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21期中医中药

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138例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应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荨麻疹。方法对138例荨麻疹进行辨证分型,口服中药煎剂治疗,观察疗效。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疗效确切,值得推广。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中医称“瘾疹”,它本身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应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荨麻疹。方法 对138例荨麻疹进行辨证分型,口服中药煎剂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治愈94例,好转34例,未愈10例,总有效率达92.75%。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中医称“瘾疹”,它本身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疹块,鲜红色或/和苍白色,瘙痒剧烈,每多骤然发生,迅速消退,愈后不留任何痕迹,其病因复杂。我科近年来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138例荨麻疹,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38例患者均为我中心皮肤科门诊病人,年龄3~69岁,平均36岁,其中男57例,女81例,病程2天~3年。诊断标准根据赵辨主编,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临床皮肤科学》诊断标准,确诊为荨麻疹。按中医理论辨证分为六型:风热型37例,风寒型25例,脾胃湿热型18例,阴虚火旺型31例,冲任不调型16例,热毒燔营型11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内服中药治疗,7天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2.1 风热型 相当于急性荨麻疹。皮疹色泽红赤,受风加剧。皮肤灼热,剧痒感,并觉手心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 [1]  。方用疏风清热饮或桑菊饮加减:桑叶10~15g,菊花10~15g,薄荷5~10g,连翘10~15g,牛蒡子10~15g,荆介5~10g,防风10~15g,生甘草3~5g,浮萍10~15g,水煎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1.2.2 风寒型 相当于寒冷性荨麻疹。皮疹淡红或淡白,遇冷、遇水和吹风后症状加重,得暖后减轻。自觉畏寒、恶风、冬重夏轻,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治宜疏风散寒 [1]  。方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麻黄5~10g,防风5~10g,蝉衣3~5g,羌活10~15g,独活5~10g,桂枝5~10g,炙甘草3~5g,水煎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1.2.3 脾胃湿热型 相当于胃肠型荨麻疹。皮疹多少不定,胃肠道症状明显,纳差,脘腹疼痛,拒按或坐立不安,倦怠无力,大便秘结或溏薄。苔黄腻,脉滑数有力。治宜泄热、利湿 [1]  。方用除湿胃苓汤合茵陈汤加减:茯苓15~20g,苍术10~15g,白术10~15g,荆介10~15g,防风10~15g,大黄5~10g,陈皮5~10g,生甘草5~10g,川朴5~10g,水煎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1.2.4 阴虚火旺型 多见于慢性荨麻疹。皮疹多在午后夜间发作,皮疹时隐时现,来去无常,经久不愈。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口干颊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光,脉数无力。治宜养血,滋阴、降火 [1] 。药用养血定风汤加减:生地黄10~15g,当归10~15g,黄芪20~50g,赤芍药10~15g,川芎5~10g,天门冬10~15g,麦门冬10~15g,牡丹皮10~15g,生甘草3~5g,白鲜皮10~15g,水煎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1.2.5 冲任不调型 多见女性,因月经紊乱而引起荨麻疹。发疹有周期性,与月经有关,常有月经不调,经期超前或推后。经来腹痛,经色紫红或有瘀块。经来疹多,症状加重;经清疹退,症状消失。苔薄,舌有紫气,脉弦数。治宜调理冲任 [1]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10~15g,赤芍10~15g,生地10~15g,川芎5~10g,桃仁10~15g,红花10~15g,黄芪10~15g,白蒺藜20~30g,荆介5~10g,防风5~10g,甘草5~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各服1次。
   
  1.2.6 热毒燔营型 多为感染或药物引起的急性荨麻疹或血清病型荨麻疹。发病突然,皮疹广泛,全身大块状,色绛红,灼热感,奇痒。伴有发热、恶心、心烦不安,口渴喜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宜清热、凉血、解毒 [1]  。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黄连5~10g,黄芪10~15g,生石膏10~20g,知母5~10g,苦参10~15g,赤茯荃10~15g,白鲜皮10~15g,生甘草3~5g,防风5~1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皮肤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发作者。好转: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者。未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者,或者消退不足30%。
   
  2.2 治疗效果 37例风热型荨麻疹治愈32例,好转5例;25例风寒型荨麻疹治愈18例,好转3例,未愈4例;18例脾胃湿热型荨麻疹治愈14例,好转3例,未愈1例;31例阴虚火旺型荨麻疹治愈14例,好转12例,未愈5例;16例冲任不调型荨麻疹治愈6例,好转8例,未愈2例;11例热毒燔营型荨麻疹治愈10例,好转1例;治疗总有效率达92.75%。
   
  3 讨论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皮肤粘膜的暂时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水肿反应。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瘙隐疹候》“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阐明了本病的发病原因 [2]  。
   
  本病多由赋禀不受,又食鱼虾等腥荤动风之物,或因饮食失节,胃肠实热;或因平素体虚卫表不固,复感风热,风寒之邪郁于皮毛肌腠之间而发病;再有情态不遂,肝郁不舒,气机壅滞不畅,郁而化火,灼伤阴血,致使阴血不足,复受风邪而诱发。因赋禀不耐,初起为风寒外袭或风热客表,致营卫不和,邪气郁于腠理,外不得透达,内不得疏泄,故见风 团,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起病急骤,时隐时现,发无定位,邪热郁于血分,血热生风或热邪灼伤阴液,血虚生风则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或饮食失宜,脾失健运,气滞于里或内有虫秋,复受风邪而致本病 [2]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我们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舌脉症,因人辨证,再根据证候选用疏风清热、散寒除湿、滋阴养血、调理冲任、凉血解毒等治疗原则,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倪容之.现代皮肤病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395-396.
   
  2 王坤山,吴立祥,仝选甫,等.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1996,206-210.
    
  (收稿日期:2004-07-09)

  作者单位:222003江苏省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黄 杰)

作者: 孙东玲 2005-8-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