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7期医学影像

腔隙性脑梗塞MRI与临床的对照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腔隙性脑梗塞的MR表现与临床体征的对照研究,进一步提高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认识。方法采用MR常规轴位自旋回波(SE)序列,T1,T2加权像及快速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扫描的病例,回顾性分析198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MR及临床表现,把有明确卒中病史的128例归为第一组。结果腔隙性脑梗塞......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腔隙性脑梗塞的MR表现与临床体征的对照研究,进一步提高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认识。 方法  采用MR常规轴位自旋回波(SE)序列,T1,T2加权像及快速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扫描的病例,回顾性分析198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MR及临床表现,把有明确卒中病史的128例归为第一组;未发现有神经学体征的70例归为第二组,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腔隙性脑梗塞分布在大脑深部的位置,包括放射冠、基底节、内囊、丘脑区及脑干等。较多病例为多发性病灶,病灶发生在脑内的重要的功能位置,可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和FLAIR呈高信号。 结论  MRI是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最有效方法,FLAIR成像能获得比SET2WI更重的T2加权图像,还抑制了脑脊液信号,提高对脑室周围病灶的检出率。同时认为,弥漫性脑血流减少是产生腔隙性脑梗塞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脑梗塞 腔隙性 磁共振成像
     
    腔隙性脑梗塞是来自于大脑动脉深穿支的闭塞,主要分布在大脑深部,MRI对检测腔隙性脑梗塞病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为进一步了解临床表现及MRI的关系,本文对198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腔隙性脑梗塞病人共198例,包括男132例,女66例,年龄25~88岁,平均60.7岁。根据临床有明确卒中病史的128例病人归为第一组;体征包括单纯性一侧运动性轻瘫、单纯性感觉缺失或运动/皮层下感觉缺失、部分伴有讷吃-笨手综合征。其中68例有明确的慢性高血压病史,13例病人有MR检查前的近期CT检查资料,首次MR检查时间分分别为发病后3天内检查53例,发病后1个月内检查48例,发病后1个月以上或陈旧性腔隙性卒中27例。第二组病人70例,经过神经科各项检查未发现有神经学的体征,其中13例有慢性高血压病史,38例长期反复发作性头痛病人,32例为健康中老年人体检。采用安科公司生产的OPEN MARK3000永磁型磁共振扫描仪。T1WI:TR400ms,TE16ms;T2WI:TR5500ms,TE102ms;FLAIR成像TR6500ms,TE120ms,反转时间(T1)1100ms。层厚8mm。以上各序列扫描成像矩阵为256×224,视野(FOV)22cm×22cm。所有病人均获得轴位像。

    2 结果

    2.1 腔隙性病灶的MR表现及病灶分布情况 腔隙性梗塞灶大多数分布在大脑深部的位置(见表1)。本文60例病人为单发病灶,其余为2个以上的病灶,最多达15个。病灶直径3~20mm,呈小斑片状形态551个病灶T1WI呈等信号(与正常脑质信号相比),T2WI和FLAIR成像呈高信号改变(见图1A~C)。142个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成像呈低信号改变。

    表1 腔隙性病灶的MR表现及病灶分布情况 个(略)

    在第一组病例中,11例除了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MR表现外,特征性的血肿信号分别在基底节区5例,脑干3例,丘脑3例中出现;7例发病后2~5天内MR检查,病灶T1WI血肿呈稍高信号,周围环绕低信号水肿区。4例发病后12~24天内MR检查,T1WI、T2WI和FLAIR成像均呈一致性高信号(见图2A~C)。

    2.2 MR与CT检查的比较 13例在MR扫描前的近期做了CT检查,其中有6例CT结果未发现病灶,7例病灶检出分别于放射冠区8个、基底节区5个、丘脑区1个、内囊区3个。而这13例病人的MR检查共检出41个病灶,脑干的5个病灶无1例被CT检出。

    图1 左侧脑室前角旁腔隙性脑梗塞

    A横断面T1WI病灶呈稍低信号;B横断面T2WI病灶呈高信号:C横断面水抑制T2WI(FLAIR)病灶呈高信号,与脑室分界明显,脑室内CSF信号受抑制
  
    图2 (A-C)混合性中风,右侧脑室前角旁局限性脑出血灶,亚急性期,T1T2均呈高信号改变。左侧放射冠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T1及FLAIR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

    3 讨论

    3.1 腔隙性脑梗塞的MR表现 腔隙性脑梗塞是大脑动脉深穿支微小血管闭塞的结果,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大脑后动脉的丘脑穿支及基底动脉的正中旁支,这些小动脉分别直径约为100~500μm范围,无分支血管与末梢吻合 [1] 。因此梗塞灶大多分布在特殊的大脑深部,主要包括放射冠、基底节、内囊、丘脑及脑干。本文198例病人总数量693个梗塞灶,54.7%位于放射冠、26.4%位于基底节区、10.3%位于内囊、5.9%位于基丘脑基、2.7%位于脑干。 本文资料分析显示,在检测急性、亚急性腔隙性脑梗塞灶MR优于CT,MR在脑组织缺血的早期也很敏感,T2WI能检测到组织水分含量的微小变化。在动物实验中证实,第1个小时左右可使脑缺血区水分含量增加3% [2] 。此时T 1 、T 2 值同时延长,T2WI即呈高信号改变。本组5例症状发作1天内,MR检查T2WI上显示相应部位的高信号病灶,尤其采用FLAIR成像,能有效地抑制CSF的信号,同时又获得了比T2WI更重的T2加权图像(FLAIR的TE时间大于SE序列) [3] 。脑室内CSF显示极低信号,从而使脑室周围的腔隙性病灶更为敏感地反映出来。陈旧性缺血灶可表现为脑软化、疏松的基质中含水量增加和胶质增生 [4] ,142个病灶在T1WI和FLAIR成像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提示为脑软化病灶。11例缺血和出血混合性中风病例中,血肿信号分布在大脑深面,基底节区或脑干的解剖位置上,血肿内含铁质丰富的血红蛋白从含氧血红蛋白(HBO)-去氧血红蛋白(DHB)-正铁血红蛋白(MHB)的演化过程最能影响MR信号强度,MR表现反应了出血灶各时期的不同信号,甚至血肿在超急性期(<24h)亦能被分辨 [5,6] 。在这些病例中,出血前已存在有腔隙性梗塞灶,故其主要临床症状是由近期出血导致。MR检查良好地显示了这类混合性卒中的病灶数目及其性质。

    3.2 腔隙性脑梗塞的病理基础 腔隙性脑梗塞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长期高血压引起分支血管的脂质透明样变性,纤维蛋白样坏死及粟粒状动脉瘤形成。本文第一组病例患有慢性高血压病人数占53.1%(68/128),可以支持这一论点。腔隙性脑梗塞发生在脑内的重要的功能位置,可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症状为单纯性一侧运动性轻瘫,本文第一组发生率占42%,其他体征有单纯性一侧感觉障碍,运动/感觉联合障碍,偏侧的共济运动失调以及脑干梗塞的交叉性神经功能损害表现。第二组的病例中,虽然38例临床上表现长期反复发作性头痛,但无任何神经系统损害体征。其余病例为老年性健康体检时MR显示了他们大脑深部腔隙性梗塞病灶,尤其在两侧放射冠白质区居多,一些作者在研究偏头痛的机制中证实了其脑血流减少,一般认为弥漫性血流减少是一个早期继发性神经病理过程。在正常成年人血流在皮质的灌注量3倍于深部白质,后者依赖相对稀小的、长而细的穿支动脉。有血压变化或脑内微血管疾病者,弥漫性脑血流减少,首先影响到大脑深部白质,引起缺血性改变 [7] 。大脑深部白质区腔隙性脑梗塞灶在健康的老年人中很常见。

    参考文献

    1 Brown JJ,Hesselink JR,Rothrock JF.MR and CT of lacunar infarcts.AJR,1988,151:367-372.

    2 Brant-Zawadzki M,Weinstein P,Bratkowski H,et,al.MR Imaging and Spectroscopy in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Cerebral Ischemia:A Review.AJR Am J Roentgenol,1987,148:579-588.

    3 李文华,沈天真,陈星荣,等.磁共振自旋回波与液体衰减恢复成像对海马硬化诊断的比较.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1):817.

    4 隋邦森.磁共振诊断学图谱,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38.

    5 丘豪明.低埸磁共振成像用于急性颅脑损伤.中华创伤杂志,1992,8(2):76.

    6 Nabatame H,Fujimotm N,Nakamura K,et al.High intensity areas on noncontrast T1-Weighted MR images in cerebral infarction.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Tomography,1990,14(4):521-526.

    7 Ferbert A,Busse D,Thron A.Microinfarction in classic migraine?A study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indings.Stroke,1991,22(8):1010-1014.

    (编辑罗 彬)

    作者单位:51810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MR室 

作者: 丘豪明 陈国安 张文斌 方家英 孙凤英 2005-8-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