特异性较间接法高。在临床样品中,由于双抗原夹心法的特异性较高,所以血清不用稀释(间接法血清需进行倍比稀释),且可以适当提高标记抗原的浓度,因此其灵敏度也高于间接法。此外,双抗原夹心法的特异性仅取决于抗体的双臂,因此没有抗体种类特异性和种属特异性,可以同时检测IgG、IgM、IgA、IgE、IgD等各类抗体,而且可以不经任何改造用于检测各种动物抗体,而当使用间接法时,需要获得相应的二抗。因此双抗原夹心法尤其适用于SARS的动物疫源性调查。由于所采用的抗原是重组抗原,因此在试剂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接触病毒和病人标本,也避免了可能的生物安全问题。  

  Shi YL等报道[24],用体外表达纯化的重组N蛋白包被微孔板,进行双抗原夹心法诊断,结果提示相对于间接ELISA法诊断,该方法检出时限较早、灵敏度与特异度也比较好,提示其作为临床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具有一定前景。

  3.2   抗原检测       抗原检测主要针对SARS冠状病毒的结构蛋白,采用双抗体夹心技术检测抗原的含量。该种检测方法需要制备针对各个抗原蛋白的纯化单克隆抗体或者多克隆抗体。  

  据报道,用体外表达纯化的重组N蛋白抗原免疫豚鼠和兔子,制备针对N蛋白的抗血清。用豚鼠抗SARS冠状病毒N蛋白抗血清包被微孔板,再以兔抗SARS冠状病毒N蛋白抗血清作为第二抗体,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技术检测SARS病人的鼻咽拭子、尿液、粪便等多份标本,结果显示:鼻咽拭子标本检出时限为6~24天、特异度为96.7%;尿液标本检出时限为11~31天、特异度为99%;粪便标本检出时限为8~32天、特异度为96%。  

  另据报道[25],用体外表达纯化的重组N蛋白免疫BALB/c小鼠和兔子,分别制备制备针对N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和抗血清,将抗SAES冠状病毒N蛋白单抗纯化后包被微孔板,再以兔抗SARS冠状病毒N蛋白抗血清作为第二抗体,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技术检测SARS病人血清标本,结果显示:出现症状0~2天的血清阳性检出率为0; 3~5天阳性检出率为50%(4/8);6~10天阳性检出率达71%(10/14);而11~15天阳性检出率下降至50%(3/6);16~21天仅有1例(1/3)检出为弱阳性。此外,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20pg/ml,灵敏度、特异度和精密性较好,既可以作为诊断试剂又可以用于疾病检测。  

  可以看出,之前作为实验室诊断“金标准”的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需要10~28天的“窗口期”,而且制备病毒培养物对实验室要求严格(需要在P3级实验室中进行)又具有一定危险性;而核酸检测则造价高、需要有相当经验人员操作、耗时费力,并且容易污染造成假阳性等。相比之下,抗原检测方法检出时限较早、较为安全、经济,可以考虑作为SARS早期筛查的一种方法。  

  对冠状病毒来讲,N蛋白非常保守,具有很强的抗原性,而且在病毒的感染过程中过度表达[5],其体液中N蛋白的量明显高于病毒颗粒的量,因此,有可能通过检测N蛋白来诊断SARS病毒的早期感染。已有几家实验室制备了抗SARS病毒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25],通过单克隆抗体的优化,筛选出了亲和力强和特异性好的抗体,并对几株单抗合理组合,采用双抗体夹心法的原理制备了检测病毒抗原的试剂,由于所用标记物不同,分别研制出了检测SARS病毒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剂和化学发光的免疫试剂,并得到我国有关部门的批准。  

  实验室的评价显示该类试剂的灵敏度可达到30 PFU/ml左右,但在检测SARS病毒核酸标准时,其灵敏度为105 geq/ml左右,而目前一般的SARS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可达 101~ 102 geq/ml,抗原检测试剂的灵敏性似乎明显低于核酸检测试剂,但冠状病毒的N蛋白在病毒的感染过程中过度表达,体内除了有含病毒核酸的病毒颗粒外,可能还有游离的N蛋白,因此,核酸和病毒抗原的检测量可能是不能等同的。

  4   SARS冠状病毒的其他血清学研究进展

  4.1   中和抗体的研究       据报道[10,26],SARS恢复期病人血清中存在高滴度的保护性抗体IgG,给SARS患者输入恢复期病人的血清SARS的治疗有一定帮助。这一研究提示用人单抗对SARS病人进行被动免疫具有一定治疗意义。而最近研究表明加压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EC2)可能是SARS冠状病毒受体,而受体结合位点(RBD)可能定位于SARS冠状病毒S蛋白S1结构域的N端17~274氨基酸残基[27],或是位于N端303~537氨基酸残基[22],或N端318~510氨基酸残基[28]。S1蛋白还可以作为靶蛋白诱导SARS冠状病毒感染后的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29]。对尽管对于S蛋白具体功能还不是十分清楚,S1蛋白似乎在病毒感染初期起着关键的作用。  

  Wen等用体外表达SASA冠状病毒S蛋白S1结构域N端249~667氨基酸残基的抗原片断免疫BABL/c小鼠,制备出针对这一抗原片断的单抗,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30]。Jody等用纯化的全病毒抗原免疫BABL/c小鼠,制备出针对SARS冠状病毒不同抗原片断的单抗,并对其活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证实S蛋白的表位是对SARS冠状病毒感染的中和靶位点;同时提示产生这些具有中和活性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源于B细胞的克隆选择和重排;并且这些具有中和活性单抗的互补决定区似乎并不需要明显的共有序列,这一发现使批量生产高度特异和高效的治疗性单抗成为可能[31]。Sui等在体外表达纯化的SARS冠状病毒的S1抗原片段,并运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与该抗原片段特异性结合的人抗体单链可变区(single-chain variable region fragment,scFv),并进行进一步实验。结果表明:与该抗原片段特异性结合的scFv 以及其二价形式IgG1均具有中和活性,并且表达该scFv和IgG1的293T细胞还可以与表达AEC2的293T细胞融合形成合胞体,提示其中和病毒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S1蛋白与ACE-2的结合从而间接抑制了病毒与宿主细胞膜的结合[32]。以上研究为将来SARS的治疗、预防以及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4.2   SARS病人血清中抗体分布规律的研究       SARS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的病毒,对其基础研究认识尚浅,因此研究SARS病人感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产生的规律,可以验证SARS抗体检测作为实验室诊断的可行性,更利于为SARS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因此许多实验室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IgG抗体最早检出时限一般为出现症状后的7~14天(也有报道为最早为出现症状后的第4天[36]),第1个月左右达高峰,至第3个月仍持续较高水平,在8个月内抗体水平呈缓慢下降趋势[39],但仍有疾病恢复12个月血清IgG抗体阳性的报道[34];IgM抗体的检出时限为出现症状后的7~14天,并很快达高峰,随时间IgM滴度会有所下降,最短在第42天消失,但也有报道高峰期出现在第80天,180天左右下降至基线水平[40];IgA抗体的检出时限为平均11天,15天左右达高峰,3~4周后有所下降,12周后维持在较低水平,但也有报道高峰期出现在第50天,180天左右下降至基线水平[40];中和抗体在10~12天出现,18~24天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36],至少可维持7个月[41]。  

  另据报道,IgG抗体的产生似乎不受性别、年龄、病情轻重、激素的使用以及体温正常天数等[35,37]的影响。而在IgG抗体在SARS病人中的分布似乎可溯源病例(即发病前有明确接触史或具有传染性的病例)阳性检出率高于不可溯源病例(即发病前无明确接触史或传染性的病例),而在可溯源病例中各条传播链上的各代(最多为4代)病例间其IgG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33,38]。

  5   小结  

  通过各国科学家的积极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了检测SARS病毒抗体、抗原等血清学诊断试剂,为SARS的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依据,并对SARS的中和性抗体以及血清抗体分布规律初步进行了研究为今后的SARS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奠定一定基础。但是由于SARS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有很多基础知识还需要深入研究,有关SARS病毒的检测试剂也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由于SARS病毒具有多种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感染机体后可诱导产生针对多种病毒蛋白的抗体。目前对每种抗体在疾病诊断、进程及预后的意义,对每种抗体产生的动力学以及单一抗体与全病毒抗体的相关性仍不完全清楚,因此,应在这方面加强研究,以便决定每一抗体在诊断中的意义,然后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的需要建立相关的抗体检测试剂。

  【参考文献】

  1   Guan Y, Zheng BJ, He YQ,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viruses related to the SARS coronavirus from animals in southern China. Science,2003,302 (5643):276-278.

  2   Ksiazek TG, Erdman D, Goldsmith CS, 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N Engl J Med,2003, 348(20):1953-1966.

  3   Holmes KV, Enjuanes L. The SARS coronavirus:a postgenomic era. Science ,2003,300 (5624):1377-1378.

  4   Peiris JS, Yuen KY, Osterhaus AD, et al.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03, 349:2431-2441.

  5   Rota PA, Oberste MS, Monroe SS,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cience, 2003, 300(5624):1394-1399.

  6   Marra MA, Jones SJ, Astell CR, et al. Th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Science, 2003,300(5624):1399-1404.

  7   Drosten C, Gunther S, Preiser W,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novel coronaviru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03,348(20):1967-1976.

  8   Poon LLM, Chan KH, Wong OK, et al. Early diagnosis of SARS Coronavirus infection by real time RT-PCR. J Clin Virol, 2003, 28(3):233-238.

  9   Chen YJ, Gao G, Bao YM, et al. Initial anslysis of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SARS coronavirus. Acta Genetica Sinica,2003,30(6) :493-500.

  10   Li G, Chen X, Xu A. Profile of specific antibodies to the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N Engl J Med, 2003, 349(5):508-509.

  11   Che XY, Hao W, Qiu LW, et al. Antibody respons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to nucleocapsid antigen of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Di Yi Jun Yi Daxue xue Bao, 2003,23(7):637-639.

  12   Khalid AT, Li Y, Linbai Y, et al. Cloning, sequencing,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of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nucleocapsid protein for serodiagnosis of SARS. J Clin Virol, 2004, 30(4):309-312.

  13   Huang LR, Chiu CM, Yeh SH, et al. Evaluation of antibody responses against SARS coronavirus nucleocapsid or spike proteins by immunoblotting or ELISA. J Med Virol, 2004, 73(3):338-346.

  14   Woo PC, Lau SK, Wong BH, et al. Detection of specific antibodies to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coronavirus nucleocapsid protein for serodiagnosis of SARS coronavirus pneumonia. J Clin Microbiol, 2004, 42(5):2306-2309.

  15   Han XQ, Mark B, Jin YH, et al. The expression of SARS-CoV M gene in P.Pastoris and the diagnostic utility of the express product. J Virol Methods, 2004,122(1):105-111.

  16   Hsueh PR, Kao CL, Lee CN, et al. SARS antibody test for serosurveillance. Emerg Infect Dis, 2004, 10(9):1558-1562.

  17   Paul KS Chan, WK To, Esther YM Liu, et al. Evaluation of a peptide-based enzyme immunoassay for anti-SARS coronavirus IgG antibody. J Med Virol, 2004,74(4):517-520.

  18   Yam WC, Chan KH, Poon LL, et al. Evaluation of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assays for rapid diagnosi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coronavirus. J. Clin. Microbiol, 2003,41(10):4521-4524.

  19   Fang LQ, Zhang PH, Yang BA,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n the diagnosi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lin J Epidemiol, 2003, 24(6):484-486.

  20   Manopo I, Lu L, He Q, et al. Evaluation of a safe and sensitive spike protein-based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antibody responses to SARS-CoV. J Immunol Methods, 2005, 296(1-2):37-44.

  21   Ying L, Xu S, Rui FY,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n epitope of SARS coronavirus nucleocapsid protein. Cell Research, 2003, 13(3):141-145.

  22   Xiao XD, Samitabh C, Anthony S, et al. The SARS-CoV S glycoprotein:expression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3, 312(4):1159-1164.

  23   Yang XA, Dong XY, Li Y, et al.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of recombinant N-terminal protein of SARS S1 subunit expressed in E.coli. J of Peking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 2004, 36(1):79-81.

  24   Shi YL, Yi YP, Li P, et al. Diagnosi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by detection of SARS coronavirus nucleocpsid antibodies in an antigen-captur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J Clin Microbiol, 2003, 41(12):5781-5782.

  25   Che XY, Qiu LW, Pan YX, et al. Sensitive and 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y-based capture enzyme immunoassay for detection of nucleocapsid antigen in sera from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 J Clin Microbiol, 2004, 42(6):2629-2635.

  26   Pearson H, Clarke T, Abbott A, et al. SARS: what have we learned?Nature, 2003, 424(6945):121-126.

  27   Li W, Moore MJ, Vasilieva N, et al.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is a functional receptor for SARS coronavirus. Nature, 2003, 426(6965): 450-454.

  28   Wong SK, Li W, Moore MJ, et al. A 193-amino-acid fragment of the SARS-coronavirus S protein efficiently binds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J Biol Chem,2004, 279(5):3197-3201.

  29   Gao WT, Tamin A, Soloff A, et al. Effects of a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vaccine in monkeys. Lancet,2003, 362(9399):1895-1896.

  30   Wen K, Mei YB, Qiu LW,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S1 domain at N-terminal residues 249 to 667 of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S-protein. J First Mil Med Univ, 2004, 24(1):1-6.

  31   Jody DB, Steven J, Michael A.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y to the SARS-coronavirus. J Viol Methods, 2004, 120:87-96.

  32   Sui JH, Li WH, Akikazu M, et al. Potent neutralization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coronavirus by a human mAb to S1 protein that blocks receptor associ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4, 101:2536-2541.

  33   Du L, Qiu JC, Wang M, et 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blood serum Ab-IgG detective resul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patients in Guangzhou, China. Chin J Epidemiol, 2004, 25(11):925-928.

  34   Yu DS, Fu SH, Meng L, et al. Sero-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antibody to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in Gansu Province. Chinese J Exp Clin Virol, 2004, 18(4):325-327.

  35   Ou WN, Xie Y, Ling W, et al. Studies on IgG antibodies of SARS patients. Chinese J Exp Clin Virol, 2004, 18(1):51-53.

  36   Hsueh PR, Huang LM, Chen PJ, et al. Chronologocal evolution of IgM, IgA, IgG and neutralization antibodies after infection with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04, 10:1062-1066.

  37   Wang HB, Liu JH, Ouyang XL, et al. Detection of the anti-SARS-coronavirus specific antibody levels in 156 SARS pati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2003, 11(5):441-443.

  38   Wu LP, Mei ZQ, Wang NC, et al. Distribution and timing of antibody to SARS-CoV in SARS cases of transmission chain or non-transmission chain. Chinese J Exp Clin Virol, 2004, 18(2):109-112.

  39   Fan BX, Liu YN, Xie LX, et al. Dynamic changes of immunoglobulin G in convalescents who have suffered from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patients. Natl Med J China, 2004, 84(20):1690-1692.

  40   Patrick CYW, Susanna KPL, Beatrice HLW, et al. Longitudinal profile of immunoglobulin G (IgG), IgM, IgA,  antibodies against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coronavirus nucleocapsid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due to the SARS coronavirus. Clinical & Diagnostic Laboratory, 2004, 11(4):665-668.

  41   Shi YL, Wan ZY, Li LH, et al. Antibody responses against SARS-coronavirus and its nucleocapsid in SARS patients. J Clin Virol, 2004, 31(1):66-68.

  (编辑:邓   锋)

  作者单位: 100050 北京,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作者: 刘春雨,王佑春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