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11期

出血性脑梗死24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出血性脑梗死24例临床分析(pdf)【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4例均于发病后以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12例,原梗死灶出血20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

点击显示 收起

  出血性脑梗死24例临床分析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4例均于发病后以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12例,原梗死灶出血20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并非少见,自CT、MRI检查普及以来,其临床诊断有了很大提高,我院自1998年以来经CT诊断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4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8~75岁,平均62.5岁。高血压病史者10例,糖尿病史7例,冠心病史2例,风心病并心房纤颤5例。

  1.2  临床表现  24例均发生脑梗死,其中20例在安静状态下发病,4例在活动中发病,从脑梗死发病至发现出血性脑梗死,时间为:2~7天8例,8~14天15例,15天以上3例,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时,原有症状加重。

  1.3  CT检查  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大面积梗死14例,多发性梗死8例,小脑半球大面积梗死2例。出血性表现为不均匀斑片或点状出血者21例,单一血肿3例。经治疗后恢复期复查CT提示:21例出血部位显示低密度影,周围无水肿带,基本吸收。2例血肿吸收好转。1例血肿较原来扩大。

  1.4  治疗和预后  本组患者确诊后立即更改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加用20%甘露醇、速尿、人血白蛋白、抗生素等治疗,定期复查心电图、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结果:20例病情好转出院,1例死于并发症,3例意识障碍加深及并肺部感染,自动出院。

  2  讨论

  出血性脑梗死系指脑动脉主干或其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发生脑梗死后,出现动脉再开通,血液从病变的血管漏出,或穿破血管进入脑组织形成。出血性脑梗死的机制:(1)血管的自然再通与灌注损伤。多数学者认为,脑梗死后,由于栓塞动脉的栓子被溶解或治疗崩解造成血管再通,而栓塞远端的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此时在正常血压下也可造成血管破裂出血,从而形成出血梗死,因为血液的突然恢复,可能会加重脑水肿或导致出血性转化。(2)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在一定时间内重灌注缺血的脑组织,虽然可挽救脑细胞或增加恢复的可能性,但可导致再灌注损伤,这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缺血受损,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脑屏障开放,重新供血可能导致血液渗出,引起梗死后出血[1]。其危险因素包括:(1)高血糖:高血糖可加重脑水肿形成和破坏血脑屏障,降低脑血流,故临床上急性脑梗死急性期不宜用高渗糖[2]。(2)病因、部位、面积:心源性栓塞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伴发的脑梗死,大脑皮质下中心区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易发生出血性梗死。(3)年龄:国内田氏等发现60岁以下患者的脑梗死较60岁以上患者更容易继发出血,可能是因为其血供储备丰富,更容易形成侧支循环,再灌注的发生率也更高,故易出血[3]。(4)再灌注发生时间及梗死程度脑梗死后缺血持续时间越长,缺血区血管破坏越严重,再灌注后也越容易发生出血,脑梗死越严重越容易继发出血。(5)抗凝溶栓、扩容、扩血管药物的应用,均可促发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病情变化者应及时行CT检查,因脑出血早期经CT检查出现高密度病灶时阳性率达100%,这样有利于及时确诊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神经内科学进展.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41.

  2  旭东,梁文同,冀凤云.应激性高血糖对脑梗死的影响.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4):209.

  3  田成林,苗传强,李雪梅,等.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杂志,2003,5(4):251.

  (编辑:石  岚)

  作者单位:679100 云南腾冲,腾冲县人民医院内三科

作者: 李静,杨仕萍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