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年第7卷第9期

脾脏巨大血管瘤伴破裂出血1例病理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脾血管瘤可以为原发或者为全身血管瘤的一部分。病理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前者最常见。本例见于女性,60多岁,生长缓慢,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因肿瘤过大合并破裂出血时才有症状,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关键词】脾脏。...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脾血管瘤可以为原发或者为全身血管瘤的一部分。病理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前者最常见。形态上可分为结节型和弥漫型。本例见于女性,60多岁,生长缓慢,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因肿瘤过大合并破裂出血时才有症状,临床诊断较为困难。

【关键词】  脾脏;血管瘤;病理分析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2岁,澳大利亚籍。于2天前进入青藏高原旅游,12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持续隐痛,渐加重,之后出现频繁呕吐,为少量淡黄色胃内容物。院外B超诊断“腹腔混合团块(性质待查)、腹腔少量积液”,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对症治疗并转入我院。检查“WBC 19.8×109/L,Hb100g/L,HCT 28.4%”。查体:下腹部局限性膨隆,可触及大小约15cm×16cm的包块,质硬,表面光滑,压痛明显;移动性浊音(+);余(-)。以“腹部包块性质待查”收治入院。

    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显示:腹腔内可见一大小约14cm×18cm×16cm 的混杂密度占位病变,以低密度为主,其内可见钙化,边界清晰;胰腺尾部可见旋转,腹腔内可见腹水(见图1)。CT诊断:腹腔混杂密度占位病变,考虑起源于脾脏,合并胰腺尾部及脾血管扭转及出血。手术探查:腹腔内暗红色积血约800ml,清除积血;见腹腔内一直径约18cm的类球形肿物,包膜光滑,质地中等,为实性及囊性混杂组织,囊内充满淡黄色、清亮液体,表面一侧约7cm的裂口,伴活动性出血,另一侧为少量残存脾脏组织,肿物带蒂,根部连接于胰腺尾部,并形成逆时针扭转约720°,胰腺体尾部一并形成扭转。临床诊断:脾肿瘤破裂出血。

    图1  腹腔内巨大混杂密度占位病变,以低密度为主,其内可见钙化,边界清晰。胰腺尾部可见旋转

    病理检查:脾脏及肿瘤组织,总体积16cm×12cm×8cm,肿瘤大小12cm×12cm×8cm,质地中等,表面可见长约7cm的裂口。切面呈囊实性,实性部分灰红色,质软,囊性区为出血、坏死及液化。肿瘤无包膜,但与脾脏界线尚清。残存脾组织大小9cm×4cm×3cm,另见少许胰腺尾部组织,呈灰红色。镜下所见:较多增生的血管、血窦,增生的血管部分坏死退变,其内可见出血。瘤周脾组织可见纤维化,脾小体部分变性。病理最后确诊:脾脏巨大血管瘤,继发破裂出血。

    2  讨论

    血管瘤是脾脏最常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大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稍多。瘤体一般较小,单个或多个。大体上呈紫红色,海绵状结节,无包膜,境界清楚或不清楚,直径大多为1~2cm。偶尔肿瘤较大,引起脾脏显著肿大[1]。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肿瘤巨大并囊性变,残存脾组织受压萎缩,实属少见。光镜下,脾血管瘤为海绵状血管瘤,由衬覆扁平内皮,充满血液的大腔隙组成,血管腔被薄层纤维性间隔与脾组织分开。病变内有梗死、血栓形成及纤维化。该病例巨大脾血管瘤的破裂,可能与脾扭转有关。CT所见之低密度及术中所见的囊内充满淡黄色、清亮液体,实因肿瘤扭转继发明显出血、坏死及囊性变所致。因该肿瘤巨大伴扭转,并下坠于下腹部,加之患者为老年女性,临床需注意与盆腔器官如附件来源之肿瘤鉴别。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

【参考文献】
  1 武忠弼,杨光华. 中华外科病理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65-366.


作者单位:西藏拉萨,西藏军区总医院病理科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援藏干部)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