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10年第9卷第7期

剖宫产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28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关键词】剖宫产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临床分析皮下脂肪液化是外科常见术后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其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2010年1月所有行剖宫产术的病例,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28例,进行病因分析,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术后切口正常愈合426例(93。83%),皮下脂肪液化28例(6。...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剖宫产 术后切口 皮下脂肪液化 临床分析

 皮下脂肪液化是外科常见术后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其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现就本院2009年7月—2010年1月所有行剖宫产术的病例,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28例,进行病因分析,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54例,年龄20~40岁,平均28.5岁;术后切口正常愈合426例(93.83%),皮下脂肪液化28例(6.17%)。

  1.2 诊断标准

  [1] (1)术后3~7天,切口处溢出淡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无脓性混浊,肉眼观含脂肪滴;(2)局部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3)初始溢液细菌培养为阴性。

  1.3 分组方法

  将全部病例分别分组:(1)皮下脂肪状态:以查体时触摸腹部皮下组织,致密与松弛分为两组;(2)身体重量[2]: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标准体重%=[患者实际体重(kg)/标准体重]×100,±10%为界,上下分为两组;(3)麻醉方法:按局部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分为两组;(4)手术持续时间:以60min为界,上下分为两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x±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见表1~4。表1 不同皮下脂肪状态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率的比较表2 不同体重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率的比较表3 不同麻醉方法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率的比较表4 不同手术持续时间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率的比较结果分析:表1结果表明不同皮下脂肪状态,两组液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患者术区局部因素如皮下脂肪状态与切口脂肪液化有关,皮下脂肪越致密,液化率越高;表2结果表明不同体重,两组液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说明体重超标与切口脂肪液化有关,超重越多,液化率越高;表3结果表明不同麻醉方法,两组液化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说明麻醉方法与切口脂肪液化无关;表4结果表明不同手术持续时间,两组液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手术持续时间与切口脂肪液化有关,时间越长,液化率越高。

  3 讨论

  有资料表明,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术后切口不良愈合病例中,切口脂肪液化所占的比率,已远超过了感染等原因所占的比率[3]。脂肪液化一旦发生将有可能导致切口感染、裂开、切口疝及瘢痕畸形愈合等,势必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将给患者增加痛苦及经济负担。因此,明确病因、加强预防至关重要。

  结合以上统计学结果分析表明:患者局部皮下脂肪致密及体重超标等自身因素,手术时间延长等人为因素均增加了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而麻醉方法与之无关。其发生机制可能为:由于农民患者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这些人皮下脂肪致密,血供较差,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可能性增大;剖宫产术的部位为下腹部,是人体脂肪较为积聚之处,随着体重超重比率的增加,皮下脂肪厚度也增加,血供越差,并且缝合过程容易留有死腔,切口易于液化;手术时间越长,脂肪在空气下暴露越长,损伤及干燥坏死的脂肪细胞增多,增加了切口脂肪液化的可能性。

  预防措施:对于重体力职业皮下组织较坚实、体重超重、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行剖宫产术均有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倾向,术前术后应予以密切注意。手术时,切开皮下脂肪层,应当迅速,并且保持垂直切入,止血时不要大块结扎脂肪组织;缝合前去掉可能坏死的脂肪,使其边缘整齐,用盐水冲净脱落脂肪细胞;缝合不留死腔,脂肪过深者,分层缝合。术后切口适当加压,严密观察,若发生液化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苏明宝,王一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诊治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44.

  2 王翔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7.

  3 曾小兵,张卫东、张宜民,等.胆道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皖南医学院学报,1999,18(3):227-228.

  

作者: 代洪波,张 艳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