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9年第8卷第3期

一起食用花蛤引起中毒并死亡1例的调查报告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紧急制定食物中毒防治措施,查明食物中毒原因,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查明食物中毒人数及其分布,及时控制食物中毒源头及其原料,在第一时间内立即组织相关卫生监督人员和卫生检验人员赶赴现场,全方位开展对所有食用花蛤人员、已中毒人员、养殖户、经治医生及中毒人员家属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现场采样。对控制中毒......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紧急制定食物中毒防治措施,查明食物中毒原因,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查明食物中毒人数及其分布,及时控制食物中毒源头及其原料,在第一时间内立即组织相关卫生监督人员和卫生检验人员赶赴现场,全方位开展对所有食用花蛤人员、已中毒人员、养殖户、经治医生及中毒人员家属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现场采样。对控制中毒人数、制定实施救治措施,提出科学治疗方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食物中毒;调查;控制措施

2008年7月21日晚10时县卫生监督所接县医院报告:称县人民医院收诊2例呼吸困难、胸闷、口、面、四肢麻木等疑似神经毒素中毒的患者。接报后我所立即向县卫生局领导作了汇报,并同时通知县疾控中心前往采样。按照《赣榆县食物中毒应急处置预案》的要求,我所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2008年7月21日上午宋庄镇汪庄村养殖户从自家虾塘旁边的公用引水渠中将临时放养的花蛤(也称杂色蛤,学名菲律宾蛤仔)捞上大约60kg上市出售,但由于花蛤不新鲜,有一半已死亡,故无人购买。后来其将无人购买的花蛤拿出约10kg在市场上和村里分别送给6个熟人或亲朋好友,6个家庭共有11人食用,食用时间分别是12:00 9人、14:00 1人、19:00 1人,其中3人食后只有嘴麻但无其他中毒症状,4人食后中毒症状明显(2名病危,1名较重,1名较轻),较轻的1名当晚输了1瓶液体后就出院,1名较重中毒者经3天救治于7月24日治愈出院;2名病危患者1名经10天救治已痊愈于7月31日上午出院,另外1名病危患者7月28日17:00左右出现瞳孔反射、角膜反射消失,考虑脑死亡。于29日00:30左右出现心率加快,心电监护示185次/min,仍无自主呼吸,各种反射消失。7月29日01:00放弃治疗并有家属签字为证,于01:05左右死亡。

    2  流行病学调查

  经过对4名中毒者家属调查得知,4名患者首发病例为21日12:00食用花蛤约10min便发生口麻、手、腿麻等症状并和其他3名患者分别于18:00~21:00入县医院和县中医院救治。其共同特征如下:
  
  (1)就餐场所调查:4名患者分散在各自家中分别就餐后在短时内发病。(2)可疑中毒食物调查:调查结果皆因食用由宋庄镇汪庄村养殖户送给的花蛤而中毒。(3)临床症状:4名患者皆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口麻、四肢麻木、呕吐等相同症状。(4)潜伏期:经过调查4名患者的发病时间分别为食后10min、15min、30min和60min,最短潜伏期为10min,最长为60min,中位数为22min。

    3  现场卫生学调查

  对4名中毒家庭、养殖户,救治医生制作了询问笔录,对4名患者其中3名填写了食物中毒个案调查表。在市卫生监督所专家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专家的现场指导下,县卫生监督所监督员对养虾塘及周边4个塘及公用引水渠内的花蛤、食用后剩余熟花蛤,采集的毛蛤1个样品及塘水、渠水全部样品(其中花蛤5个样品、毛蛤1个样品、塘水4个样品、公用引水渠水2个样品)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专家带回所内检验。

    4  现场采取措施

  县食安委、县政府办公室、县卫生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亲自到现场指挥全力以赴抢救病人;立即布控查找追踪源头,对养殖户家中分剩的尚存花蛤大约50kg进行封存并就地深埋销毁。调查工作从22:00至次日5:00,对食用花蛤的6个家庭共11名成员夜里全部找到并集中进行医学观察和对4名中毒者进行抢救。同时县政府邀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专家来我县到现场采集样本化验并指导救治措施;要求各乡镇卫生院近期高度重视花蛤及其他贝类中毒事件,大力宣传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发生食物中毒要及时报告并提醒全县市民近期禁止食用花蛤,何时可食用需等县政府相关部门通知。

    5  实验检测结果

  根据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检测结果,在引水渠中采集的藻类样品中观察到大量亚历山大藻,引水渠水样的计数结果显示亚历山大藻的密度约为5×105细胞/L,对藻类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到样品中存在GTX1、 GTX2、GTX3、GTX4、neo等麻痹性毒素成分,产毒藻种仍有待进一步鉴定。

  引水渠暂养的花蛤样本、中毒者吃剩下的花蛤样品中存在麻痹性贝类毒素。经小鼠生物实验测试,1个熟花蛤样,采集渠内的2个生花蛤样,表现出较高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分别为4035MU/100g, 16603MU/100g和3962MU/100g,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在贝类样品中检测到了GTX1、GTX2、GTX3、GTX4等麻痹性贝毒毒素成分。

  在3个有毒花蛤样品中,食用剩余的熟花蛤样品,其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大至相当于100g贝类组织中含有800μgXTX当量的麻痹性贝毒。其余2个藻样,1个水样,4个贝样中均未检出麻痹性贝类毒素,在藻样和水样中也均未检测到有亚历山大藻的存在。

    6  结论

  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和流行性病学调查以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认为这是一起因食用花蛤引起的中毒事件。是因为食用了在引水渠暂养的有毒贝类所致,毒素成分为麻痹性贝类毒素,贝类中的毒素是来自暂养水渠中存在的高密度有毒亚历山大藻。

    7  建议

  这次的调查表明,我县青口盐场养殖区域及其附近的水体中存在能够产生麻痹性贝毒的有毒藻,这给贝类产品的品质和食用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尽管在现在4个虾塘的养殖贝类中未检出麻痹性贝毒毒素,但是,不能排除附近其他野生或养殖的贝类中存在毒素污染的可能性。建议加强对近岸海水及采集的野生和养殖贝类的监测,从而有效避免发生类似中毒事件。

    (编辑:汪  洋)

 


作者单位:222100 江苏赣榆,赣榆县卫生监督所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