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9年第8卷第4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72例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眩晕症,西医称“梅尼埃综合征”,多为高血压、内耳迷路水肿、半规管平衡功能失调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引起。治疗无特效方法。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72例,显效48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眩晕症,西医称“梅尼埃综合征”,多为高血压、内耳迷路水肿、半规管平衡功能失调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引起。中医则认为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有关。治疗无特效方法。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72例,显效48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眩晕症;中西医结合;自拟“止晕汤”

   笔者从2000—2008年,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7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50例,女22例,年龄38~69岁,病程1周~3年,且多有反复发作病史。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均为体位性、反复发作性眩晕。52例发作时伴有头痛,不能行走;65例伴有耳鸣;61例发作时有恶心、呕吐感;34例伴有心悸、少寐、记忆力减退;23例在发作时伴有烦躁易怒;11例伴有腰膝酸软,遗精;12例血压升高(>150/90mmHg)。脉沉细或弦滑,舌质红,苔黄或黄腻。

    1.2  治疗方法

    1.2.1  西药治疗  取眩晕停50mg,安定2.5~5.0mg,每日3次口服;呕吐甚、不能进食者,于静滴东莨菪碱和能量合剂的同时,适当补碱、补钾以维持水电平衡。

    1.2.2  穴位封闭  用Vit B12100μg,东莨菪碱0.3mg分别注入合谷、太冲穴。进针后有酸、麻、胀感时,再徐徐注入药液。注射穴位采用左右上下交叉轮换。如第一次注射左合谷、右太冲,第二次注射右合谷、左太冲,第三次再重复第一次穴位。每日注射1次。

    1.2.3  中药治疗  自拟“止晕汤”。主方为黄芪15g,党参20g,半夏10g,白术15g,茯苓10g,磁石30g,代赭石30g。心悸、少寐者加远志、酸枣仁;头痛不能行走者,加天麻、川芎;烦躁易怒者加天麻、钩藤;腰膝酸软或遗精者,加熟地、山萸肉、杜仲、牛膝;呕吐甚者加陈皮、竹茹;高血压者加夏枯草、仙灵脾等。           

    2  结果

    显效:治疗3天内,眩晕及其主要症状消失,共48例,占67%;有效:治疗4~7天,眩晕及主要病状消失或减轻,共22例,占31%;无效:治疗1周,眩晕及主要病状仍不减轻,共2 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3  讨论

    眩晕以中老年发病率为高,本组病例主要也为中老年患者。其发病原因,西医认为以内耳迷路水肿或半规管平衡功能失调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因素为主。

    西医常用血管扩张剂、镇静剂、B族维生素及神经代谢促进剂等为主。中医对本病的原因及治疗论述颇多,多归纳为风、火、痰、虚四个方面。根据其临床证候,辨其风、火、痰、虚而分别采用熄风潜阳、滋阴清火、燥湿化痰、补气养血等治法。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转归时间长,易复发。对其治疗不满意或无效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总有效率达98%。

    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穴,太冲为足厥阴经之原穴,两穴经脉循行可至额颅及巅顶部。针刺可治疗眩晕。由于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采用药物左右上下交叉轮换穴位封闭,便起到药物与针灸的协同作用,可疏通经络,畅行气血,达到维持左右平衡,而治疗眩晕。

    中药黄芪有补气升阳,扩张血管及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党参有补中益气之功;白术、茯苓有健脾除湿利水之效;磁石镇肝潜阳、明目聪耳;代赭石平肝镇逆;半夏燥湿祛痰、降逆止呕;天麻、钩藤熄风平肝;川芎活血止痛;陈皮、竹茹除痰止呕;枣仁、远志养心安神;熟地、山萸肉、杜仲、牛膝可补肝肾、强筋骨。诸药相伍,共奏止晕定眩之效。

【参考文献】
  1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04-207.

2 邱茂良.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123.

(编辑:汪 洋)


作者单位:224561 江苏滨海,滨海界牌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