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年第6卷第10期

脑膜瘤的病理基础诊断与CT表现的关系评价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脑膜瘤影像的病理形态基础。方法对43例各种脑膜瘤的CT影像表现、手术所见和病理基础改变进行了对应观察分析。结果将脑膜瘤的CT表现分为三类:典型表现、不典型表现和囊性表现。典型表现者均属良性,不典型表现者属间变型和血管型。...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膜瘤影像的病理形态基础。方法 对43例各种脑膜瘤的CT影像表现、手术所见和病理基础改变进行了对应观察分析。结果 将脑膜瘤的CT表现分为三类:典型表现、不典型表现和囊性表现。典型表现者均属良性,不典型表现者属间变型和血管型。结论 脑膜瘤的病理基础改变是影像表现的基础,全面了解肿瘤的病理形态变化能更深刻的认识其影像表现,进而提高诊断水平。

【关键词】  脑膜瘤; 计算机断层; 病理基础

  脑膜瘤是由脑脊膜和脑脊膜间隙的细胞成分发生的肿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之一,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13%~18%,有关它的CT表现已有不少报道,其CT表现的形态基础与病理改变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文献较少报道,本文作初步探讨。通过43例脑膜瘤术前CT扫描影像与术中所见、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观察,以期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从近5年收住我院脑外科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脑膜瘤中选择43例临床资料齐全、CT扫描和病理检查资料完整的颅内脑膜瘤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 女26例;年龄8~63岁,平均41.2岁,40岁以上者19例。另以10例颅  内胶质瘤作对照,以手术所见和病理改变为依据,对脑膜瘤的CT影像和肿瘤病理标本的显微镜所见进行对照分析。

    2  结果

    43例脑膜瘤发生于矢状窦旁13例,镰旁12例,大脑凸面7例,鞍区5例,颞部3例,后脑凹2例,基底节区1例。CT扫描有典型性脑膜瘤表现者25例,囊肿为主要表现的8例,其余10例具有不典型脑膜瘤表现。

    2.1  CT表现为典型脑膜瘤的影像和病理改变  这类肿瘤主要发生在镰旁、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少数发生在后颅凹。CT扫描见肿瘤所在部位浅表,与脑膜相连,为圆形、类圆或半球形,大小平均4.2cm×5.6cm,周界清楚,边缘光滑锐利,平扫为均匀的等密度或略高密度,有的可见极高密度的钙化点,增强后表现为均一强化,CT值58.61±8.91,肿瘤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手术中见肿瘤表面与脑膜紧密相连,局部脑膜增厚有19例,12例紧贴颅骨,9例局部颅骨增厚,2例侵蚀颅骨有缺损。瘤体深面陷入脑实质,与正常脑组织分界清楚,完整摘除21例。肉眼检查可见肿瘤外被覆一层完整纤维膜,切开质地较硬,有韧性,5例有沙粒感,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显微镜检查见肿瘤边缘由一层细小纤维隔完整包绕,瘤细胞与脑组织分界清楚,周围脑组织受挤压,细胞发生变性,神经胶质细胞肿胀,神经纤维分散呈网状,神经细胞周围间隙扩大等脑水肿改变。肿瘤细胞疏密程度一致,细胞分布均匀,大小一致,核浆比例较恒定,无明显异型性,未见畸形核,呈良性脑膜瘤组织像(见图1)。病理组织分型:纤维型11例,上皮型6例,过渡型4例,沙粒体4例,都属典型性脑膜瘤。

    2.2  CT表现不典型脑膜瘤的影像和病理改变  10例CT表现不典型的脑膜瘤发生在左镰旁2例、右颞顶3例、大脑凸面2例、颅后凹2例、鞍区1例。CT扫描7例肿瘤位置  较深,在脑实质内与脑膜无明显关联,肿块为不规则或分叶状,边界不清楚、毛糙,肿瘤内密度不均匀,平扫时呈混合密度,可见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密度不均更明显,低密度区无增强,高密度区强化度重,CT值高,平均98.92±6.96,肿瘤周围脑水肿重,5例平扫时边界尚清,增强后部分边界不清,结合发病部位可诊断脑膜瘤,另5例CT表现与胶质瘤区别困难,唯其增强后强化程度更重,CT值增强比胶质瘤更甚,这类脑膜瘤质软、较脆,手术不易完整摘除,常为破碎组织,切面细腻,常有小灶坏死,出血,呈灰白色、灰黄或暗红色多彩状表现,有的形成小囊,含有暗红色液体,它们与CT的低密度区域相对应。显微镜下8例为间变型,瘤细胞呈肉瘤性改变,纤维肉瘤样3例,血管乳头状结构2例,血管肉瘤样1例,多形性巨细胞肉瘤样2例。瘤细胞密集分布,核大,核浆比例增大,异型性明显,常见单核、多核瘤巨细胞形成,核分裂多(见图2)。它们与CT扫描的高密度区相对应。坏死灶周围瘤细胞变性脱落、坏死,肿瘤边缘瘤细胞与脑实质分解不清,瘤细胞成团,或单个浸入脑实质,脑组织退变或发生坏死,形成空白区。另有1例血管型,血窦和积血性腔隙与低密度区相对应。血管壁和细胞丰富区与CT高密度区相对应。发生在右额颞部3例,镰旁2例,桥小脑角2例,基底节1例。

    2.3  CT主要表现为囊性变的脑膜瘤影像和病理改变  这种表现的脑膜瘤有8例。CT扫描见囊性脑膜瘤的形状及周边表现与典型脑膜瘤一致,主要见到囊肿内均匀的低密度区域,CT值平均18.15±2.18,无增强,单囊可达6.7cm×4.7cm,多发性小囊仅数毫米,1例见高密度的囊壁瘤组织突入囊腔,将囊分隔成分叶状,另1例囊肿包绕瘤体形成瘤旁囊肿,2例单一性囊肿手术中抽出淡黄色粘稠液体,未能完整剥离囊壁,小囊肿切开可见淡黄色或暗红色液体,显微镜下囊壁由纤维膜和瘤细胞组成,瘤细胞变性、肿胀,有的坏死、崩解,其中2例过渡型脑膜瘤血管壁透明变性,内皮细胞脱落,血管间可见淡红色血浆渗出,相应区域瘤细胞坏死、溶解。2例上皮型脑膜瘤切开如海绵状,可见很多大小不等的囊腔,腔内见均质红染性物,囊壁衬覆着瘤细胞和纤维,似形成腺泡样结构,瘤细胞质内含有小空泡,似显示分泌现象,与以往描述的分泌型脑膜瘤一致。1例间变型脑膜瘤形成单一大囊,瘤细胞大部分脱落,坏死溶解,囊壁外有较厚的纤维包绕,4例血管脑膜瘤很多区域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呈血管瘤样增生,内皮细胞不完整,形成裂隙状结构或广泛出血,聚集成囊。

    3  讨论[1]

    本文43例颅内脑膜瘤中25例CT表现出典型脑膜瘤影像者均为良性典型脑膜瘤,它们膨胀性增长,呈球形、半球形肿块,挤压周围正常脑组织,瘤组织内细胞疏密分布均匀,大小一致,核浆比例正常,这是CT平扫时呈均匀或略高密度的病理基础。增强后因其无血脑屏障,也呈现出均一强化的影像,肿瘤细胞与脑组织之间有薄层纤维膜分开,是CT显示肿瘤边界清楚,边界光滑锐利的结构基础。肿瘤周围脑组织受挤压发生变性肿胀,特别是脑组织积水变性,这是肿瘤周围水肿带形成的病理基础。CT表现不典型影像的10例脑膜瘤8例属间变型,1例血管伴有出血,它们主要表现为肿瘤边缘不整齐,形状不规则,瘤组织密度不均匀。病理检查见瘤细胞向脑组织浸润性增长,是肿瘤边界不清的基础,瘤组织内低密度区,与之对应的为均匀无结构坏死液化和囊肿或明显黏液变性区,相应在高密度区表现为瘤细胞密集排列,核大,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增殖活跃,显示构成瘤细胞核成分物质明显增多,这可能是平扫出现高密度区,特别是增强后明显强化的重要物质基础,这种明显强化在间变型脑膜瘤尤为显著。根据两组对应的结果提示CT扫描可以提供鉴别良恶性脑膜瘤的某些特征。

    43例中CT扫描以囊性为主要征象的脑膜瘤8例,提示脑膜瘤囊性变并非少见,多以儿童多见,尤其是血管型脑膜瘤发生血管瘤样增生和血管结构缺损,易于破裂出血,血液聚集扩大而形成囊肿,间变型脑膜瘤广泛坏死、液化出血形成囊腔,以及少见的分泌型脑膜瘤,细胞出现分泌现象,分泌物潴留也是形成多发性囊腔的原因。

    少数间变型脑膜瘤不易与胶质瘤区别,本组资料中仍有4例其CT表现与胶质瘤无法区别,唯其增强后CT值增加比胶质瘤程度更重,提示脑膜瘤的可能外,要明确鉴别还是主要依赖病理诊断。

【参考文献】
  1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16-2025.

(编辑:汪 洋)


作者单位:850007 西藏拉萨,西藏军区总医院病理科(Δ影像科)

作者: 王福永 王劲武 邹晓赵静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