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1期中医中药

辨证分型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8例疗效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常见心脏疾患,多见于青少年。笔者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治疗68例病毒性心肌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4分型与治疗凡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均按以下5型进行辨证论治。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2。...

点击显示 收起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常见心脏疾患,多见于青少年。笔者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治疗68例病毒性心肌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28例,女40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2岁,平均35岁;入院前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达2年,其中发病1周以内者占半数以上。
   
  1.2 临床表现 发病前有感冒、咳嗽或泄泻的病史。发病后有心悸,胸闷气短,头晕,神疲乏力,脉数或促、结、代等症。心电图检查均有异常。
   
  1.3 诊断标准 参照1999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1~3周内或急性期中出现心脏表现(如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等)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缺氧者;(2)上述感染后1~3周内或发病同时新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而在未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前出现下列心电图改变者:①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②2个以上导联ST段异常抬高或有异常呈水平或下斜型下移ST≥0.05mV,或多个导联ST异常抬高或有异常Q波者;③频发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短阵、阵发性室上性或室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等;④2个以上以R波为主波的导联T波倒置、平坦或降低为≤R波的1/10;⑤频发房早或室早。具有以上①~③任何1项即可诊断,具有④或⑤或无明显病毒感染者要补充下列指标以助诊断:左室收缩功能减弱或病程早期有心肌酶增高。
   
  1.4 分型与治疗 凡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均按以下5型进行辨证论治。
   
  1.4.1 热毒侵心型(5例) 症见咽痛,发热,咳嗽,胸闷,气短,心悸,心烦,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或结代。治以解毒清热,宣肺宁心,方用解毒清心饮。处方:板蓝根20g,大青叶20g,银花20g,连翘15g,薄荷15g,桔梗15g,竹叶15g,杷叶15g,牛蒡子15g,寸冬15g,柏子仁15g,生甘草10g。
   
  1.4.2 气阴两虚型(41例) 症见心悸怔忡,头晕,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自汗或盗汗,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或结代等。治宜益气养阴,养心安神之生脉散加味。处方:太子参25g,熟地25g,黄芪15g,麦冬15g,五味子15g,桂枝15g,枣仁15g,柏子仁15g,阿胶15g,炙甘草15g。
   
  1.4.3 心脾两虚型(12例) 症见心悸,气短乏力,胸闷,头昏眼花,失眠多梦,纳呆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结、代等。治宜健脾养心,益气安神之归脾汤加减。处方:黄芪30g,党参20g,枣仁20g,柏子仁20g,合欢花15g,茯神15g,当归15g,白术15g,炙甘草10g,大枣5枚。
   
  1.4.4 胸阳痹阻型(6例) 症见形体肥胖,胸闷气憋,头晕而胀,心悸,胸中有时刺痛,形寒肢冷,气短,纳呆,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滑或结代等。治宜温振心阳,化痰消瘀之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瓜蒌15g,半夏15g,薤白15g,桂枝15g,党参15g,生地15g,桃仁15g,丹参20g,赤芍15g,枳壳15g,当归15g,甘草15g。
   
  1.4.5 肝火痰热扰心型(4例) 症见心悸时作,心烦胸闷,失眠多梦,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促等。治宜疏肝泄热,益气通阳,潜镇宁心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柴胡15g,龙骨40g,牡蛎40g,黄芩 15g,半夏15g,枳实15g,桂枝15g,茯苓15g,丹参20g,甘草15g。以上中药均为每日1剂,每剂煎水300ml,分2次温服。另外每日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复方丹参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基本消失,活动后偶有心悸、胸闷,心电图改善;无效:症状减轻或减少,心电图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绝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心电图复查恢复正常或好转。住院治疗天数最短者6天,最长者70天,平均35天。结果:显效54例,有效12例,无效2例。
    
  3 体会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心脏疾患,多发于青少年。是由邪毒外犯,内舍于心所致,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心律失常等症。多属于祖国医学中“心悸”、“怔忡”、“胸痹”、“虚劳”等范畴。心居胸中,主血脉,藏神。在体为脉,脉为血之府。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根于中焦,会于心肺。外邪侵袭,首犯营卫,其邪滞而不散,留而未去,或去而未尽,可循脉道,内舍于心。又“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则鼓动无力,血虚则心失濡养,均可形成本病。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惧忧迫,令人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惊动不定。”“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兼管传心包”。因此本病之初,多见邪毒袭表犯肺之症,继之邪气内舍于心,而出现心气被扰,心之气血失和,气阴受损诸症。本病早期多为心肺同病。病至中后期则主要表现为心之气阴两亏或气血阻滞的证候。亦有因素体或诱因等差别,表现为气阳不足;痰温内蕴;肝胆郁热,心气不足;或心肾阳虚,水气凌心等证候者。总之本病的病位在心,而兼及他脏。病机属虚或本虚标实,而多为虚实夹杂证候。心电图常见Q-T间期延长,T波平坦或倒置,各种心律失常如频发早搏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等。对于本病的治疗,初期以清热宣肺,解毒清心为主,中后期则根据气血阴阳的盛衰偏颇分别以益气养阴;或益气养阴与活血化瘀合用;或益气宁心与疏肝泄热合用;或助心肾之阳辅以化痰利水等法,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外感者以风热居多,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故以气阴两虚为多,故益气养阴为治疗本病大法。
    
  作者单位:163111黑龙江大庆,大庆市中医医院

作者: 杨晓梅 许洪明 2005-8-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