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5期中医中药

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疗效的影响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卒中单元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中医卒中单元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对照组行内科常规治疗,中医卒中单元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干预,观察两组的急性期治疗、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善的效果。......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中医卒中单元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方法  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中医卒中单元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对照组行内科常规治疗,中医卒中单元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干预,观察两组的急性期治疗、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善的效果。 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结论  中医卒中单元可以提高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 中医 卒中单元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致残率可高达70%以上。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1] 。我科对2000~2003年来的脑卒中患者采取中医卒中单元形式的综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0~2003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64.03±10.01岁。均经临床诊断、CT或MRI检查,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 [2] ,并符合以下标准:首次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出血或脑梗塞患者;或既往有中风但无后遗症者;除外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和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年龄<80岁;Glasgow评分>8分;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分;无痴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3例,对照组27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既往史和伴发病的评分均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患者住院后随机分为中医卒中单元治疗组与普通病房治疗组。在卒中单元予以监护,包括持续监测项目:ECG、血氧饱和度、血压、体温;间断监测项目:意识水平、神经功能、呼吸等。当监护>24h,主要诊断明确,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即进行康复干预和中医辨病辨证治疗:如中药、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胸肺的物理治疗:胸廓的被动振动、拍打,体位排痰及吸痰等;(2)头、颈、躯干及四肢被动运动,定时体位变换,良肢位的保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使康复观念贯穿于每天24h的管理及患者的生活方式中。康复干预的具体方法如下:物理疗法为:(1)定时体位变换:可向侧方移动,向健侧翻身,向患侧翻身;1次/2h,体位是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或半卧位。(2)良肢位摆放:使肢体处于功能位,避免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足关节活动:各关节活动2~3次/d,每次5~10遍。鼓励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活动,进行双手交叉上举练习,下肢桥式运动。(4)坐位平衡及坐起训练:患者先侧移至床边,将健腿插入患腿下,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外,患膝自然屈曲,然后头向上抬,躯干向患侧旋转,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同时摆动健腿下床,躯干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后,可让患者用健手从身体一侧拿/放物体,以强化平衡反应。(5)站立平衡及坐到站起训练:患者Bobath握手,双上肢前伸,头和躯干前倾,重心前移至双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髋膝伸展而站起,必要时治疗人员可站于患者患侧,一手将患膝向前拉向下压,另一手放在健侧臀部帮助患者抬起臀部。患者站于平行杠边,健侧上肢紧握杠木,重心放于健侧下肢,治疗人员或家属于患侧边给予帮助,逐渐增加时间直至能保持站立位超过30min。将重心转移到患侧站立。对站立困难者可逐步由高椅子到低椅子做起坐训练。(6)步行训练:随着下肢负重能力的提高可进行迈步训练,越过不同障碍物及上下楼梯训练。(7)ADL训练:如穿脱衣服、进餐、入厕、洗澡、刷牙等。每天3次,每次30min。中医药治疗: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予以针灸、推拿、中药熏蒸,以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配合辨证,气虚症选用膻中、气海、脾俞、中脘、足三里以益气;血虚症选用血海、膈俞、足三里以养血;阴虚症选用太溪、复溜、三阴交、照海以养阴;阳虚症选用命门、气海、关元、三焦俞以温阳;痰浊症选用脾俞、肺俞、丰隆、太渊以祛痰;瘀血症选用膈俞、血海以活血等。每日1次,每次半小时。照组的内科常规治疗与康复组一样,未给予任何规范的康复治疗。

    2 结果

    2.1 评定方法 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1995) [3] ,对于每例样本在入选时(A),发病后第1个月月末(B)、第3个月月末(C)分别进行评价,所有评定由同一康复医师评测,评测者不参与治疗,实行盲法评测。

    2.2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ˉ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或配对t检验

    2.3 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各项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1,表2。

    表1 各阶段的神经功能评分积分的比较 (略)

    表2 各阶段神经功能评分积分差值的比较 (略)

    3 讨论

    神经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而神经功能障碍将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整个家庭乃至社会的生活质量的重大影响因素。目前,对于中风的治疗,单纯的中医或西医疗法均有局限性。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关注中风治疗中的管理问题,创立了卒中单元(stroke unit US),实践结果令人满意。1997年Stroke Unit Trialists'Collaboration对19个随机对照研究3246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使用卒中单元后患者1~4周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4] 。SU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中风患者5年甚至10年的生存率、提高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明显减少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奠定了SU在临床实践的确切地位 [5~8] 。如果效法SU的管理模式,将西医的紧急救治和中医在护理和康复中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则可能更能体现SU的效率和有效性。有效的管理使患者的病情尽快地稳定,尽早地适应康复治疗。康复医学应用其独特的治疗技术,在全面功能评估的基础上,依据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恢复的病理生理特点,采用抗痉挛体位来防止肌肉挛缩,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以协同运动、联合反应来诱发瘫痪肢体的主动运动,以神经促通技术促使受损中枢神经的功能恢复,通过步态训练逐渐改善下肢的行走功能;通过作业治疗技术促使瘫痪的手、臂的功能恢复等。达到调动机体内部的潜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重组,提高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同时运用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用中医辨证施治,结合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针灸、推拿、熏蒸治疗。本组研究显示治疗组改善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喜全,张宗.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28-29.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 Stroke Unit Trialists'Collaboration.Organized inpatients(stroke unit)care for stroke.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0,(2):CD00019.

    5 Jorgensen H S,Kammersgaard L P,Nadayama H,et al.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n a stroke unit improve5-year survival:A community-based study.Stroke,1999,30(5):930.

    6 Indredavik B,Bakke F,Slordahl SA,et al.Stroke unit treatment:10-year follow-up.Stroke,1999,30(8):1525.

    7 Sinha S,Warburton E A.The evolution of stroke units-towards a more intensive approach.QJM,2000,93:633.

    8 Stroke Unit Trialists'Collaboration.A collaborative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organized impatient stroke unit care af-ter stroke.BMJ,1997,314:1151.

    (编辑日 强)

    作者单位:310006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浙江省东方医院康复治疗中心

作者: 陈 眉裘 涛洪雪琴 黄晓明 2005-8-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