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2期综述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二聚体变化的研究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以评估不同时期脑卒中患者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方法对73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包括25例急性脑血栓形成病人,21例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及27例脑血栓形成康复期病人,分别采用ELISA法测定其DD(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血栓形成组及TIA组病人DD......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以评估不同时期脑卒中患者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方法 对73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包括25例急性脑血栓形成病人,21例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及27例脑血栓形成康复期病人,分别采用ELISA法测定其DD(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血栓形成组及TIA组病人DD水平显著升高(P<0.01),脑血栓形成康复期轻度高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脑血栓形成和TIA组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推测伴发高凝状态和新鲜血栓形成,从DD水平变化可评估脑血管新鲜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关键词 缺血性脑率中 D-二聚体

 D-二聚体是血栓中交联纤维蛋白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异性产物,是反映体内纤溶活的一项重要指标 [1] ,为研究D-二聚体(DD)与缺血性脑率中患者的关系,我们做了下列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缺血性脑率中患者选自2002年2月~2003年5月在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73人,其中男38人,女35人,年龄47~73岁,平均65.2岁。其中脑血栓形成组(简称脑血栓组)25例,短暂性脑出血发作组(简称TIA组)21例,脑血栓形成康复期组(简称康复期组)27例,均符合全国第二届脑血管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在采血前21周内未服用过调脂、抗血小板及抗凝血等药物。(2)正常对照组27例均为本院门诊查体无阳性体征健康人,其中男15人,女12人,年龄45~70岁,平均64.5岁。

1.2 方法 受检者中,脑血栓形成组、TIA组发病立即采血,康复期组、对照组于清晨空腹采血,用ELISA法测定DD,DD试剂盒购自太阳生物技术公司。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各组间检验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1 各组间DD水平变化( 略)注:与对照组比较 ˇ P<0.05,与对照组比较 ˇˇ P<0.01,与康复期组比较 # P<0.05从表1可见,与对照组比较,康复期组DD水平无变化  (P>0.05),脑血栓组DD水平显著升高,TIA组水平亦有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发现,脑血栓组与康复期组有显著差异(P<0.05),复期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脑血栓组,TIA组DD水平高于康复期组和对照组。

3 讨论

纤溶系统是人体防止血栓形成、维持血流畅通的重要成分,在正常情况下,凝血与抗凝血两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使血液在血管中始终保持液体状态 [2,3] 。当这种平衡失调时,如果凝血系统占优势时,则会形成血栓。在血栓形成的情况下,机体会试图通过纤溶激活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血栓形成时纤溶系统被激活,生成纤溶酶,纤溶酶可降解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后逐渐产生许多碎片,其中最简单的降解产物之一就是D-二聚体。血浆D-二聚体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记物 [4] 。因此,血浆DD浓度升高被认为人体内高凝和新鲜血栓形成的标志。

本次研究发现,脑血栓组病人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IA组DD水平对比脑血栓组稍低,但明显高于对照组,TIA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是脑血栓的前奏和先兆,两组DD水平增高说明该类患者体内凝血与抗凝系统已失衡,继发纤溶系统亢进,有新鲜血栓形成,从而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升高。而在脑血栓形成的康复期DD水平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说明脑血栓形成后血栓斑块已固定机化,新鲜血栓形成可能性较小。通过检测血浆DD水平,可在超早期判断缺血期脑卒中发生的可能性,DD水平是否超过一定阈值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发作,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建中,蒋栋,吴振茹,等.三种血浆D-二聚体检测方法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169-171.

2 Bounameaux H,Gordon L Plasma measurement of D-dimer as diagnosˉtic aid in suspected venous thrombolism,an overview.Thromb Haemost,1994,71(1):1-6.

3 魏文斌,罗国辉,曾莲意.脑栓塞病人体外模拟血栓形成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初探.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3,11,565-566.

4 董小黎,李良,刘国贞.D-二聚体及其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1,21;4;136-137.

 作者单位:1529500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

2广东省阳江市卫生学校

作者: 岑雄图 林永秀 2005-8-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