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年第6卷第10期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呃逆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关键词】针刺脑卒中后呃逆呃逆俗称打嗝,是由膈肌反复不由自主的收缩而致声门的突然关闭发出的声音。而脑卒中引起的呃逆则是由病变的神经中枢&mdash。此症状少则数日,多则持续数日,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进食,病人常十分痛苦,在2001~2005年,笔者采用针刺治疗该病共96例,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96例患者均为......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针刺 脑卒中 后呃逆

  呃逆俗称打嗝,是由膈肌反复不由自主的收缩而致声门的突然关闭发出的声音。而脑卒中引起的呃逆则是由病变的神经中枢—脑或延髓功能紊乱而导致膈肌不自主收    缩。此症状少则数日,多则持续数日,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进食,病人常十分痛苦,在2001~2005年,笔者采用针刺治疗该病共96例,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6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经头颅CT确诊脑卒中,男53例,女43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39岁;病程10~35天。其中脑出血患者58例,脑梗死患者38例。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主要症状  患者除有半身不遂、口齿不清等脑中风症状外,均出现呃声不断,初期声音响亮有力,久则声音低顿。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在患者首次出现呃逆症状后即施以针刺治疗。  (1)取穴:主穴:气舍(患侧)、盆缺(患侧)、行间(健侧)。配穴:胸中烦闷、苔黄腻加内关(双侧),腹胀加足三里(双侧)、中脘。(2)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气舍直刺0.8~1寸,盆缺直刺0.5寸,二穴均施以轻柔徐缓捻转的补法,行间穴直刺1~1.5寸,施以快速、大幅度的捻转泻法,三穴均以得气为度,留针30min,10次为1个疗程。

    1.3.2  对照组  常规治疗,未加特别处理。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呃逆停止,10日内不再复发。显效:呃声停止,10日内偶有发作。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2.2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 =5.06,P<0.01,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呃逆的发生一般认为是膈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而近几年随着脑中风患者的逐渐增多,中枢性呃逆的患者也有增加的趋势,此类患者多有神志不清、嗜睡等症状,常用来治疗呃逆的镇静药如氯丙嗪、利多卡因等均受到限制,所以用传统的针刺法治疗呃逆就值得进一步探讨。本组病例取足阳明胃经气舍和缺盆两穴,因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气失和,则生呃逆,故近取气舍、缺盆以顺气降逆;又因两穴所处位置恰为迷走神经所过之处,缓慢捻转能刺激迷走神经,调节迷走神经的功能,从而减缓膈肌痉挛。肝经循行“属肝络胆,上贯膈”,“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肝经循行两次贯通膈肌,因而针刺肝经荥穴行间能泻肝经实热,调节肝经功能从而缓解膈肌痉挛。补气舍、缺盆,以和胃降逆,泻行间,疏肝降气,上病下治。三穴合用,共奏补泻兼施和胃降逆之功效。

    (编辑:余  强)


作者单位:1 134500 吉林抚松,抚松县医院 2 134500 吉林抚松,抚松县中医院

作者: 李园春李彦恒陈洪文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