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3期临床医学

复方丹参滴丸佐治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短期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佐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舌下含服,每日3次,疗程为14日。结果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缓解显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82。结论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佐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5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舌下含服,每日3次,疗程为14日。 结果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缓解显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82.2%对66.7%,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能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应用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复方丹参滴丸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临床综合征,需积极治疗,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妥当,极易发展为AMI,我们使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我院自1999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5例UA均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54.6±8.1岁,其中初发劳累型14例,恶化劳累型4例,静息性心绞痛8例,梗死后心绞痛1例,按照加拿大心脏病学会(CCS)制定的心绞痛分级进行分级为(2.9±0.8),心电图ST段压低0.05~0.1mV,ST段压低超过0.1mV10例。T波倒置20例。治疗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55.4±7.2岁,其中初发劳累型15例,恶化劳累型4例,静息性心绞痛9例,CCS分级为(3.0±0.7),心电图ST段压低0.05~0.1mV10例,ST段压低超过0.1mV10例,T波倒置22例,两组年龄、性别、心绞痛类型及心电图表现异常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绞痛方案,即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和(或)钙离子拮抗剂,另外,低分子肝素(用1周),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舌下含服,1日3次,14日为1疗程。
   
  1.3 观察项目 心绞痛缓解程度,包括同等运动量条件下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消耗量等变化,CCS分级积分,心电图ST-T变化,统计疗程内心脏事件(包括AMI和死亡)的发生率。
   
  1.4 疗效判定 在同等运动量条件下,心绞痛缓解程度50%以上或CCS分级改善一级以上者,以及运动量增加而心绞痛发作频率无增加者为显效。否则,效差。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统计学分析软件,均数比较用t检验,样本的比较用χ 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心脏事件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3 讨论
    
  UA的病理生理改变复杂多样,其中突出的改变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形成。其发生是由于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所致。表现为斑块脂质核心饱满、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向纤维帽移行、释放蛋白分解酶、溶解胶原,使覆盖的纤维帽外壳变薄、斑块破裂、内皮下组织暴露、血栓烷A 2 、二磷腺苷、5-羟色胺、组织因子和内皮素等使血管收缩,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和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纤维蛋白形成,导致微血栓形成。复方丹参滴丸是一种复方中药制剂,其中丹参、三七活血化瘀、散瘀血,冰片止痛,三者合用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改善微循环,抗微血栓,缓解疼痛等。其良好制作工艺,吸收迅速完全,用药可缓解症状,改善心肌缺血。因此复方丹参滴丸是治疗UA的一剂良药,与常规方案合用,相互协同可提高UA的疗效,值得临床试用。但本观察局限在于病例数较少,临床观察指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结论的可靠性尚有待更多病例的研究证实。
   
  (编辑小 石)

  作者单位:512400广东省南雄市中医院

作者: 李冰 2005-8-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