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年第6卷第1期

运用健脾理气和胃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8例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笔者从2002年以来,在临床上运用健脾理气和胃法,应用四君子汤合越鞠丸加减综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所治愈的6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资料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治愈的6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16~60岁,病程1~30年不等。上述病例均由本院或外院X线透视或胃镜及病理检查,确......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从2002年以来,在临床上运用健脾理气和胃法,应用四君子汤合越鞠丸加减综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所治愈的6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愈的6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16~60岁,病程1~30年不等。其中,胃窦炎11例,合并十二指肠球炎19例,合并十二指肠溃疡8例,合并小弯溃疡者6例,胃黏膜轻度糜烂者4例。上述病例均由本院或外院X线透视或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1.2  主要临床表现  按中医辨证分型有:(1)湿热兼有气滞者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16~52岁。主要症状是胃脘胀闷痛、嗳气、口干苦、大便秘结或粘腻不爽,进食加重,病性反复常与情绪波动有关。或反酸,恶心,呕吐,乏力,口干不欲饮,口中不和,有异味,口粘不爽,面色无华,舌质红,苔白厚或黄腻,脉弦数或数。(2)脾虚挟瘀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1~55岁,主要症状:素有胃脘部或后背部疼痛、消瘦、面色无华、食少、倦怠乏力,舌暗紫舌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3)气阴两虚证10例,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38~60岁,主要症状:胃脘隐痛、食少、口干、神疲乏力,甚者饥不欲食、面容憔悴,大便时干时稀,舌淡无苔,脉虚、细、弱。(4)脾虚湿困并有虚寒证6例,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27~58岁。主要症状:胃脘痞满,隐痛,进食后加重,嗳气频频,呕吐或恶心,面色萎黄少华,肢体酸重,困倦乏力,胃脘发凉,大便时溏,时有反吐酸水,舌淡伴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细、濡。其中,男性患者除上述症状外多兼有肝气犯胃或肝阳上亢证,表现胃痛连两胁、急躁易怒、尿黄、心烦等。女性患者除上述症状外多兼有肝郁证,胃动力不足者居多,表现有郁闷不乐、月经不调、并发痤疮等。

    2  治疗方法

    以健脾理气和胃为总则。基本方法以四君子汤合越鞠丸综合加减。方中人参15g或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10g,苍术10g,香附10g,栀子10g,神曲10g,黄连10g,蒲公英30g,川芎10g。根据症状表现随证加减用药。湿热重者加大苍术用量并选加茵陈、乌梅、竹茹。心烦、尿黄者,加大栀子用量并选加大黄,茵陈。气滞重者,重用香附用量并选加白芍、厚朴、木香、佛手;便秘者选加大黄、枳实、莱菔子。食少或食后饱胀者选加三仙、内金、山药;疼痛重者选加白芍、元胡、郁金;湿重者选加砂仁、白蔻、薏米、荷叶或石菖蒲;有寒象者胃部冷或冷痛,选加补骨脂、生姜,去栀子,以温运脾肾,反酸者选加乌梅、吴茱萸、海螵蛸;恶心呕吐者选加半夏、生姜、枇杷叶;溃疡者选加三七粉冲服或白芨粉冲服;阴虚者选加生地、沙参、麦冬;舌有瘀斑者选加丹参、赤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用文火煎2遍共煎取药液450ml,药液混合后分早中晚,每日3次,饭后30min各取药汁150ml温服,3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未愈者间隔10天再服下1个疗程。用药期间嘱咐患者饮食及睡眠有规律,限制饮酒,忌食生、冷、硬及辛辣酸等刺激性食物,不要暴饮暴食,情绪乐观。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胃脘胀痛、隐痛、嗳气、反酸等主要症状消失,食欲正常,面色光泽,在患者停药后1个月左右进行X线透视或胃镜复查,胃黏膜及十二指肠黏膜充血、红肿消失,溃疡愈合,黏膜光滑,无浅表性胃炎的报告。

    3.2  治疗结果  所治的68例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服药1个疗程内治愈13例,服药2个疗程内治愈42例,服药3个疗程内治愈13例。随访1年,复发4例。疗效可靠。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36岁,工人,2004年11月初诊,5年胃脘部隐痛,胀痛屡发,伴有食少乏力、嗳气、嘈杂、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近2个月加重,无食欲、反酸。曾多方用药疗效不佳,来我院就诊。患者舌质红,苔厚腻微黄,脉沉弦,胃镜检查显示,胃体部黏膜充血水肿,小弯部溃疡0.3cm,诊断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辨证:脾胃气虚兼有湿热气滞。治则:健脾理气,和胃兼清湿热。方药:上述基本方加三仙15g,吴茱萸3g,乌梅10g,三七粉4g(冲服),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7剂后,胃脘胀痛、嗳气、反酸症状均减轻,已有食欲,又继续服药15剂后,食欲正常,嗳气、反酸症状消失,偶有胃脘部隐痛,去三七粉、吴茱萸、乌梅,又服药15剂胃脘部疼痛消失,舌象正常,体重增加,面色红润,停药1个月后,胃镜复查,胃黏膜充血、水肿消失,溃疡愈合,胃黏膜光滑,随访1年未复发。

    5  体会

    慢性浅表性胃炎,现代研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嗜饮烈酒、浓茶、喜食辛辣、饮食无规律、饥饱失常、情志所伤或病后体质虚弱伤及胃腑或素体脾胃虚弱有关。即病在胃腑,涉及脾肝肾。临床表现症状多样化,以脾胃气虚兼有气滞、血瘀、湿热等多见。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体会中,总结本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原因有三点:(1)体虚,即《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全身的营养来源于脾胃的消化,转输,肠的吸收。一旦脾胃之病,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营养吸收不足,造成体质虚弱,大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使免疫功能下降,难以驱邪外出。(2)保养不够即“养胃”,俗话说“病以三分治,七分养”,中医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仓癝之官。若饮食不节、不洁、饥饱失常或饮食过冷、过热、过硬,直接影响胃的功能。胃为燥土,喜润恶燥,过食辛辣、酒肉之品,酿生湿热,直接伤及胃腑。(3)用药不合理,有些患者得了胃病,不够重视,不去医院合理治疗,只是自己到药店或看广告随便买些药吃,有的不对症,有的疗程不足。见于上述原因,很多早期可以治愈的胃病变成了慢性迁延不愈,有的变成较复杂的胃病,也加重了心理上的负担。因此,笔者治疗此病主要以扶正与却邪并同。

    方中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气虚的基本方,以之来大补脾胃的元气—扶正。《医宗金鉴》引张璐曰:“气虚者补以甘、参、术、茯、甘草,甘温益胃,有健运立功,具有冲和之德故为君子,盖人之一生,以胃气为本,胃气旺则五脏受荫,胃气伤则百病丛生[1]。”现代研究:四君子汤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2]。越鞠丸为理气之剂,主治六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消、苔腻略黄。朱丹溪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请病生焉”。本病的患者中,大多数心理负担较重,表现伴有郁证。以越鞠丸发越郁洁之气。使脾胃气血冲和。《医宗金鉴》“夫人以气为本,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病从何生?”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无常,忧思无度,使冲和之气升降失常,以致胃郁不思饮食,脾郁不消水谷,气郁胸腹胀满,血郁胸膈刺痛,湿郁疾饮,火郁为热及呕吐恶心,吞酸吐酸,嘈杂嗳气,百病丛生,故以香附以开郁气,苍术以除湿,痰之郁,川芎以行血郁,山栀子以清火郁,神曲以消食郁,五药相须解六郁。蒲公英,黄连、现代研究二药抗幽门螺杆菌[3],四君子汤合越鞠丸,两方配伍加减,加味黄连,蒲公英,并随证加减配伍,收到了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却邪而不伤正的效果。体现了中医治六腑以通为顺的原则。着实做到标本兼治,收到较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连建华.历代名方精编.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91-393.

    2  吴兴和.重用蒲公英加味五味消毒饮治疗十二指肠球部糜烂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7,38(9):537-538.

    3  段富津.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4.

   作者单位: 161342 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中医院    

  (编辑:石  岚)

作者: 郭金梅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