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3期病例报告

小肠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来源:INTERNET
摘要:长期慢性腹泻30余年,近期便血4个月住院。主诉:从16岁开始出现间断性腹泻,后逐渐加重持续性腹泻,3~5次/d,多时10余次,呈水样,无脓血。小肠双对比造影检查:见小肠粘膜粗糙,5~6组回肠呈弥漫性分布,形态大小分布密集的结节状隆起,直径2~5mm。病理组织学诊断:(1)弥漫型小肠恶性淋巴瘤。...

点击显示 收起

    患者,男,50岁。长期慢性腹泻30余年,近期便血4个月住院。主诉:从16岁开始出现间断性腹泻,后逐渐加重持续性腹泻,3~5次/d,多时10余次,呈水样,无脓血。曾经多家医院诊治,胃肠道未发现明确病变,做一般对症处理,疗效无好转。因近4个月便血入院。既往史:经常有哮喘发作和呼吸道感染。查体:体温37.4℃,脉搏84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05/75mmHg。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无散在出血点和瘀斑,无肝掌、蜘蛛痣,心肺(一),腹平软,左中下腹压痛,腹水征(一)。检验:大便潜血强阳性。X线检查:常规全胃肠道钡餐检查未发现明确病变。小肠双对比造影检查:见小肠粘膜粗糙,5~6组回肠呈弥漫性分布,形态大小分布密集的结节状隆起,直径2~5mm;距回肠末端约30cm处见2枚直径2cm大小息肉状缺损,局部有压痛,肠曲推压活动自如,无粘连表现。X线诊断:大部分回肠段淋巴滤泡增生样改变,建议做免疫学检查。免疫检测结果:IgA1.09/L,IgM0.84/L,IgG9.1/L。手术与病理:行大部回肠切除与结肠吻合术,切除受累回肠约100cm。术中见肠腔内分布密集均匀的息肉状及2个较大的结节状隆起。病理组织学诊断:(1)弥漫型小肠恶性淋巴瘤;(2)混合细胞性伴浆化。

讨论:本例特点:(1)长期慢性腹泻达30余年,近4个月出现便血。(2)发病起于青年时期,伴有吸收不良综合征和贫血。(3)有哮喘和呼吸道感染史;(4)X线特征:大部回肠段呈分布密集均匀的结节状;(5)免疫学检查:IgM和IgA较正常低。根据本例病史资料和临床特点,与原发性弥漫型小肠恶性淋巴瘤鉴别 [1]。其临床症状可表现慢性腹泻,但病程较短,一般在2个月~1年,常伴有腹痛发热为主。

X线表现:可呈结节状改变,但结节大小不均,受累肠管较短,多在10~20cm以内。本例慢性腹泻长达30余年,回肠受累肠管范围较长达100cm。文献报道 [2~4] ,免疫缺陷病的肠道表现,临床突出的症状为慢性腹泻,呈水样,无脓血,病程长达6个月以上。其X线特征:受累肠段呈无数密集分布均匀的结节状隆起。免疫测定IgA和IgG降低。IgM可很低,但也可以正常或升高。这种病人发生恶性肿瘤的机率较高。其机制:(1)免疫监督作用受损;(2)淋巴滤泡增生存在恶性的可能;(3)恶性肿瘤的增加是由于胃肠道粘膜失去了正常免疫机制保护,而受食物和细菌的慢性损伤所致。我们认为,本例病情的演变过程与发展同免疫缺陷病胃肠道表现相符。本例小肠恶性淋巴瘤大部回肠病变呈典型的淋巴滤泡增生样改变,可能是在慢性腹泻的基础上发生恶性淋巴瘤的改变。为提高对免疫缺陷病的认识和诊断,如遇有长期慢性腹泻的病人,在无法解释其病因时,要高度怀疑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可能,应及时进行免疫学测定及小肠双对比造影检查。

参考文献

1 陈星荣.小肠恶性淋巴瘤的X线诊断.中华医学杂志,1985,60:2.

2 江绍基.临床胃肠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6.

3 章士正.免疫缺陷的胃肠道X线表现.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6,6:325.

4 赵荣国.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胃肠道X线表现.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6,6:325.

作者单位:230023安徽合肥中铁四局中心医院

作者: 刘尊清 2005-8-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