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9年第8卷第8期

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一起食物中毒实验室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食物中毒原因。结果所采6份检样(5份病人粪便、1份剩余混合菜汁)均检出生化结果一致的奇异变形杆菌,对分离菌株作小白鼠毒力试验证实具毒力与致病。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关键词】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实验室检验变形杆菌......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食物中毒原因。方法 参照WS/T9-1996对病人粪便、剩余混合菜汁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 所采6份检样(5份病人粪便、1份剩余混合菜汁)均检出生化结果一致的奇异变形杆菌,对分离菌株作小白鼠毒力试验证实具毒力与致病。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

【关键词】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调 实验室检验 变形杆菌

  2008年8月7日,梧州市某厂食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采集食堂仅剩1份菜汁及5份患者粪便均检出生化结果相同的奇异变形杆菌,通过毒力试验,结合流行病学结果,证明为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一起食物中毒。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潜伏期 即日约200人就餐(7时早餐、11时午餐)30多人发病就医,其中20人在厂卫生室治疗,12人到医院治疗。发病潜伏期3~5h,平均3.5h。

  1.2 临床症状 腹痛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多数体温在38.5℃左右,患者经抗菌等药物治疗2天痊愈。

  2 病原学检查

  2.1 标本 无菌采取剩余混合菜汁1份(食堂工作人员特意留下待下餐自己食用,距午餐后4 h采)、到医院就医患者粪便5份。

  2.2 分离培养 标本做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付溶血性弧菌等病原菌分离检验。方法:变形杆菌按[1]、其余上述各菌参照GB/T4789-2003[2]中的相应方法做直接划线分离培养,同时也做经增菌后的分离培养。培养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陆桥技术有限公司产。生化管及染色液: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产。诊断血清: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产。

  3 结果与鉴定

  3.1 检测结果 6份标本均检出生化结果一致的奇异变形杆菌(未检出其他任何病原菌),各标本在直接划线接种的SS平板及普通平板上均可见该菌呈优势生长。

  3.2 菌落特征 经37℃ 24h培养在SS平板上呈圆形、扁平、半透明、中心呈黑色菌落,并有异味;在普通平板上呈扩展生长,形成薄膜状,挑可疑菌落涂片染色为革兰阴性、两端钝圆的小杆菌,无芽孢和荚膜。

  3.3 生化反应 6份标本可疑菌经纯培养后做生化鉴定,结果见表1。表1 奇异变形杆菌的生化反应

  3.4 分离菌株毒力试验 将剩余菜汁检出菌株及其中3例患者检出菌株共4株菌的24 h肉汤培养物各0.5ml,分别做腹腔注射到18~20g小鼠(每株培养物注4只, ,雄雌各半)实验,对照组注射同样处理的无菌肉汤。结果:实验组注射不到2h,小白鼠均出现毛耸、精神萎靡症状,过夜(24h)后发现全部死亡,取心血及肠内容物分离培养,获试验菌纯培养物。对照组末见异常。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根据流行病学及实验室诊断,证实本次食物中毒为奇异变形杆菌污染食物引起。

  4.2 讨论 变形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根据报道食品中的染菌率为3.8%~100%,该菌在4~7℃仍可生长繁殖,20~40℃之间繁殖旺盛。本次流行病调查中了解到,部分工人在进食时感觉到豆腐等一些食品煮不透(外表层虽热但里层仅暖),且闻异常气味而不食用,结果不出问题。调查发现该厂食堂食物储藏冰箱内生熟食品不分,违反《食品卫生法》有关管理规定。

  此次食物中毒事故,又一次提示,必须加强对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要落实各项卫生制度;烹煮食物加热温度和时间要足够;食用者感到有异常、异味情况即慎食用,只要各方引起足够的重视,落实防范措施,才能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WS/T9-1996.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2 GB/T4789-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


作者单位:543002 广西梧州,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