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年第7卷第6期

循经取穴手法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在急性期阶段缺乏有效治疗,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依据传统中医经络学理论在病变部位周边选取经脉和穴位,施以单纯手法治疗,在本病各阶段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减少了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结合自身认识从中西医两方面对治疗取效的理论依据进行探讨。【关键词】桡骨茎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在急性期阶段缺乏有效治疗,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依据传统中医经络学理论在病变部位周边选取经脉和穴位,施以单纯手法治疗,在本病各阶段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减少了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结合自身认识从中西医两方面对治疗取效的理论依据进行探讨。

【关键词】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手法治疗 经络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手部劳动者,遇寒冷刺激加重,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由于局部在急性期以红肿热痛症状为主,使得本病的早期治疗存在困难,笔者自2005~2007年,采用循经取穴手法治疗急、慢性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43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3例,男9例,女34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64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年;其中左腕23例,右腕16例,双腕4例;急性损伤11例,慢性损伤32例。均有腕部劳累病史,腕桡侧部疼痛,无力提物,在桡骨茎突表面或其远端有局限性压痛,握拳尺偏腕关节时,桡骨茎突处出现疼痛,其中8例出现向拇指或前臂的放射痛。本组中患者均无明显腱鞘增生及狭窄迹象,无腕部及手部麻木感并已与腕三角纤维软骨损伤、腕背隆突综合征、腕舟骨骨折、Colles骨折相鉴别。

    2  治疗方法

    2.1  循经取穴  经脉选取手阳明大肠经,起自食指桡侧端,沿食指桡侧端,向上经过第一、第二掌骨间,进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中间,沿上肢外侧的前缘,向肩关节前上缘循行[1]。腧穴选取:(1)合谷: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2)温溜:侧腕对掌,伸前臂,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腕横纹上5寸(同身寸,患者中指桡侧面充分暴露,取其中节上下两横纹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以下均同);(3)上廉:侧腕对掌,伸前臂,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腕横纹下3寸;(4)手三里:侧腕对掌,伸前臂,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肘横纹下2寸[2]。

    2.2  手法治疗  以右腕患者为例,术者与患者对座,术者右手托握患者右腕尺侧,左手拇指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沿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部位进行揉按[3]手法3~5min,放松局部后左手拇指指腹以重手法(患者感觉局部明显痠胀感为度)捏按[3] 手三里、上廉、温溜、合谷四穴各1min,若均无明显痠胀感,可选用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前臂上的阿是穴,再循经自肘横纹至食指掌指关节行整理手法2~3min即可。

    3  疗效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腕桡部疼痛消失,握拳尺偏腕关节时疼痛消失,腕关节恢复正常尺偏功能,可正常提握重物;好转:腕桡部疼痛消失,握拳尺偏腕关节时疼痛明显减轻,腕关节尺偏功能轻度受限,正常提握重物轻度受限;无效:腕桡部疼痛仍存在,握拳尺偏腕关节时疼痛无明显改善,腕关节尺偏功能受限,无法正常提握重物。

    3.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43例患者,治疗时间最短1次,最长8次,平均3次。按上述标准评定,治愈36例,占83.72%;好转6例,占13.95%;无效1例,占2.33%。

    4  讨论

    以往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多将治疗重点放在疼痛的局部,无论是中医的局部药物外敷配合手法治疗、小针刀治疗,还是西医传统的局部封闭都是针对疼痛部位进行治疗,很少论及在疼痛部位周边进行物理治疗对本病的疗效,此次治疗中笔者将手法治疗的主要位置选择在疼痛部位的周边,并在临床治疗中取得满意疗效,在此仅结合自身体会进行探讨。

    笔者认为本病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应属于本虚标实的病证。在长期劳累的情况下前臂部气血亏虚,此谓本虚;局部气血亏虚致筋脉不得濡养而失滑利,又加重了气血运行的障碍,运行不畅的气血结聚在关节处,故证见局部疼痛肿胀,又因气血结聚而致筋挛,故在活动肢体关节时出现功能障碍并使疼痛加重,此谓标实。这也与《灵枢·经脉》所述手阳明大肠经所生病者“大指次指痛不用”及《灵枢·经筋》所述本经经筋“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相符。治疗中以放松手法舒筋通脉,穴位选用合谷为本经原穴,取其可调整脏腑经络虚实的作用;选用温溜为本经郄穴,取其为经脉气血深聚之所,且阳经的郄穴多用来治疗气血两伤的病证;选用上廉、手三里因其均位于经脉循行的前进方向,取其意在导气行血,通关过节复而令气血循经前行,配以手法中的重手法意在“泻邪”,旨在散结祛瘀,畅达经脉之气血,使之得以濡养四肢百骸,病证随之痊愈。

    笔者在本组患者的诊治中注意到,所有患者均可在其位于前臂桡侧的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肌腹部位触及条索状或结节状挛缩的肌肉,表明此二者处于持续紧张的状态,肌腹的紧张令肌腱也处于高张状态,在拇指活动时大量异常应力集中于桡骨茎突处狭窄而坚韧的腱鞘,继而形成了普遍认为的拇长展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互相摩擦,累及腱鞘形成局部的渗出、水肿,使腱鞘管径进一步狭窄,肌腱滑动阻力增大,局部组织代谢障碍,无菌性炎症反应引发疼痛。

    手法治疗中所取合谷、温溜、上廉、手三里四个穴位均位于上述两肌的肌腹位置,这也与关于本病治疗的各种论述中所谈到的在穴位处可触及条索、结节的情况一致,重手法治疗中术者可明显感到紧张挛缩的肌肉逐渐得到放松,条索、结节变小或消失,肌腱亦随之趋于恢复正常张力,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腱鞘异常摩擦的问题,笔者认为这就是本方法在单次手法治疗后腕桡侧症状即可得到改善的原因,同时在避免寒冷刺激的情况下经巩固治疗大多数患者均可治愈。因无明显桡骨茎突处刺激故本手法对本病急性期患者适用,使得治疗可早期开展以便尽快缓解症状。但对于腱鞘局部已明显增生狭窄的患者,本手法治疗效果欠佳。

【参考文献】
  1 李鼎.经络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6-31.

2 罗永芬.腧穴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6;88-89.

3 俞大方.推拿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43;47-48.


作者单位:100034 北京,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

作者: 陈珂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