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4期

蚓激酶对老年高粘血症患者的血流变学影响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蚓激酶对老年高粘血症患者的血流变学影响。方法对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流变学异常者,进行蚓激酶胶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蚓激酶胶囊可降低纤维蛋白原(g/L),全血粘度(mPa·S)、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并改善血液流变学积分,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蚓激酶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蚓激酶对老年高粘血症患者的血流变学影响。 方法  对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流变学异常者,进行蚓激酶胶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结果  蚓激酶胶囊可降低纤维蛋白原(g/L),全血粘度(mPa·S)、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并改善血液流变学积分,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蚓激酶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总有效率为7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2.92%。 结论  蚓激酶是一种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  蚓激酶;血液流变学
             
  蚓激酶为由人工养殖的赤子爱胜蚓中提取分离而得的酶复合物,为微黄色粉末。本品属两种类型酶,即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PIasminogen Activator)和纤维蛋白溶酶(Plas-minogen);其中还有类似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成分。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4~2005年门诊病例,血流变学异常,在以下5项血流变学指标中至少有2项异常方可入选:全血粘度(切变率中四项任一项)分别>4.13,5.18,7.08,10.80mPa·S,血浆粘度>1.41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3.12,血小板聚集率>70.0%,血浆纤维蛋白原>4.0g/L。无肝肾功能不全,无消化道出血,并经头颅CT和MRI证实无出血性疾病。蚓激酶临床应用病例共120例,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药物治疗组72例,对照组48例。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和实验室检查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蚓激酶肠溶胶囊(每粒200mg)或芦丁片,2粒/次,3次/天,治疗21天。两组除一般用药外均允许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禁用抗血小板聚集、降纤和抗凝药物。

    1.3 实验室指标 治疗前后由本院生化室监测血流变学中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维蛋白原,同时监测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

    1.4 疗效评价 血流变学积分:(1)治愈:治疗后达到0分或从治疗前原积分减少5分以上者。(2)显效:从治疗前原积分减少3~4分者。(3)有效:从治疗前原积分减少1~2分者。(4)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者。(5)恶化:治疗后积分反而增加者。总有效率计算=治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或组间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比较 蚓激酶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流变学指标,只有部分项目改变(见表2)。治疗组的血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1 治疗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略)
         
  表2 对照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略)
         
  表3 两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评分 (略)
          
  2.2 药物不良反应 如实记录有无头晕、皮疹、瘀斑、消化道症状以及其它不良反应,因药物不良反应严重而退出者,按无效计算。
    
  3 讨论
    
  本试验结果提示,口服蚓激酶能够明显改善血流变学各项参数和血流变积分,蚓激酶胶囊作用机制:通过直接溶解纤维蛋白,直接溶栓,激活纤溶酶原为纤溶酶进而溶解纤维蛋白(激活溶栓),去除血栓主要基质 [1,2] 。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抑制内源凝血功能亢进,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并抑制PAI生成,增强内源纤溶活性,抑制内皮素(ET)的缩血管作用,舒张平滑肌,缓解血管痉挛。降低血液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促进微循环,加快微血流和改善微血管周围状态 [3,4] 。天然生物催化剂,副作用小,其原因是本品可迅速选择性地降低血栓形成基质-α、β型纤维蛋白原,改善脑循环,但对γ型纤维蛋白原的降解速度缓慢,避免了蛇毒降纤酶的纤维蛋白原过低症和出血副作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理想。无毒性(用药安全)。临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栓形成、脑梗塞、中风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用药;外周血管闭塞症:动、静脉血栓、脉管炎、眼底血管血栓形成;2型糖尿病(高粘血症),肺栓塞、阻塞性肺气肿哮喘,肾功能衰竭(肾内毛细血管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 朱益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79-293.

    2 金惠铭,曹翔,张国平,等.龙津对体外血栓形成、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的实验研究.微循环技术杂志,1996,4(2):61-62.

  3 金惠铭,钱睿哲,张国平,等.龙津防治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微循环技术杂志,1995,3(2):61-63.

    4 张国平,钱睿哲,杨诗春,等.蚓激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实验观察.中华医学杂志,1998,78(5):394-395.
    
  作者单位:1 061000河北沧州,沧州市中心医院脑系科
  
       2 河北沧州,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3 河北沧州,沧州市眼科医院

  (编辑:若 木)

作者: 杨丽军 胡庆 侯明爽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