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年第7卷第5期

辨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71例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关键词】辨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笔者近3年来,采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的方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71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2例,占45。1%,慢性肾盂肾炎15例,占21。2肾功能分期与辨证分型1。...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辨证治疗 慢性肾功能衰竭

    笔者近3年来,采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的方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71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1例,均为住院病例,其中男33例,女38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2岁,平均51岁,45岁以上者53例,占74.6%;病程最短1年,最长38年,平均10年,其中病程5年以上者40例,约占本组病例的56.3%;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2例,占45.1%,慢性肾盂肾炎15例,占21.1%,肾小动脉硬化7例,占9.9%。

    1.2  肾功能分期与辨证分型

    1.2.1  肾功能分期  采用以血肌酐为主要指标的分期方案,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5期:第1期为血肌酐2~2.4mg/dl,第2期为血肌酐2.5~4.9 mg/dl,第3期为血肌酐5.0~7.9 mg/dl,第4期为血肌酐8~12 mg/dl,第5期为血肌酐>12 mg/dl。

    1.2.2   辨证分型  以气血虚为纲进行分型可分如下三型。

    肝肾阴虚型: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面色萎黄少华,头晕心悸,口唇咽干,或有所热,五心烦热,溲黄便干,舌红或淡红,苔薄黄,脉沉细或沉细数。

    脾肾阳虚型: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面色白光白或萎黄或晦暗少华,畏寒肢冷,纳呆水肿,溲清便溏,夜尿频多,舌体胖质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脉沉弱或沉滑。

    肾阴阳俱虚型: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面色萎黄,晦暗少华,怕冷亦怕热,形寒肢冷,手足心热,口唇咽干,渴不欲饮,溲黄便溏,舌体胖,舌边有齿痕,苔黄白相间,脉细沉无力。

    1.2.3  分期与分型情况  71例中,属第1期者5例,第2期者26例,第3期者21例,第4期者16例,第5期者3例,以2~3期为多,4期次之;其中肝肾阴虚者16例,气血脾肾阳虚者12例,肾阴阳俱虚者43例,以肾阴阳俱虚者最多。

    1.3  治疗方法

    1.3.1  饮食  要求进食优质蛋白饮食。蛋白摄入量依据肾功能分期而定。1~2期、3期、4期、5期病例,蛋白摄入量分别为40g/d、25~30g/d、30~25g/d、20g/d。总热量要求1500~2000kcal/d。若摄入蛋白量不足时,可用适量必需氨基酸补充。

    1.3.2  治疗原则  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辨病治疗。具体方法是针对病人的证型,分别以益气养血、补肾滋阴,或补肾助阳,或调补阴阳,同时配伍通腑降浊之大黄治之。

    1.3.2.1  肝肾阴虚型  治宜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佐以通腑降浊;方用当归补血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味,药用黄芪、当归、熟地、茯苓、山药、人参、山茱萸、枸杞子、泽泻、丹皮、大黄。

    1.3.2.2  脾肾阳虚型  治宜益气养血,补肾助阳,佐以通腑降浊;方用当归补血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味;药用黄芪、当归、熟地、茯苓、山药、人参、山茱萸、枸杞子、泽泻、丹皮、附片、肉桂、大黄。

    1.3.2.3  肾阴阳俱虚型  治宜益气养血,补肾滋阴助阳,佐以通腑降浊;方用上两型合方,药亦同上,只是附片、肉桂的用量较脾肾阳虚型减少。

    凡病人伴有呕恶、脘闷、纳呆、嗜睡、头昏头沉、苔腻者,治宜芳香化浊,和胃降逆,可予化浊方先服,或同服,或交替服。化燥方药用:藿香、佩兰、半夏、茯苓、生薏苡仁、陈皮、蔻仁、杏仁、苏子、苏梗、泽泻、焦三仙。偏寒湿者,加生姜、吴茱萸;偏湿热者,加黄连、黄芩。

  2  治疗结果

    显效:临床病状改变,血红蛋白上升,血尿素氮下降,血肌酐下降25例;有效:以上四项其中三项好转者15例;稳定:以上四项其中二项好转者11例;总有效率71.8%。

  3  讨论

    本病病位在肾,累及脾、肝、心、肺及胃、肠、膀胱、三焦诸脏腑。治疗宜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正邪兼顾。扶正重在益气养血,补肾滋阴助阳;祛邪重在通腑降浊,芳香化浊。选方用药补泻并用,以补为主。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黄芪补益脾肺,参芪合用补气以助生血之源,伍用当归和营养血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配合熟地养血滋阴,补精益髓,配伍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肝肾,加之山药益气养阴,双补脾肾;再配泽泻泻肾降浊,利水渗湿;茯苓健脾利湿;丹皮泻肝火;大黄通腑泄浊,活血化瘀。诸药合用,有补有泻,可收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之功,且能化湿降浊,通腑泻下。若上方配伍补火壮阳之附子、肉桂则可收益气养血、补肾助阳之功,亦兼化湿降浊、通腑泄浊;若病人呕恶、脘闷、纳呆、嗜睡、头昏沉重、舌苔腻,则为湿浊中阻,上蒙清窍之征,宜化燥方治之,方由藿香正气散合三仁汤、二陈汤化裁而成。方中藿香、佩兰、白蔻仁芳香化湿;生薏苡仁、茯苓、泽泻健脾渗湿利水,半夏、陈皮、苏子、苏梗、杏仁化痰降逆,和胃止呕;焦三仙消滞和中。诸药合用,则湿浊得以芳化,痰湿得以温化、消散,而收降逆和中,醒脾开胃之功,运用扶正祛邪法治之,使气血阴阳之虚得以调补,痰浊浊毒之邪得以消减,从而症状改善,贫血减轻,肾功能有所恢复,病情随之稳定、好转。


作者单位:123100 辽宁阜新,阜新县人民医院

作者: 王玉兰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