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4期中医中药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1例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笔者于1995~2003年,共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1例,均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2诊断标准根据第4版《皮肤性病学》教材[1],患者有带状疱疹病史,皮损经治疗消失4周后,仍遗留有原带状疱疹分布区域的针刺、烧灼样疼痛,且经CT检查,以及通过相应检查,排除引起疼痛的其它相关......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于1995~2003年,共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1例,均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50岁,平均61岁;病程最长3年,病程最短3月,平均11月。

    1.2 诊断标准 根据第4版《皮肤性病学》教材 [1] ,患者有带状疱疹病史,皮损经治疗消失4周后,仍遗留有原带状疱疹分布区域的针刺、烧灼样疼痛,且经CT检查,以及通过相应检查,排除引起疼痛的其它相关疾病。

    1.3 疗效标准 根据1995年1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治愈: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疼痛无缓解。

    2 治疗方法

     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60g,当归尾10g,赤芍10g,地龙6g,川芎6g,桃仁10g,红花10g,泽兰15g,薏米30g。水煎服,每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经上述治疗,2个疗程治愈29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100%。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65岁,1998年3月11日初诊。患者于1997年11月感冒后,在左上肢内侧,腋下至肘关节之间,出现剧烈针刺样疼痛,3天后疼痛部位出现簇集的红斑、水疱,呈带状分布,在我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经用阿昔洛韦等药物治疗20天后,疱疹消退,痂皮脱落,但疼痛不减,又经用谷维素、卡马西平等治疗,疼痛无好转,遂来我科就诊。当时患者左侧上肢内侧带状疱疹分布区域刺痛,拒绝触按,自汗,口干不欲饮,舌暗红,苔白腻,脉滑。证属气虚湿阻,脉络瘀阻,治以益气通络,祛瘀利湿,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服药20剂后疼痛减轻,自汗、口干好转,原方继服12剂,疼痛完全缓解。

     5 讨论

     带状疱疹系由病毒感染所致,其特点为数个簇集水疱群,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常为单侧性。中医认为:本病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搏结,兼外感毒邪而诱发。因其好发于胸腰部,故中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其它如颜面、上肢、下肢也可以发生,称之为“蛇串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见于老年患者。中医理论认为:通则不痛,湿邪停留人体,多使疾病缠绵难愈,临床上本病多见气虚湿阻,脉络瘀阻,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缠绵难愈,用补阳还五汤加泽兰、薏米治疗,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使气旺血亦行,祛瘀而不伤正,为方中主药;辅以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活血通络,加泽兰活血化瘀,兼能利湿,薏米健脾利湿,全方共奏益气通络,祛瘀利湿,气血通达,故无痛可生。

     参考文献

     1 吴志华.皮肤性病学,第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79.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诊疗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2.
 
     作者单位:430080湖北省武汉市武钢总医院
     

作者: 金丕琳 2005-8-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