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9年第8卷第10期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临床探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CEF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应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乳腺癌患者,确诊后立即行以CEF方案新辅助化疗,化疗3~4个周期,每周期间隔21天。结果术前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2例,有效35例,其中PR23例、MR12例,有效率82%。化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化疗毒性。...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和探讨 CEF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应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乳腺癌患者,确诊后立即行以 CEF方案新辅助化疗,化疗3~4个周期,每周期间隔 21天。结果 术前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 2例,有效35例,其中PR 23例、MR 12例,有效率82%。化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化疗毒性。结论 CEF方案新辅助化疗可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近期疗效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ew accessorial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CHEN Xiao-xiang.The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hua City, Tonghua 134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EF new accessorial chemotherapy project in treating breast cancer. Methods 45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EF new accessorial chemotherapy project after diagnoses. It lasted for 3 to 4 periods, while the interval was 21 days.Rsults The clinical complete rate (cCR) were 2 cases overall responses, effective responses was 35cases, partial response (PR) and middle response (MR) were 23 cases and 12 cases respectively. Effective rate was 82%. There was no serious toxicity reac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eating. Conclusion CEF new accessorial chemotherapy project can provide more choices to treat breast cancer.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new accessorial chemotherapy; curative effect in the near future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作为开始于局部治疗之前的一种辅助化学治疗模式,目前已成为乳腺癌多种治疗手段当中的一种选择。治疗目的在于缩小肿瘤,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同时可通过消灭微转移病灶,从而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增加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治疗的机会;通过新辅助化疗,可判断肿瘤对化疗方案的敏感性,结果可用于指导后续治疗。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的确切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2001年5月—2006 年7月我院普外科病房收治的45例Ⅱ~Ⅲ期非炎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进行回顾,并分析了其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 28~65岁,平均45.7± 20.6岁。绝经后 15例。全部病例均经穿刺组织学(CNB)或细针穿刺细胞学(FNA)明确诊断,并对CNB标本进行激素受体(ER和PR)和 HER-2基因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 1997年第5版乳腺癌TNM分期法, T1N0M0 5例, T2N0-1 M0 25例,T3N0-1 M012例,T43例。T1、T2 病例均拟行保乳手术。治疗前所有患者既往未用过任何治疗,心肝肾功能无严重损害。

  1.2 术前准备 新辅助化疗前后行体检、乳腺彩超分别测量肿瘤最大径、垂直径及腋窝淋巴结状况,同一患者在化疗前后以同一方法测量对比,主要以临床体检测量为准,每21天复查1次以评价临床疗效,手术后根据病理结果评价疗效。

  本组采用CEF方案,其中环磷酰胺(CTX) 500 mg/m2 d1、d8,表阿霉素(EPI) 60mg/m2 d1,5-氟尿嘧啶(5-FU) 500mg/m2 d1、d8 ,每21天为1周期。

  新辅助化疗前及术前行常规体检、血液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心、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腹部B超等检查,评价全身状况及疾病分期,每个周期化疗前1天及化疗后1周重复体检、心电图等项目,对白细胞下降者,每1~3天复查1次,并评价不良反应。常规予格拉斯琼、地塞米松、胃复安等减轻副作用,予以集落细胞刺激因子防治骨髓抑制。

  1.3 手术治疗 6例行保乳手术,39例行乳房改良根治术。

  2 结果

  临床完全缓解(cCR) 2例(T11例、T21例),其中1例病理学完全缓解 (pCR),病理检查为纤维化组织。临床部分缓解 (cPR )35例,其中肿瘤体积缩小 >50%者 12例 (T1 2例、T26例、T3 3例、T4 1例),缩小 25%~50%者 23例(T1 1例、T2 14例、T37例、T4 1例)。病情稳定 (SD)7例(T1 1例、T24例、T3 2例)。疾病进展 (PD) 1例。术后随访 6~37个月,平均 20个月,无死亡病例。1例 T4病例术后 9个月局部复发,为患侧胸壁广泛小结节,经放疗和内分泌治疗后消退;1例无效T4病例术后 20个月内出现骨转移,行泰素化疗后缓解。

  3 讨论

  目前普遍认为乳腺癌主要是一种全身性、系统性疾病。乳腺癌的一个重要特征为多病灶和多中心现象。在疾病的早期,肿瘤细胞就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引发血行转移,而且血行转移的发生有可能早于淋巴转移。因此,部分乳腺癌患者在治疗开始前就已存在亚临床阶段的微转移病灶,而这些亚临床病灶是日后发生复发转移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针对这些病灶的系统性治疗手段(辅助性化疗和辅助性内分泌治疗)可明显改善治疗效果[1]。因此,以新辅助化疗为乳腺癌综合疗效第一步治疗较手术后才开始化疗更为合理。

  研究表明,实施新辅助化疗可获得与术后辅助化疗相同的远期效果,并因其有利于降低病期、争取保乳机会、筛选敏感的化疗药物和抑制外周微小病灶, 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1~3]。目前,笔者制定术后化疗方案主要依据之一就是新辅助化疗所证实有效的方案。治疗前获得乳腺癌确切的病理学(组织学) 诊断和与乳腺癌相关的某些必要的生物学信息如ER、PR以及HER-2等至关重要。ER、PR对内分泌治疗有指导意义。HER-2既是化疗耐药的预测指标,又是预后不良的指标。Gregory等[4]对比了283例新辅助化疗以及辅助化疗的疗效后,研究证实HER-2 与化疗缓解显著相关;HER-2过表达的患者缓解率低。评估化疗后疗效有临床和病理之分,临床评估,既往主要靠触诊测量肿块化疗前后大小变化计算疗效反应。本院给肿瘤做标记,并用影像学检查(钼靶、超声)能较准确反映客观疗效。

  新辅助化疗术前疗程以3~4个疗程为宜。多数学者认为新辅助化疗4个疗程以后化疗作用已减弱,术前疗程不宜太长。新辅助化疗会造成手术时机的延迟,所以应该选择适当时机实施手术,如果化疗后肿瘤逐渐缩小,则提示化疗是有效的,对化疗后肿瘤进展的病人,则应更改更有效的化疗方案或终止化疗,否则会进一步增加手术的困难。通过对以上病例的观察,认为新辅助化疗应用于乳腺癌安全有效,其意义在于[5~7]:(1)减少或降低体内的亚临床微小转移灶;(2)缩小原发肿瘤的体积,降低临床分期,增加手术切除或保留乳房手术机会;本组患者中近期RR 达82%,与文献报道相近;(3)获得体内药敏试验结果,了解化疗敏感性,为指导术后化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对于新辅助化疗是否能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此外,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标记物的变化与临床资料相关分析,有利于生物学行为的研究[8] 。

  综上所述,采用新辅助化疗可观察到化疗前后肿瘤的大小、病理学及生物学指标的变化。直观地了解到具体肿瘤对所给的化疗药物、方案是否敏感、有效。这是最为可靠,也是难得的体内药敏试验。对某些化疗药物不敏感的,可及时调整、更换有效化疗药物,为制定高效化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以最大可能提高化疗效果。与之相比,术后化疗,因无可观察的病灶评估疗效,多凭经验拟定化疗方案,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难以达到理想的个体化治疗效果。笔者认为,新辅助化疗可能对大多数乳腺癌患者是有益的,其中最大受益者是原本不可手术的患者以及部分拟行保乳手术的患者。乳腺癌综合治疗应以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然后放疗最后是辅助内分泌治疗。

【参考文献】
    1 朱元喜,方志沂,马淑资.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不同方案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1, 8(3):18-20.

  2 Fisher B, Mamounas EP.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a model for studying the biology and therapy of primary breast cancer. J Clin Oncol, 1995, 13(3):537-540.

  3 Swain SW, Sorace RA, Bagley CS, et al.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the combined modality app roach of locally advanced non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ancer Res, 1987, 47(12):889-894.

  4 Gregory RK, Powles TJ, Salter J, et al. Prognostic relevance of cerbB2 expression follow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ina randomised trial of neoadjuvant versus adjuvant chemoendocrine therapy.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0,59(2):171 -175.

  5 邵志敏,沈镇宙. 新辅助化疗在可切除乳腺癌中的应用.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1,6(4):255-258.

  6 沈镇宙,陆劲松. 乳腺癌临床研究新进展. 中国癌症杂志, 2001,11(5):312 -316.

  7 Sapunar F, Smith I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Ann Med, 2000,32(1):43.

  8 郝春芳,江泽飞.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若干问题的讨论.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3, 30(2):116 -118.

  


作者单位:134001 吉林通化,通化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作者: 陈晓翔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