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22期医学影像

CR DR胸片标准量化的表达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标准密度是医学影像技术摄片定量、定性的基本单元,中华放射技术委员会1999年沈阳屏—片质量控制全国会议的召开后,感蓝片的摄片标准(试用)密度评定要求草案刚刚出台,CR、DR及感绿片已广泛应用,至今没有制订出统一的“金标准”,我们通过测试胸部CR、DR感绿片与感蓝片密度对比、测试、探讨标准化和制订标准的要......

点击显示 收起

  标准密度是医学影像技术摄片定量、定性的基本单元,中华放射技术委员会1999年沈阳屏—片质量控制全国会议的召开后,感蓝片的摄片标准(试用)密度评定要求草案刚刚出台,CR、DR及感绿片已广泛应用,至今没有制订出统一的“金标准”,我们通过测试胸部CR、DR感绿片与感蓝片密度对比、测试、探讨标准化和制订标准的要求,体会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CR型号:KODAK CR900,Dryview8100。(2)HOIOGIC(DR)Dryview8700。(3)胸片机型号:西门子胸片机,感绿屏AGFA CPG400和感绿片,CP-GPLUS7in×17in。洗片机AGFA3000型,速度90s,显影温度34°。AGFA显影和定影液套药。
   
  1.2 方法 成像能力对比见表1。三种胸片测试密度与标准密度对比见表2。三种胸片曝光宽容度对比(反复比较、目测最好密度对比的胸片进行测试)见图1。
   
  1.3 测点以江苏省“县级以上医院影像科建设管理规范”的标准统一要求和燕树林方法 [1]  (见表2)。(1)对比度:胸部指肩部软组织与肺野之间密度差K=0.5~0.6,第六后肋与肺野之间密度差K=0.3~0.5。(2)心脏与膈下区密度:D<0.25,两肺野D=1.0~1.5。(3)空曝区≥2.5,最低 感光区D<0.25,诊断区D=0.25~0.20,灰雾度D<0.25。

  表1 CR、DR密度与常规摄片比较(略)
   
  表2 标准的、CR、DR片与常规胸片密度值对比(略)
  
  注:该密度值采用日本DM-1型光学密度仪测试
   
  图1 曝光宽容度在密度的表达(略)
    
  注:系列1是CR,系列2是DR,系列3是普通片

  2 结果

  (1)影像密度可读性存在区别。(2)曝光宽容度不一致(曝光宽容度测试见图1)。(3)摄片曝光条件存在差别。(4)成像程序与过程不同。(5)部分同一标准测点密度值对比相差0.34±0.11,曝光密度测试DR好于CR好于感绿片的应用宽度。(6)胸片外带可见1~2mm的清晰血管,DR好于CR。

  3 讨论
   
  3.1 标准密度制订的合理性 见表1。不同设备中不同成像系统,所产生的胸片影像灰阶层次与密度值不易统一,而标准密度存在各自成像系统的制订方法与能够统一的密度范围,我们分析这些(表2)数值,影像评价概念与方法并未统一和普及的情况下,可分为视觉与物理学相加,或者采用先视觉再物理学量化,针对不同成像系统影像的评价进行统一,以决定评价的密度、对比度、锐利度及评价区域,具体诊断要求、区域、影像评价等级评价标准的制订,以燕树林方法 [1]  更为合理。
   
  3.2 诊断密度范围的要求 不同成像系统密度测试后所获取的曝光宽容度范围与密度值并不一致(见表2,图1),影像诊断密度在0.25~2.0之间 [1]  ,CR、DR数字成像的窗口技术调节中,窗宽影响图像的对比度,窗位是针对图像的亮度,影像采集与显示,存在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和噪声的影响,通过改变特性曲线斜率改变对比及光学密度,这两种成像方式在表2密度测试对比中,除符合早已规定、大家熟悉的评价范围外,通过3种方法的对比,显示本组系列 2DR诊断密度范围更接近符合评价标准的要求,均值D<1.20 [3]  ,其次是CR,因此,针对CR、DR胸片标准量化的表达,值得我们去探讨与深入研究。
   
  曝光条件选择:CR、DR与普通摄片的密度对比中(表2、3),依然存在摄片时曝光条件的选择,后处理的调节并不能完全代替摄影条件,曝光条件不合适很难获得满意的图像,曝光条件低或高,通过窗口技术使图像的整体密度上升,并不能改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显示,即使采用后处理技术使某灰阶段显示清楚,这里依然存在窗宽、窗位标准值问题,并不能保证整体图像质量,胸片外带应见1~2mm清晰的血管并不能张张如此,更何况1P成像获得的最大空间分辨率(3.41P/mm)低于屏-片组合系统(4.31p/mm),还需要注意反复使用与反复进行余影消除处理的频率问题,本组提示了CR、DR曝光条件选择的重要性,该问题与感绿片和感蓝片同样均是影响密度标准重要因素。
   
  标准密度量化表达的过程中,我们认为CR、DR胸片密度易获得接近标准密度,除注意窗宽、窗位的调节标准值外,在视觉上反映CR、DR胸片外带可见1~2mm清晰的血管影,是标准密度特征性表现。因此,去除不同干扰因素,求统一测点的量化“金标准”,而各项技术立项标准化和规范化,应成为卫生行政管理参考文件和指导性文件。

  参考文献
    
  1 燕树林,苗英.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2-45.
   
  2 邹仲.X线技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4.
    
  (收稿日期:2004-07-14)

  作者单位: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编辑黄 杰)

作者: 张维林 2005-8-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