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7期

固定矫治器对口腔菌群的影响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戴用固定矫治器后牙面细菌组成的变化。方法选择20例接受固定矫治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以矫治器戴入前采集右下第二双尖牙的牙面细菌的检测值作为基线水平,分别于戴入后1周、2周、4周、8周采集右下第二双尖牙的菌斑,用DFM法测定菌斑的细菌组成。结果托槽戴入后,牙菌斑的细菌组成发生变化,球菌减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研究戴用固定矫治器后牙面细菌组成的变化。方法  选择20例接受固定矫治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以矫治器戴入前采集右下第二双尖牙的牙面细菌的检测值作为基线水平,分别于戴入后1周、2周、4周、8周采集右下第二双尖牙的菌斑,用DFM法测定菌斑的细菌组成。结果  托槽戴入后,牙菌斑的细菌组成发生变化,球菌减少,杆菌和螺旋体比例升高。结论  固定矫治器的放置可以影响口腔内菌群发生变化,易成为诱发牙龈炎、牙周炎的潜在因素。

  【关键词】  固定矫治器;牙菌斑;球菌;杆菌;螺旋体
   
    现代口腔正畸技术为无数错畸形的患者恢复了口腔功能和颜面部美观,但是固定矫治器的使用,造成牙齿自洁能力的下降,患者刷牙也不方便,这是否对牙周健康有影响,一直是有争议且困扰口腔正畸医生的问题。本试验研究设计在无正畸力的影响下,不对患者进行规范的口腔卫生宣教,只督促患者认真刷牙的前提下,观察固定矫治器放置后,托槽周围牙面细菌组成是否发生变化,通过这些研究为口腔卫生保护措施提供依据,有利于在矫治期间,对患者的牙周状况进行动态监控,为患者的口腔卫生行为进行及时指导,以其达到更完美的矫治目标。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选择在口腔正畸科门诊戴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20例,在实验期间不对患者进行规范的口腔卫生宣传教育,只告知患者应认真刷牙,每天早晚刷牙2次,每次3min,用高露洁牙膏采用水平配合垂直法刷牙,受试者均为汉族城市人,平均年龄16.3岁,恒牙,无牙龈、牙周、黏膜疾病及全身系统性疾病。

  1.2  实验方法

  1.2.1  戴用矫治器  使用国产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金属直丝弓托槽,实验期间均使用0.014英寸的镍钛圆丝,在无形变力的状态下结扎入托槽,整个实验过程中牙齿不受力,结扎丝为0.2mm的不锈钢结扎丝。

  1.2.2  菌斑采集  每个实验者采集区域均为右下第二双尖牙颊侧托槽近中或远中龈向中1/3处,采集时间均在上午10~11点送检,采集前嘱患者用清水鼓漱1min难以去除软垢,采集均由研究者本人完成。
采集分为5个阶段。1阶段:矫治器戴入前;2阶段:矫治器戴入后1周:3阶段:矫治器戴入后2周;4阶段:矫治器戴入后4周;5阶段:矫治器戴入后8周。

  1.2.3  菌斑的收集和观察  隔湿取样牙,吹干牙面,用探针在所有参试者的指定区域刮取相同量的牙菌斑,置于载有一滴刚果红染液的玻片上,选择细菌分布均匀处涂在油镜下观察,计数100个细菌,按Monsqnts(1980)的分类法分为4类,球菌、杆菌、螺旋体和其他细菌[1]。

  1.3  统计学处理  所测得的全部数据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结果

  本研究80份标本均以球菌和杆菌为优势菌,螺旋体的检出其次,其他细菌的检出率很低,本研究未作记录。见表1。

  表1  右下第二双尖牙的细菌学观察结果  略

  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口腔内的牙菌斑细菌组成以球菌为主,矫治器戴入后,球菌比例逐渐下降,杆菌、螺旋体比例逐渐升高,矫治器戴入后第8周,菌斑细菌以杆菌为主,球菌比例明显低于杆菌,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3.1  样本的采集时间[2]  大量文献表明,牙菌斑的细菌组成在1天之内不同时间存在较大差异,故本研究规定取样时间均为上午10~11点。

  3.2  菌斑细菌组成的变化  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资料表明,通过龈下微生物比例的变化来判断牙周状态可获得可靠的结果,健康牙周的牙菌斑内能动菌<1/5,即为球菌为主;而牙周病活跃期的菌斑组成为螺旋体和能动菌≥1/5,球菌≤1/2。

  在本研究中正畸托槽和弓丝的戴入,使实验对象菌斑细菌的组成发生明显变化。球菌比例明显减少,杆菌和螺旋体的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笔者认为这可能是正畸托槽、弓丝妨碍了口腔的生理自洁作用,同时下颌第二双尖牙位置靠后,其牙冠远中区刷牙难以到达,唾液在局部的冲洗、调节能力减弱,有利于细菌的进一步粘附、繁殖,促使菌斑成为致病性菌斑,具有较大的产生龋坏和牙龈炎的可能性。此外,托槽边缘残留粘接材料悬突及粘接材料特性也有利于细菌的滞留和繁殖。本项研究中所使用的粘结剂为京津釉质粘结剂,它由芳香族双甲基丙烯酸酯类构成,由化学固化产生粘结作用,固化时丙烯酸粘结剂收缩是其薄弱的原因,粘结用丙烯酸粘固剂其收缩率达4%,这也是影响菌斑细菌组成的因素之一[2]。

  固定矫治器粘结后菌斑微生态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会受到许多因素(例如患者的口腔清洁效率、唾液的流量、流速等)的影响,因此,为接受固定矫治的患者制定合理的口腔卫生宣传教育计划,使其能有效地控制菌斑是非常重要的。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20例固定正畸患者在戴用固定矫治器后的牙面细菌组成变化,进一步证实:戴用正畸托槽后,龈上和龈下细菌组成发生变化,口腔内的微生态平衡被破坏,向致病性菌斑发展,由原来的以球菌为主的细菌组成,发展成为以杆菌和螺旋体为主的菌斑细菌组成。临床上出现牙龈炎的症状。

  因此为接受固定矫治的患者制定正确的口腔治疗方案,以及口腔卫生宣传教育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单位: 150010 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口腔科

  (编辑:齐  永)

作者: 施伟王虹赵云霞刘艳华袁丽华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