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3期中医中药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型研究

来源:INTERNET
摘要:消化性溃疡为现代医学病名,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泛酸”等范畴,其证型、治法、方药,各家认识颇不一致,见仁见智,各有千秋。1研究方法本文报告应用中西医结合双重确诊的420例消化性溃疡病,男278例,女142例。中医诊法与辨证突出传统证候、舌象、脉象等特色,证型疏理坚持沿用规范化标准。2研究结果......

点击显示 收起

    消化性溃疡为现代医学病名,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泛酸”等范畴,其证型、治法、方药,各家认识颇不一致,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概述如下。

    1 研究方法

    本文报告应用中西医结合双重确诊的420例消化性溃疡病,男278例,女142例。全部患者均系完整病历。中医诊法与辨证突出传统证候、舌象、脉象等特色,证型疏理坚持沿用规范化标准。

2 研究结果

    420例患者中,胃溃疡129例(30.71%),十二指肠溃疡242例(57.62%),胃、十二指肠溃疡49例(11.67%),表现11个中医证型。

    2.1 脾胃虚弱型 19例(4.52%)。临证表现:胃脘隐痛,食后痛减,纳差腹胀,食后胀著,大便不调,面色萎黄,或苍淡,或虚浮,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活动多汗,舌质淡苔白,脉沉弱。脾虚中气下陷者,则伴头晕目眩,脘腹坠胀,便意频数,肛门坠胀,小便混浊。脾不统血者,则表现呕血、黑便、月经过多,甚至崩漏。治法:健脾益气,消食导滞。方药:香      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

    2.2 脾胃虚寒型 160例(38.10%)。临证表现:胃脘隐痛,绵绵不休,重者拘挛剧痛,喜暖喜热喜按,食少纳呆,口泛清涎,胃脘痛时轻时重,遇冷则剧,得温则舒,空腹痛著,得食稍减,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舌质淡嫩,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细缓、虚弱无力。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方药:归芪建中汤(《叶氏医案存真疏注》)合附子理中汤(《伤寒论》)。

    2.3 脾肾两虚型 27例(6.43%)。临证表现 脘腹冷痛,绵绵不休,遇寒加重,得温则舒,喜热喜暖喜按,面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面浮肢肿,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呵欠频作,大便溏薄,完谷不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质淡白,水滑苔,脉沉细弱(右尺尤甚)。治法:温补脾肾、调中散寒。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内科摘要》)。

    2.4 脾胃蕴热型 16例(3.81%)。临证表现:胃脘灼痛,痞闷懊 忄 农 ,口苦粘腻,泛酸嘈杂,厌食呕恶,消谷善饥,渴喜冷饮,肢体困重,口舌糜烂,齿衄口臭,大便秘结,或便溏臭秽,小便短赤,或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热利湿、和胃化浊。方药:清郁二陈汤(《寿世保元》)。

    2.5 胃阴虚型 34例(8.09%)。临证表现:胃脘隐隐灼痛,空腹尤著,脘腹痞闷不舒,饥不欲食,口燥咽干,睡后尤甚,或干呕呃逆,食不知味,见食则恶心,大便干结,手足心热,舌红乏津,有裂纹少苔,甚则光净(镜面舌),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清热生津。方药:益胃汤(《温病条辨》)。

    2.6 脾阴虚型 14例(3.33%)。临证表现:胃脘隐隐灼痛,食入不化,痞满不适,嘈杂不舒,食后腹胀,口干咽燥,口渴喜饮,形体消瘦,倦怠乏力,心足烦热(手心尤甚),口唇焦裂,皮肤干燥,手指呈新月状角化,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弱或数或涩。治法:滋养脾阴,生津益胃。方药:慎柔养真汤(《慎柔五书》)。

    2.7 肝胃阴虚型 27例(6.43%)。临证表现:胃脘灼痛,胸胁胀痛,不欲饮食,厌油腻食,嗳气呃逆,口燥咽干,心烦不宁,头晕耳鸣,失眠多梦,面颊烘热,两目干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便干溲赤,或见手足蠕动,舌红绛裂纹,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治法:滋阴疏肝、清热和胃。方药:一贯煎(《柳州医话》)。

    2.8 肝胃不和型 31例(7.40%)。临证表现:胃脘灼痛,烧心泛酸,口苦咽干,脘胁胀闷,胀痛攻冲,以两胁重,嗳气,矢气则舒,随情志变化增减,胸闷太息,嘈杂泛酸,眩晕,烦躁易怒,咽如炙脔(梅核气),口咽干苦,排便不畅,舌质红苔黄,或舌质紫暗,脉弦或弦细数。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旋复代赭石汤(《伤寒论》)。

    2.9 肝脾不调型 19例(4.52%)。临证表现:脘腹胀满,胃胁胀痛,善太息,情志不调(沉闷抑郁,多愁善感,急躁易怒,喜怒无常),纳差嗳气,肠鸣矢气,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每因愤怒、抑郁、食刺激性食物(饮酒、肥甘等)腹痛腹泻引发,甚或完谷不化,舌质紫暗苔腻,脉弦缓。治法:疏肝健脾、调气和中。方药:逍遥散(《和剂局方》)合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

    2.10 气滞血瘀型 61例(14.52%)。临证表现:胃脘痛固定不移,或行串走逐,脐周痛著,疲乏无力,胀重于痛为气滞偏重,痛重于胀为血瘀偏重,面色瘀暗,或有黄褐斑,疼痛拒按,呕血黑便;妇女腹痛,月经不调,夹有血块,重则闭经,爪甲有色素沉着,舌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治法:活血化瘀、调营和络。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2.11 寒热错杂型 12例(2.85%)。临证表现:胃脘隐痛,痞满不适,喜热喜按,嗳气泛酸,恶心呕吐,呃逆频作,腹泻肠鸣,或大便干稀不调,舌质腻滑或腐浊,脉弦或沉。治法:和中降逆、消痞导滞。方药: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3 讨论

 本文在中西医经典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辨病证分型的思路与方法,对消化性溃疡病的中医表现证型进行了研究。420例患者用西医综合性临床诊断定病,为纲为经;用中医传统辨证方法分型,为目为纬;两者有机结合,以纲系目,经纬罗织,在病证的交叉点上找出各型的证候表现特点,并确定治法与方药,这种尝试的意义在于:(1)通过整体观、恒动观的临床研究,从不同方法和角度上深刻揭示出消化性溃疡病的中医证型、病因、病位、病机、病情、病性、病势,为论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方法。(2)消化性溃疡病的中西医结合辨病证分型是客观存在的,可行的,关键在于将宏观与微观方法结合起来,创建新标准,构建新理论。(3)辨病证分型是一种疾病诊断新模式,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但由于病症的复杂性、兼夹性、可变性,今后还需深入研究,摸清规律与特点,在探索中不断提高。

    西医的消化性溃疡病与中医的胃脘痛证只能说是病证本质与现象的总体概括,蕴含着溃疡病普遍共性,11个中医证型贯串于病程始终,代表着溃疡病特殊的个性,属于某一病理阶段或时期的特征性表现,其频发率波动在2.85%~38.10%之间,证型规律有以下特点:(1)证型有病程倾向性:早期(3年以内)表现脾胃虚弱型、脾胃蕴热型、寒热错杂型、胃阴虚型等为多;中期(3~5年)表现脾阴虚型、胃阴虚型、肝胃不和型、肝脾不调型、气滞血瘀型、脾胃虚寒型等为多;晚期(5年以上)表现肝胃阴虚型、脾肾两虚型、脾胃虚寒型、气滞血瘀型等为多;随着病程进展,证型有明显的混合性、交叉性、转化性、重叠性。(2)证型有溃疡部位倾向性:内经云“实则阳明胃,虚则太阴脾”,同胃镜直观下确定的溃疡部位,在理论上颇相一致,即胃溃疡以实证、热证为主;十二指肠溃疡以虚证、寒证为主;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则有虚实交织,寒热错杂之表现;(3)证型发病具有多脏腑同时受损的倾向:现代医学确诊溃疡病的部位在胃和十二指肠。中医则涉及肝、脾、胃、肾等4个脏腑,表现为阴阳、气血、虚实、寒热八纲归属之证候变化。(4)证型受机体内、外环境及个体差异的影响:如性别、年龄、民族、体质、伴随疾病、生活习惯、居住与劳动工作环境、药物治影响等。(5)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途径研究溃疡病中医证型,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动态性观察的较系统而全面的方法,有可能揭示溃疡病本质。而又应用多元论分析,使证型中存在的繁杂问题能得到满意解释。理法方药浑然一体,以得桴鼓之效矣。

 作者单位:017000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

作者: 王燕妮 王宝钧 2005-8-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