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6期中医中药

活血化瘀药内外合治盆腔炎122例疗效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盆腔炎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之一,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当可转变为慢性,一旦转为慢性比较顽固,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影响生育,给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对妇女健康损害很大。我们自1998年以来,运用活血化瘀药口服加灌肠治疗急慢性盆腔炎122例,效果满意。1一般资料本组12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20岁,最大45岁,20~40岁的101例,......

点击显示 收起

盆腔炎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之一,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当可转变为慢性,一旦转为慢性比较顽固,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影响生育,给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对妇女健康损害很大。我们自1998年以来,运用活血化瘀药口服加灌肠治疗急慢性盆腔炎12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20岁,最大45岁,20~40岁的101例,41岁以上的21例,病程最短的3天,最长18年,急性盆腔炎18例,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8例,慢性盆腔炎96例,其中盆腔脓肿3例,炎性包块者1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和体征。盆腔炎在急性阶段临床常见:发热,腹痛,肛门坠胀或尿频、尿急,脓性带下,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妇科检查可见阴道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穹窿部压痛,宫颈充血,水肿,子宫增大,压痛明显。双附件区压痛明显;若有脓肿形成可触及包块,直肠窝饱满,触痛或及波动感。慢性炎症阶段则见:腹痛下坠,腰骶部酸痛,月经失调,痛经,不孕等。妇检:子宫活动受限,附件区粘连增厚或有包块形成,其中16例炎性包块,3例盆腔脓肿均B超检查确定。其病因多见于流产,产后及经期不洁;其次是宫腔手术继发感染;也可见于阑尾炎蔓延所致。

1.2 治疗方法 采用活血化瘀中药内服加灌肠。内服基本方组成:败酱草、赤芍、丹参、三棱、莪术、夏枯草各15g,路路通、柴胡各10g,生苡仁30g,炮山甲8g,海藻、昆布各12g。湿热下注者加白花蛇舌草50g,泽泻15g,黄柏15g;热毒偏盛者,加红藤30g,忍冬藤20g,公英20g,丹皮15g,生大黄8g,以增强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力;瘀毒内结者加皂角刺10g,红藤、忍冬藤各15g,增强破瘀散结、清热解毒之力;湿热壅滞者,加红藤、忍冬藤各20g,增强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力;气滞血瘀者,加元胡、川楝子各20g,桃仁10g,以增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效;寒凝气滞者加桂枝、乌药各10g,艾叶、炮姜各8g,以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5g,炒白术10g以益气培元;肾虚加仙灵脾、菟丝子各20g,川断、杜仲各10g,以补肾益精;带下量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20g,椿根皮12g,白果10g。

灌肠基本方组成:赤芍、丹参、败酱草各30g,透骨草20g,路路通15g;若瘀毒内结成气滞血瘀,可加三棱、莪术各30g,红藤20g;寒凝气滞则加桂枝、艾叶、细辛各10g。用法:内服方每日一剂,每剂煎2次,取汁混合300ml,早晚分服。灌肠方亦每日一剂,浓煎至100ml,药的温度36~40℃为宜,热度以手扪之可以耐受为度。晚上睡前排便后灌肠,以5~10min的速度缓慢灌注,尽量保留至次晨。灌肠液保留于肠中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发挥疗效。内服和灌肠均于月经 净后4~5天开始,经期暂停,15天为一疗程,治疗1~3个疗程观察疗效。

2 结果

痊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恢复正常者47例;显效:症状及体征大部分消失,检查明显减轻者49例;有效:症状、体征及检查明显减轻者23例;无效:治疗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无改善者3例;总有效率97.54%。

3 体会

盆腔炎临床所见多为实证,虽有热毒、瘀毒、湿热、寒凝、气滞之差异,但其主要病机为“瘀血”,气滞血瘀为其主要的病理基础,故可以说瘀血的存在是其共性,因此我们的自拟方无论内服或灌肠都以活血化瘀为主导,其作用在促进组织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提高机体新陈代谢,促进炎症及增生组织的吸收和软化消散。并结合辨证分型加味,更为贴切。内服及灌肠内外合治的综合方法,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取效频捷。所需注意的是治疗期间的合理休息,增加营养也是必要的。

作者单位:265300山东省栖霞市中医院

作者: 李励韫 李功乐 2005-7-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