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3期综述

干细胞研究所带来的医学革命及对伦理学、法学、哲学等人文科学理论的挑战

来源:INTERNET
摘要: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现代医学科学已发展到可以给人类自身更换器官,可以改造遗传基因信息,可以不经过生物的生殖系统产生后代等相当高科技的水准。高科技的现代医学科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也带来了众多的、严肃的人文科学问题。医学的发展是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的,决不是孤立发展的。医学的发展不断......

点击显示 收起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现代医学科学已发展到可以给人类自身更换器官,可以改造遗传基因信息,可以不经过生物的生殖系统产生后代等相当高科技的水准。高科技的现代医学科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也带来了众多的、严肃的人文科学问题。医学的发展是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的,决不是孤立发展的。医学的发展不断对人文科学理论提出挑战,人文科学的发展又不断指导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以一项能代表现代医学发展方向,其发展又对人文科学理论提出强烈挑战的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干细胞移植为例,试论医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词海中“人文科学”的定义是,“源出拉丁文HUMANIˉTAS,意即人性、教养。在欧洲十五、十六世纪时开始使用这一名词。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上世纪末的干细胞研究成果由于涉及到伦理学问题在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美国等国家的国会、总统也参与到这项讨论及立法论战中。因此简要复习干细胞研究成果极其医学革命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大论战”,回顾相关的人文科学历史知识就能很好地看出医学科学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1 干细胞移植带来的医学革命

以20世纪50年代DNA双链结构破译和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为代表的生物学研究成就已为21世纪生物学发展、造福人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器官移植、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为人类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近年来,新兴起的干细胞移植,由于具有组织、器官替代的可能性,已在人类疾病治疗领域显示出不可估量的前景。不断取得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已使其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正在升起的耀眼的新星。

干细胞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具有发育成各种需要的组织,替代多种疾病(如卒中、脊髓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等)时损伤组织,恢复已损伤的组织结构、功能的潜能(Mckay,2000)。它包括胚胎干(embyronic stem,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当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囊胚时,内层细胞团的细胞即为ES细胞。ES细胞具有全能性,可以自我更新并具有分化为体内各种组织的能力。在成年动物中,正常的生理代谢或病理损伤也会引起组织或器官的再生、修复。组织、器官的修复是通过干细胞分化实现的,如肝部分切除后,肝脏的再生;受严重辐射动物血细胞的再生。干细胞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本身不处于分化途径的终端,因而具有无限的分裂、增殖潜力。它可连续分裂几代,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静止状态,在分裂时可以对称分裂———形成两个相同的干细胞,也可以一个子细胞不可逆的走向分化的终端成为功能专一的分化细胞,而另一个保持亲代的特征,仍作为干细胞保留下来。根据Thomson(1998a),灵长类生物ES干细胞应具备以下3个条件:移植胚胎源,延长的未分化增殖,及稳定地发育成所有三个胚层各种组织的潜能。换言之,干细胞具有多潜能和自我更新特点。因此,如以干细胞代替因疾病丧失功能的细胞,则可能使肌体恢复功能,如控制干细胞的分裂、增殖,则可能培育出新的组织、器官。显而易见,当生物学技术发展到能精确地分离、提纯、培养、种植干细胞,控制其分裂、增殖方向的时候,人们将可能按照一定的目的,在体外人工分离、培养干细胞,将干细胞移植于病变组织、器官,替代其功能,治疗各种“不治之症”,这将对疾病的治疗产生革命性的推动作用。细胞的或基因的治疗技术长期难以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无法准确地将功能细胞或基因送到病变细胞(Muligan,1993)。干细胞移植是组织移植,较易应用于临床治疗。也正因为此,干细胞研究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1999年和2000年世界十大科学突破之一。一直处于干细胞研究前沿的霍普金斯大学计划投资5800万美元将干细胞研究推向临床应用,治疗侧索硬化症、糖尿病、脊髓损伤等疾病(Vogel,2001a)。

ES细胞的研究发展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由于畸胎瘤干细胞的发现开始了ES细胞的生物学研究历程。由于造血干细胞是最为活跃的干细胞(不断分化成各种血细胞),因此,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骨髓移植治疗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的尝试。而其它组织、器官干细胞较为稳定,分离、培育则技术难度要大的多。1981年Evans(1981)和Marˉtin(1981)分别从小鼠体分离出ES细胞并在体外培养成功。受由体细胞(可视为干细胞)培育出生命体(多利羊)成果的鼓舞,90年代末有两项干细胞研究取得突破:人类ES细胞在体外培养成功(Thomson,1998b);和肌肉来源的干细胞横向分化成各种血细胞(Jackson KA,1999),将干细胞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潮。

世纪之交,受干细胞技术重大突破的鼓励,一大批干细胞应用研究成果问世,加快了干细胞造福人类的步伐。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从胎盘中(Bhattacharya,2001)、脂肪中(Zuk,2001)及从死者大脑中提取干细胞的技术;英国科学家研究证明,接受干细胞移植的中风鼠的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有所提高(中国干细胞网消息);日本的研究人员用一种新的细胞因子混合法在免疫缺陷的小鼠体内扩增人类的造血干细胞,生产出适合临床应用的干细胞;意大利研究人员将经过特殊修饰的干细胞注入患脑瘤的小鼠,取得良好治疗效果(Benedett,2000);美国科学家发现诱发神经干细胞发育成神经元而不是神经胶质细胞的“细胞内触发器”(Contil,2001)。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对成体干细胞有促生作用的蛋白,这一发现为人们获取高活性成体干细胞拓宽了途径;英国伦敦ReNeuron神经移植有限公司利用一种含有“条件永生化”基因使来自小鼠和人脑的干细胞无限增殖,长期培养直至移植,这种干细胞会自动游动到脑损伤区域,改善由于脑损伤引起的学习、记忆和运动功能障碍(Hodges,2001)。日本科学家用鸡ES细胞制成能够搏动的心肌片,向用干细胞再生内脏器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中国,干细胞研究也取得重大成就,河南医科大学一附院先后取得几项干细胞研究成果,继人胚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成功,他们又通过神经干细胞移植,使瘫痪的大鼠和白兔,重新站立起来(中国干细胞网消息)。上海华山医院成功地为一例脑外伤病人做了自体神经干细胞移植,并取得较好的疗效(中国干细胞网消息)。这些干细胞应用研究最新成果为我们描绘出干细胞将彻底改变人类生活,大大延长人的期望寿命的光辉前景。但是受历史的、伦理学的、宗教的多种因素制约,各个国家对干细胞研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影响着干细胞研究。

2 干细胞研究的重要里程碑突破

简要复习几项在干细胞移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干细胞移植的医学革命意义以及其对人文科学理论的冲击。

2.1 人ES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成功 20世纪80年代初,Eˉvans(1981)and Martin(1981)首先开始了ES细胞的研究。Eˉvans直接从培养的小鼠胚囊分离出多能细胞系。体外培养建立了15个独立的细胞系。再植入小鼠产生子代嵌合体。所有细胞系均显示正常的染色体组型。在其后近20年间研究由于胚胎研究受到伦理学、法学的限制,致使在实验室干细胞研究停滞不前。1996年轰动世界的“polly”羊的贡献就在于,通过转移单个成体细胞核到未受孕无核卵培育出了哺乳动物。机制原理与干细胞是一致的。即由体细胞(可视为干细胞)分化、繁殖、发育成哺乳动物(Wilmut,1997,和Campbell,1996)。事实上,也正是“Polly”羊的成功引发了干细胞研究的热潮(McKay,2000)。Thomson(1998b)首先打破了沉默(Gearhart,1998),体外培养人类ES细胞成功并使之保持分化为各种体细胞的全能性。Thomson培养新鲜的或冷冻的卵裂期人类胚胎到胚囊期。培养从14个囊胚分离的内层细胞团块,培育出5个独立的ES细胞系(三个带有正常的XY染色体型,两个带有XX染色体型)。继续培养干细胞5~6个月,保持端粒酶活性的高水平表达,提示细胞系具有强的分裂、增殖特性。所有细胞系经过长达5个月的非分化增殖,仍然保持着分化为滋养层组织及三种胚层组织的能力。注射培养的细胞到免疫缺陷小鼠,所有5个细胞系都产生了畸胎瘤。所有畸胎瘤均包含肠上皮(内胚层):软骨、骨、平滑肌和横纹肌;神经上皮(中胚层):胚胎神经节;及复层鳞状上皮(外胚层)。Thomson的研究虽然为组织移植,人造器官开创了新的一项,但由于其研究涉及到敏感的人类胚胎问题,同时也引发了全球性的人文科学论战。

2.2 成体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成功与干细胞横向分化 由 于伦理学、及移植源的限制,科学家们已意识到人类ES细胞研究成果难以对人类疾病的治疗突破产生巨大影响。大量的研究逐步转向更具有前景的成体干细胞研究。到20世纪末,一大批成体干细胞研究成果相继问题,大大推动了干细胞研究步伐,提高了干细胞研究水平,积极地推动了干细胞研究造福人类进程。1999年一直处于干细胞研究前沿的Goodell(Jackson,1999,Vogel,2000)实验室首先报道,小鼠源骨骼肌成体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分化成各种血细胞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干细胞的横向分化(trans-differentiaˉtion)。Jackson等用酶消化法从小鼠肌组织分离

作者: 刘越泽 2005-7-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