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10年第9卷第3期

心房颤动病因及治疗的探讨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近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因和治疗的变化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1月我院内科治疗的100例房颤患者。结果(1)近年高血压、冠心病已经超过风心病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老年患者增多。(2)阵发性房颤多采取复律治疗,药物多为胺碘酮、心律平。...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近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因和治疗的变化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1月我院内科治疗的100例房颤患者。结果 (1)近年高血压冠心病已经超过风心病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老年患者增多;(2)阵发性房颤多采取复律治疗,药物多为胺碘酮、心律平;(3)慢性房颤治疗以控制心室率为主;(4)抗血栓治疗以抗血小板为主,药物多为阿司匹林。结论 近年来房颤的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冠心病,治疗以控制心室率为主,对于存在血栓高危因素者应以抗凝治疗为主。目前存在抗凝治疗强度及剂量不足,控制心室率治疗不规范等问题。

【关键词】  心房颤动;病因;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1.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10)03-0148-0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目前最常见的有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最近一次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年龄标化后)为0.61%,估计房颤患病有800多万,给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00例房颤患者的病因变化和治疗转变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2007年1月—2009年11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房颤病例10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20~90岁,平均63.5岁。

  1.2  疾病诊断标准  房颤病因较多,且有时难以确定,本次调查设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甲亢、心肌炎、孤立性房颤以及其他因素作为病因的单项统计因素。冠心病的诊断参照1997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临床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组建议的标准进行筛选。高血压符合1999年WHO规定的诊断标准,其他疾病的诊断均参照《实用内科学》(第9版)的诊断标准,孤立性房颤是指无合并各种心脏病及全身性疾病的房颤。

  1.3  房颤分类  采用3P分类法:房颤能够自动转复,持续时间<7天者诊断为阵发性房颤。房颤不能自动转复为慢性房颤,发作时间>7天而<1年者为持续性房颤,发作时间>1年为永久性房颤。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u检验进行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  患者年龄分布见表1。表1房颤患者的年龄分布及构成比(略)

  2.2  治疗情况

  2.2.1  阵发性房颤的治疗  本研究药物复转律占51.4%,以胺碘酮为主(67%),其他为心律平(24%),β-受体阻滞剂(9%),复律后胺碘酮、心律平维持。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者占18.5%,选择药物为地高辛(46%)、β-受体阻滞剂(39%)和钙拮抗剂(15%)。

  2.2.2  慢性房颤的治疗  本研究对持续性房颤患者中,试行复律者达1/2,其中20%可以维持窦性心律,复律及维持的药物主要为胺碘酮(67%)、心律平(33%)。复律失败和永久性房颤患者采用控制心室率治疗(76%),药物主要采用地高辛(39%)、β-受体阻滞剂(36%)、钙拮抗剂(25%)。

  2.2.3  抗血栓治疗  本研究抗血小板治疗者占77.9%,主要为阿司匹林(90%),多为100~150mg/d,部分服用噻氯匹啶或氯吡格雷(10%),长期抗凝治疗(服用华法林)者占10%,未做抗栓处理患者占2%。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口老年化,近年房颤的疾病谱也发生变化。我院2007—2009年房颤患者中,以高血压、冠心病为主要病因,并且60岁以上的老年房颤患者占68%,与国内相关报道基本相符[1]。

    对于阵发性房颤,多采用复律治疗,用药以胺碘酮为主。胺碘酮对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比较安全而备受青睐,但复律效果并不优于心律平。由于房颤病因复杂,需要更加个体化的选择,在基于安全的前提下尚应注意高性能。

    关于慢性房颤的治疗,由于复律能消除症状、减少栓塞并发症、对逆转快速心室率对心肌重构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有益,即往强调尽量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近年以AFFIRM为代表的5项比较复律和控制心室率治疗政策的试验却否定了这一观点,认为控制心室率同样可作为基本的治疗手段[2]。对临床医生应针对不同病例做具体分析,不应忽略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的机会。因为控制心室率可能是缺乏较好的节律控制策略时的“姑息”疗法,并不能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3]。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国内曾广泛使用。这是由于近年来认识到地高辛控制运动时心室率几乎无效,更适应于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4]。控制心室率治疗时抗心律失常药物需长期使用,并坚持严格的抗凝措施,故应采用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提高疗效并避免不良反应

    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抗凝是现阶段房颤治疗的基石。但从我院目前资料来看,抗凝治疗不容乐观,即使栓塞高危患者的服药率也低,多为抗血小板治疗,且剂量偏低(阿司匹林100~150mg),而阿司匹林对房颤患者预防卒中只有轻度保护作用。因此,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度不同积极开展抗凝治疗。

  非药物治疗亦是一种选择,介入治疗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射频消融房室交界区加植入起搏器治疗房颤,可有效控制患者症状、改善心功能和提高生存质量,但须注意适应证和长期右心室起搏对心室功能的影响。该方法疗效确切,对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尤为适宜,但因操作复杂、成本高等原因是否推广颇有争议。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房颤的整体治疗状况不够理想,存在复律和控制心室率治疗的药物单一使用不规范,抗凝治疗率及剂量不足等问题。面对房颤这一世纪顽疾,亟待将最新的研究证据和指南精神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以加强房颤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491-494.

  3 Wyse DC,Waldo AL,Dimarco JP,et al.A comparison of rate control and rhythm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N Engl J Mad,2002,347,1825-1833.

  3 黄从新.进一步加强心房颤动防治的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3):161-162.

  4 Fuster V ,Byden LE,Cannom DS,et al.ACC/AHA/ESC 2006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executive summay.Eur Heart J,2006,27:1979-2030.

  

作者: 刘学林,王慧玲,宋 娟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