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10年第9卷第3期

鞍旁畸胎瘤1例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CT平扫:右鞍旁见一边界尚清、大小约3。9cm、不均匀低密度肿块,CT值-38~19HU,边缘可见斑点及弧线状钙化影,蝶鞍略显受压左倾(见图1)。MRI平扫:T1WI和T2WI均示右鞍旁肿块呈高等低混杂信号,周围无明显脑水肿(见图2、3)。影像学诊断:考虑右鞍旁表皮样囊肿。...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鞍旁畸胎瘤

 【中图分类号】  R730.269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84-2030(2010)03-0163-02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36岁。经常性头痛3+年,右眼视力减退5个月。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6,上睑轻度下垂,眼球运动稍受限;左眼正常。CT平扫:右鞍旁见一边界尚清、大小约3.0 cm×3.4 cm×3.9 cm、不均匀低密度肿块,CT值-38~19 HU,边缘可见斑点及弧线状钙化影,蝶鞍略显受压左倾(见图1)。MRI平扫:T1WI和T2WI均示右鞍旁肿块呈高等低混杂信号,周围无明显脑水肿(见图2、3)。影像学诊断:考虑右鞍旁表皮样囊肿。手术及病理所见:肿块呈囊实性,略呈分叶状,包膜较完整,与颅底硬膜部分粘连。其内容物主要由黄白色豆渣样物质和淡黄色稀薄囊液组成,并见灶状毛发球及骨样物。病理诊断:成熟型畸胎瘤。图1  CT示右鞍旁卵圆形不均匀低密度肿块  图2、3  T1WI和T2WI均示右鞍旁肿块呈高等低混杂信号

  2  讨论

     颅内畸胎瘤非常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0.5%[1]。主要见于小儿和青年,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松果体区、蝶鞍区及后颅窝等中线部位,而发生于鞍旁者罕见。畸胎瘤属于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由内、中、外三个胚层组织构成。颅内畸胎瘤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呈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CT平扫常为低等高混杂密度,MRI平扫于T1WI和T2WI上多为高等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实性部分不同程度强化,一般无瘤周水肿[1,2]。本例颅内畸胎瘤居于非常见部位,术前影像学诊断为表皮样囊肿。鞍旁是表皮样囊肿的好发部位之一,但表皮样囊肿主要含胆固醇和角蛋白,影像学所见其密度或信号相对均匀[2]。回顾分析本例肿瘤的CT和MRI表现,则具备上述颅内畸胎瘤的影像学特点,误诊的主要原因是诊断经验不足。

【参考文献】
   1 潘国军,梁宗辉,冯晓源,等.原发性颅内畸胎瘤的影像学诊断.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8,14(3):190-194.

  2 孙淑霞,谷艳英,张善国,等.颅内畸胎瘤的CT、MRI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12):1030-1033.

  

作者: 郭景涛,陆毅,樊明成,刘晓文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