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年第7卷第1期

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干预效果评价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索在建筑工地流动人口中有效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通过需求评估,对目标人群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1个月后通过问卷调查,对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后建筑工地流动人群对“每次性行为时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降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危险......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索在建筑工地流动人口中有效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通过需求评估,对目标人群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1个月后通过问卷调查,对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前、后建筑工地流动人群对“每次性行为时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降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危险”等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对“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仍然较低,仅有43.6%;同时建筑工地流动人群的艾滋病相关态度、行为变化有了明显变化,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掌握安全性行为的观念和技能是建筑工地流动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的重点,能有效地引导、动员民工参与预防艾滋病活动。

【关键词】  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流动人口;效果评价


    当前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已处于快速增长期。在艾滋病的流行和传播中,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因素,既往统计数据表明,在HIV感染者中,流动人口的数量居多[1,2]。在流动人群中, 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规模大,且文化程度低,对国家提供的艾滋病免费检测与咨询、抗病毒治疗及健康教育等服务的利用能力较差,还有相当程度的婚外性行为。因此,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存在较高的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开展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干预是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笔者与长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7年7月~10月在长沙县对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开展了调查,并进行了艾滋病健康教育和效果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县城或城郊的有一定规模的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建筑工地(抽取的对象是在县劳动部门有登记的建筑工地),共抽取12家。在不影响工作情况下,每个工地抽取约100人作为干预对象。

    1.2  方法

    1.2.1  预试验  本研究设计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经专家反复审核和预调查后制定。内容包括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及对艾滋病的态度、行为等内容的自填式问卷,干预用的专题讲座幻灯片、展板及知识手册等。正式调查与干预之前,问卷、手册、幻灯片都在建筑工地流动人群中进行了小样本预试验,并根据预试验的结果进行了相应修改。

    1.2.2  基线调查  基线调查在进行干预活动前完成。对1280个被抽查干预对象都采取无记名方式单独填写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266份,有效率为98.9%。

    1.2.3  实施干预  在被抽查的建筑工地采取讲座、展板宣传、发放宣传单及宣传小册等形式进行宣传,并特为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制作了艾滋病健康教育幻灯片,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艾滋病性病的传播途径、危害、预防、咨询、治疗等主要内容。

    1.2.4  效果评估  采用相同的问卷和调查方法,干预实施1个月后,对完成基线调查的1280人进行了再次调查,统计分析干预效果。因该人群的流动性较大,失访108人,共获得有效问卷1172份,占原样本的91.6%。 

    1.2.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1.0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基线调查有效问卷1266份。被调查对象年龄均数为32岁,年龄最小17岁,最大50岁。性别比例:男1243人(98.2%),女23人(1.8%)。婚姻状况:未婚52.6%,已婚38.2%,同居5.8%,其他(离异、分居、丧婚、再婚等)占3.4%。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7.6%,初中48.3%,高中或中专12.1%,大专1.2%,本科及以上0.8%。干预后回收有效问卷中,被调查对象年龄均数为32.2岁,年龄最小17岁,最大50岁。性别比例:男1146人(97.8%),女26人(2.2%)。婚姻状况:未婚53.2%,已婚37.1%,同居5.9%,其他(离异、分居、丧婚、再婚等)占3.8%。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7.9%,初中47.3%,高中或中专12.6%,大专1.4%,本科及以上0.8%。干预前后被调查对象在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2.2  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干预前后建筑工地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对“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一个看上去健康的人有可能携带艾滋病病毒”、“保持一个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性伴能降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危险”、“每次性行为时正确使用安全套能否降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危险”等问题的认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差异有显著性。详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情况表(略) 注:  *P<0.05

    2.3  干预前后相关态度、行为变化情况  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识及态度有了明显改变。对艾滋病有恐惧心理、性行为过程中不愿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大大下降,认为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比例上升。通过统计学分析,干预前后的改变有显著性(表2)。表2  干预前后建筑工地流动人口(略) 注:*P<0.05

    3  讨论

    本调查资料显示,接受干预的建筑工流动人群文化程度低,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人占85.9%,男性为主,属于“性活跃人群”[3],常常是集中居住,已婚者配偶往往不在一起,容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是目前艾滋病干预的主要对象。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材料使用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目标人群“想知道的”和健康教育者“要宣传的”有机地结合起来[4]。我们在使用展板、宣传手册等传统的传播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印有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礼品扑克”、特制的幻灯片及自编的艾防“顺口溜”,深受建筑工地民工喜爱。讲座的时间最好控制在半小时之内。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对建筑工地流动人群进行培训前,他们对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可能与近年来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有关;通过现场干预后,他们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尤其是通过性接触方式采取使用100%安全套的方式来预防艾滋病及日常接触中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有了大大地提高,但对于因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识不甚理解,回答的正确率不高,这与以往许多研究基本一致[5],而且经干预后的调查回答正确率也只有43.6%,这样对艾滋病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易造成人们对艾滋病的无端恐惧,这就提示我们在今后进行健康教育时,必须重点讲解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理由,因势利导采取针对性强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

    另外,在对建筑工地的流动人口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中要注意与建管部门配合,充分调动工头和施工单位管理方的积极性。首先应让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势和防治艾滋病的重要性,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其次是要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宣传教育的组织工作中,因为只有工地的管理者才能很好地组织建筑工地流动人口来参与宣传与面对面的教育活动中,才能真正地达到健康教育的效果,从而建立长效的宣传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 徐缓.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7(6):376-267.

2 刘传新,苏生利,傅继华,等.山东省HIV感染者中流动人口感染情况调查.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1):28-30.

3 卢嘉明,周德谦,江汀.广州市服务行业外来人员艾滋病认知态度调查.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11(3):29-31.

4 李雨波,胡俊峰,王新伦.我国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的制作、发放和使用探讨.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68.

5 张晓宇,王学良,王建军.某中学学生AIDS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2):113-115.


作者单位:410005 湖南长沙,长沙市第一医院

作者: 黄灿,梁国民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