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8期预防医学

脂肪肝发病因素的探讨与防治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发病的相关因素,以便提供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结果B超诊断脂肪肝242人(23。0%),50~59岁发病率最高,其中男186例,女56例,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相关影响因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脂肪肝发病的相关因素,以便提供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方法  对在我院2004年体检的事业单位职工1051人,进行身高、体重、血压、实验室检测指标,B超及心电图检查。 结果  B超诊断脂肪肝242人(23.0%),50~59岁发病率最高,其中男186例,女56例,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相关影响因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脂肪肝的发生与年龄、性别、不良生活习惯及某些易感因素如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等有关。

    【关键词】  脂肪肝 发病因素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变以及诊断手段的改进,脂肪肝发病率明显增高。我院在2004年度对海口市事业单位职工1051人进行健康体检,发现脂肪肝242例,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051例中,男674例,女377例,男女之比1.79∶1;均为脑力劳动、机关工作者。年龄20~79岁,平均(49.5±16.5)岁,经B超检查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者242例。

    1.2 方法

    1.2.1 检查内容 包括病史和一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乙肝两对半、血脂、血糖、肾功能。肝胆脾B超(美国LOGIQ200Proseries超声诊断仪)及胸片、心电图等。

    1.2.2 脂肪肝诊断标准 [1]  以B超诊断为依据:(1)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2)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3)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

    2 结果

    1051例中,检出脂肪肝242例,占被检人数23.0%,其中男186例,女56例,男女之比为3.32∶1(见表1、2)。

    表1 不同年龄、性别脂肪肝发病率比较(略)

    表2 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相关影响因素比较 例(略) 注: * 该数据来自1051体检人群中,除脂肪肝患者外,随机抽取获得

    3 讨论

    3.1 脂肪肝的发生机制 脂肪肝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肝内 中性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文献报道脂肪肝发病率有一定的差异,与其所检查的对象条件不同及采用的诊断方法有关。CT检查费用昂贵,肝活检有创伤性,本组体检资料是依据B超图像改变特征进行诊断。本组脂肪肝发病率23.0%较邱德凯 [2] 报道16%偏高。这可能与检查对象全为脑力劳动者,生活水平较高,饮食结构中脂肪与碳水化合物摄入较多,另外与行为习惯有关,如:长时间静坐伏案工作,缺少运动和锻炼,不良生活习惯等。这些特点容易引发肥胖,影响脂肪的代谢,使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贮存过高,形成高脂血症,沉积到肝脏而形成脂肪肝。

    3.2 脂肪肝发病率与年龄、性别关系 表1提示脂肪肝发病率与年龄和性别有关。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可能与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还有男性应酬多,在酒店餐饮多,摄入高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增多有关。而女性雌激素对血脂和肝脏脂肪代谢有促进与保护作用 [3] ,这是男性脂肪肝发病率高于女性原因。另外,本组50~59岁发病率高于40岁以下者,可能与该年龄组户外活动少、在酒店餐饮多,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有关。

    3.3 脂肪肝的相关因素 表2提示,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相关影响因素与代谢综合征的内容相似 [2] (Metabolic Syndrome M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特别是高脂血症与肥胖者均超过50.0%,提示:高脂血症与肥胖体质均与脂肪肝的关系比较密切。

    3.4 脂肪肝的防治 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但目前没有效果显著确切疗效的药物,主要方法是采取去除易患因素如: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减肥、合理运动及辅助药物治疗是防治脂肪肝的关键。通过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提高保健意识,定期体检,对预防或减少脂肪肝的发病率,改善预后,同时减少脂肪肝的易患因素,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体检提示:在海南地区体检诊断的脂肪肝患者不低于内地报告的发病率12.9% [4] ,对机关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应注意对脂肪肝的监测、及时发现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该群体的健康水平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肝脏,2002,7:附页2.

    2 邱德凯.脂肪肝研究进展.当代医学,2001,5(5):23-26.

    3 杨钢.内分泌生理与病理生理学.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1994,516-517.

    4 范建高,曾明德,王均溶,等.上海市4009名机关职员脂肪肝流行病学调查.中华肝脏病杂志,1998,6:17.

    (编辑若 木)

    作者单位:570311海口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体检中心 

作者: 代建萍 陈少恋 林梦瑶 2005-8-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