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年第7卷第9期

灾区转院伤员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灾区转院伤员心理疏导工作的管理方法。方法注重心理疏导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合理地排班和人员搭配,做好伤员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92%(34/41)的伤员对心理疏导员很满意,17。07%(7/41)的伤员为满意。...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灾区转院伤员心理疏导工作的管理方法。方法 注重心理疏导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合理地排班和人员搭配,做好伤员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结果 82.92%(34/41)的伤员对心理疏导员很满意,17.07%(7/41)的伤员为满意。工作中未出现因语言行为不当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所有工作人员均认为此次工作经历对自己具有重要意义,拓宽了知识面。结论 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灾区转院伤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心理疏导;培训;弹性排班

汶川大地震后我院接到灾区转院伤员救治任务,在护理部的领导下组建了心理疏导护理小组,对灾区转院伤员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现将心理疏导护理小组的组建、培训、人员安排、工作内容和方法报告如下。

    1  组建与培训

    1.1  组建  由一位已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科护士负责,在全院护士中选拔参加过心理咨询师培训并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护士,要求自愿报名,科护士长进行政治思想评估,要求小组成员要对灾区人民有爱心、同情心和奉献精神,能自始至终完成工作任务,本小组护士成员共6名。在伤员到院后的第2周,我院接受了省团委派出的5名心理疏导志愿者加入本组一起工作,因此本组成员共计11名。

    1.2  培训  

    1.2.1  对护士的培训  从武汉中德心理医院的心理学专家处获取培训资料,使用此资料对心理疏导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训主要内容包括:(1)灾难心理卫生的主要观念[1];(2)不同时期的心理疏导目的;(3)心理疏导禁语;(4)如何主动接触不同年龄的伤员;(5)灾后心理评估表的使用方法;(6)心理疏导常用技巧;(7)灾后伤员常见的心理反应及处理对策;(8)如何识别严重的心理疾病;(9)发现伤员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时如何处理;(10)本院工作人员物品捐赠管理办法。

    1.2.2  对志愿者的培训  该批志愿者由某知名大学心理专业学生组成,鉴于其未受过系统的临床医学及护理学专业知识培训,为保证伤员的医疗安全和自愿者自身的健康安全,对志愿者进行了必要的医疗护理知识培训,内容包括:(1)如何做好自身防护,防止交叉感染;(2)病房内医疗设施配备及安全管理;(3)伤员饮食、饮水及体位改变时的安全隐患和注意事项;(4)心理疏导小组的工作时间、内容和管理要求。(5)物品捐赠管理办法。

    2  人员安排

    2.1  弹性排班  由于病区伤员上午有较多的手术、检查、治疗和护理,为保证心理疏导工作能有效的落到实处,故将心理疏导员的工作时间安排在每天14:30~20:00点,其余时间段排备班1名,要求备班人员不能离开医院太远,保持通讯设施的通畅,保证有紧急工作任务时能在30min内到岗。

    2.2  床位的分派  为使心理疏导工作迅速有序的展开,对每位心理疏导员分管的床位负责到人,伤员到院后能马上见到自己的管床人员,很快拉近伤员与心理疏导员的心理距离,这样固定的人员安排保证了伤员在寻求帮助时能明确的找到自己熟悉的心理疏导员,也便于每位心理疏导员能全面地了解伤员的情况。本组伤员共计42名,每名心理疏导员分管6~8名伤员。对于后面加入的5位心理疏导员,考虑到她们是心理系的硕士生,具有系统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故安排其每人分管一个病房,和原有的心理疏导护士一起工作,在工作中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  工作内容和方法

    以倾听和陪伴为主要方式,帮助伤员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了解伤员的心理状况,选择合适的时机完成灾后心理评估表的调查,观察伤员有无异常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和交班。帮助伤员采用合理的方式宣泄负性情绪,安抚伤员手术或特殊检查前后的情绪波动,使其配合治疗和康复活动;为其提供灾区重建相关信息,帮助其重建生活的信心。

    4  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心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必须要由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完成,为保障伤员的心身疾病诊治安全性,在伤员到来前先联系了本部医学院心理教研室,争取到资深心理治疗专家的帮助,如发现有心理疾患的伤员可及时地得到专家的诊治。本组伤员中有1例曾出现失语症状,经神经内科专家会诊诊断为头部外伤引起的中枢神经损伤,经药物治疗后恢复了语言能力;目前本组伤员中未发现患严重心理疾病者。

    5  工作评价

    工作2周后对伤员进行了满意度调查, 由于有1名伤员因病情需要转至ICU病区,实际调查41名, 82.92%(34/41)的伤员对心理疏导员很满意,17.07%(7/41)的伤员为满意。90.24%(37/41)的伤员能说出心理疏导员的名字,工作中未出现因语言行为不当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对心理疏导员的工作满意调查显示,所有工作人员均认为此次工作经历对自己具有重要意义,均认为在工作中学到了新知识,90.90%(10/11)对工作环境很满意,81.81%(9/11)评价工作环境是安全的,72.72%(8/11)评价工作环境是富有协作精神的。

    灾后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我院此次工作的开展也属一种大胆的尝试,通过此次工作帮助伤员正确面对地震带来的心理反应,疏导灾后的心理压力,重建生活的信心;同时也加深了临床护理与心理疏导工作的联系,拓宽了护士的知识面,提高了护理管理人员的应急水平。面对新的挑战,护理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善于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新信息,加强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联系,调动各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群策群力将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戴安·梅尔斯.灾难与重建:心理卫生实务手册.台湾:心灵工坊文化司出版社,2001,1.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综合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