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3期

人格障碍与学业成就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大学新生人格障碍的阳性率和分布状况,并探讨人格障碍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方法使用“一般资料问卷”、“人格诊断问卷”,以现况研究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北京市某重点大学新生和内蒙古某普通大学新生共3994人。其中以回避型人格障碍最多,占9。结果显示:人格障碍得分与民族、居住地区、家庭收入、......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人格障碍的阳性率和分布状况,并探讨人格障碍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方法  使用“一般资料问卷”、“人格诊断问卷”,以现况研究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北京市某重点大学新生和内蒙古某普通大学新生共3994人。结果  “人格诊断问卷”量表总分均数为27.09±9.94,阳性率为6.4%。其中以回避型人格障碍最多,占9.7%。结果显示:人格障碍得分与民族、居住地区、家庭收入、父母关系、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有显著关联,不同高考成绩的新生人格障碍得分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普通大学新生人格障碍阳性率高于重点大学。结论  民族、居住地区、家庭条件、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子女数影响人格的形成;青少年不良的人格是影响其学业成就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人格障碍;PDQ-R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ity and the prevalence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among freshmen in two universities,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lated factors on personality form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Methods  There were 3994 freshmen investigated by 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evised (PDQ-R) and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Results  The mean scores of PDQ-R was 27.09±9.94.The positive rate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was 6.4%.It showed that minority,reside in rural,poor parental relationship educational level,and lower income family increased risk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Conclusion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mental health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personality disorder;PDQ-R

  人格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中所表现的行为方式的持久性特征。人格障碍是偏离正常人格的一类精神障碍。《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的描述性定义为:人格障碍表现为对广泛的人际或社会处境产生固定的反应,他们与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一般人的感知、思维、情感,特别是待人方式上有极为突出或明显的偏离。这些行为模式相对稳定,对行为及心理功能的多个重要环节均有影响。他们常常但并非总是,伴有不同程度的主观的苦恼及社会功能与行为方面的问题[1]。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标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的定义为:人格障碍是内在体验和行为明显偏离人们文化期望的范围,表现在认知、情感、人际功能和冲动控制等方面,是个人和社会状态中稳定和广泛的类型,导致在社交、职业及其他重要功能领域中明显的临床痛苦和损害,是发病于青春期的长期而稳定的类型[2]。

  迄今为止,人群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研究报道较少[3]。早期流行病学资料(lewis 1974)应用索引调查法所得人格障碍患病率农村为男性9%~18%,女性5%~11%[4]。1979~1981年期间由美国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支持的五城市流行学责任区(Epidemiologic Catchment Area,ECA)调查结果表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2.6%[4]。Gunn等(1978)报道犯人中人格障碍患病率为70%[4]。1986年,Gasey和Tyrer在英国使用标准化精神现状检查(Present State Examination,PSE)和人格测定量表(Personality Assessment Schedule,PAS)工具,采用ICD-9诊断系统,调查了200人,13.0%的人有人格障碍[5];Weissman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2%~4%[6]。目前国外所作的调查结果,人格障碍患病率大部分在2%~10%。我国1982年和1993年部分地区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人格障碍的患病率约为0.1‰[7,8]。但国内外精神病学家一致认为由于缺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理想的筛查和诊断工具,该结果过低,未能反映中国的真实情况[9]。为了便于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改进诊断及调查工具以查明中国人格障碍患病率是很有必要的。

  人格障碍一般认为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10,11]。儿童期环境因素方面研究表明:胎儿期、围产期以及儿童期疾病对其人格的发育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婴幼儿时期的早期教育和社会微观环境影响正常人格的发育。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国内外均有研究[12~17],普遍认为恶劣的家庭环境和不良的养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使子女罹患精神、神经疾患及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性增加。

  国内外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心理问题检出率一般在10%~30%[18~21]。我国有研究表明[22]:精神疾病是大学生因病休、退学的主要原因,且精神疾病休学率呈上升趋势。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事业的栋梁,他们正面临人生重大里程碑,心理发展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功能容易失衡。本研究通过了解不同地区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以及与环境中有关因素的关系,从而为青少年人格障碍的预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市某一流重点大学(高考分数≥600分)新生2213人和内蒙古某普通大学(高考成绩≥400分,低于重点学校录取分数线)新生1781人。

  1.2  调查工具和内容

  1.2.1  一般情况问卷  由研究者设计,包括调查对象年龄、性别、民族、兄弟姐妹数、与父母在一起居住年限、居住地点及其父母关系、家庭类型、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等基本信息。

  1.2.2  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evised,PDQ-R)  为152题的自评问卷,是由美国Hyler等人(1987,1988)编制的DSM-Ⅲ-R轴Ⅱ人格障碍的测量工具[26]。由黄悦勤等根据目前DSM-Ⅳ的人格障碍诊断标准将已取消的分型去掉并翻译成中文,中文版的PDQ-R共包括分裂样、分裂型、偏执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戏剧型、自恋型、边缘型、反社会型等十型人格障碍,127题。黄悦勤等在中国正常人群样本中进行了试测,结果表明:PDQ-R(中文版)有较好的效度、信度,可以作为精神科门诊较为理想的人格障碍筛查工具[27]。

  1.3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将PDQ-R和一般情况问卷发给研究对象自行填写后收回。

  1.4  质量控制  (1)设计阶段:设计过程中进行了预调查,针对预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了现场调查的有关要求及注意事项,并对一般资料问卷进行了改进。(2)现场调查阶段:由研究者亲自进行现场调查。将调查问卷按学生的专业和班级编号,发调查表时,请班主任协助,使被测者充分合作,按照我们规定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如实填写问卷并当场统一收卷。对不符合要求的问卷返回去让被调查对象重新填写。(3)数据录入:用EPI info 6.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检错。问卷录入完成后,抽取10%进行二次录入,错误率低于3‰。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描述  本研究共收回有效问卷3994份。由于PDQ-R得分的频数分布近似正态分布,故将单侧95%即x+1.645SD这一点作为阳性界值点,计算不同环境特点人群人格障碍阳性率的分布状况。结果见表1。

  2.2  调查对象PDQ-R总分及各型得分  计算PDQ-R各型得分及总分。由PDQ-R得分分布图可知,PDQ-R得分的频数分布近似正态分布,故将单侧95%即x+1.645SD这一点作为阳性界值点,计算各型阳性率及总分阳性率。阳性率以回避型最高(9.7%),边缘型次之(8.5%),总分的阳性率为6.4%。

  结果见表2。

  表1-表2(略)

  注:*以总分的x+1.645SD即43分作为PDQ-R总分阳性的界值点

  2.3  不同高考成绩的大学新生人格障碍阳性率的比较  计算高考成绩不同的大学新生PDQ-R各型得分及总分。将单侧95%即x+1.645SD这一点作为阳性界值点,计算各型阳性率及总分阳性率。结果见表3。

  表3  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学生PDQ-R得分阳性率的比较 (略)

  3  讨论

  PDQ-R是由美国Hyler等人编制的DSM-Ⅲ-R轴Ⅱ人格障碍的测量工具。Hyler等人在精神科病人中应用该问卷的结果是对多数轴Ⅱ人格障碍具有高灵敏度和中等特异度,可以用于筛查精神科门诊和住院病人[28,29]。黄悦勤等将PDQ-R首次在中国正常人群样本中进行了试测,结果表明:PDQ-R在中国正常人群中应用,以ICD-10为金标准的效标效度符合自评问卷的要求,全量表具有高灵敏度和中等特异度,且有较好的重测一致性[27]。

  因为人格障碍诊断的复杂性及处于初始阶段的不明确性,不同的诊断标准、不同的量表、不同的研究者以不同的方法对人格障碍患病率的调查获得的结果差异较大,在普通人群中为0~14.6%[30]。Weissman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2%~4%[6]。我国1982年和1993年部分地区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均为0.1‰[7,8]。本次调查人群人格障碍患病率为6.4%,远远高于国内有关调查,这可能是由于采用了不同的量表、不同的诊断标准及不同的研究人群所造成的。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人群中回避型人格障碍最多,占9.7%,边缘型人格障碍次之,占8.5%。这可能是由于该人群均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在学校竞争比较激烈,再加之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第一次从依赖父母到自己独立生活,所以人格障碍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冲突,即心理上处于依赖与独立,社会化不足与渴望人际交往,性爱障碍与渴望与异性接触,以自我为中心与不被别人注意等的矛盾中,所以表现出特有的人格障碍。

  本次研究发现民族、居住地区、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父母关系不和睦、非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与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关联,这些因素相互联合作用是形成研究人群人格障碍的主要原因。提示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同时具备多个危险因素,则容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本次研究发现不同高考成绩的大学新生人格障碍阳性率有显著差异,高考成绩低的大学生其人格障碍阳性率高于其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两组之间民族、居住地区、家庭环境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的分布不同所造成的。提示,不良的家庭环境不仅影响子女人格的形成,并且和人格因素一起共同影响子女学业成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编.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研究用诊断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6-121.

  2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The Fourth Edition.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629-674.

  3  叶汉基,主编译.实用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98.

  4  沈渔.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43.

  5  Casey PR,Tyrer PJ.Personaliuy,functioning and symptomatology.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1986,20:362-37.

  6  Weissman.MM,Myres.JK,Harding PS.Psychiatric disorder in a US urban community.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78,135:459-462.

  7  十二地区精神疾病调查协作组.各类精神病、药物依赖、酒依赖及人格障碍的调查资料分析.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6,19(2):70-72.

  8  张维熙,沈渔,李淑然,等.中国七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2):69-71.

  9  Siu Wa Tang,Yueqin Huang.Diagnosing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China.International Medical Journal,1995,2(4):291-297.

  10  McGuffin P,Thapar A.The Genetics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Brit.J Psychiat,1992,(160):12-13.

  11  Bernstein DP,Cohen P,Velez CN,et al.Prevalence and Stability of the DSM-Ⅲ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a Community-Based Survey of Adolescents.Am J Psychiat,1993,(150):1237-1243.

  12  钱铭怡.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75.

  13  刘金同,张敬悬,翟静,等.父母养育方式对个性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2):96-97.

  14  Benjaminsen S,Krarup G,Lauritsen R.Personality,parental rearing behaviour and parental loss in attempted suicide:a comparative study.Acta Psychiatr Scand,1990,82:389-397.

  15  Hatzichristou C,Papadatos Y.Juvenile delintquents’ perceptions of childhoo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Child Abuse and Neglect vol Ⅳ pp,1993,487-494.

  16  Bezirganian S.The impact of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s.Am J Psychiatry,1993,150(12):1863.

  17  Arrindell WA.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an inventory for assessment of parental rearing practices.Acta Paychiatr Scand,1983,67:163-177.

  18  崔伊薇.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1996,17(3):23.

  19  季建林.83例大学生心理咨询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34-35.

  20  解亚宁.生活事件因素与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82.

  21  Loydc.Psychiatric symptom in medical students.Compr Psychiat,1984,25:552.

  22  李淑然,纪秀琴,屠惠明.1978~1987年北京市十六所大学本科生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情况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3(3):113-115.

  23  Perris C,Jacobsson L,Lindstrom H,et al.Development of a new inventory for assessing memories of patental rearing behaviour.Acta Psychiat Scand,1980,61:265-274.

  24  张津萼,宋燕华,张艾琳.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试用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2):57-59.

  25  岳冬梅,李鸣皋.父母养育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7-101.

  26  Hyler SE,Skodd AE,Oldham JM,et al.Validity of the 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evision:A Replication in an outpatient sample.Comprehensive Psychiatry,1992,33(2):73-77.

  27  黄悦勤,董问天,王燕玲,等.美国人格诊断问卷(PDQ-R)在中国的试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62-264.

  28  Hyler SE,Rieder RO.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PDQ-Revised.New York,NY:New York State Psychiatric Institute.New York,1983.

  29  Hyler SE,Rieder RO,Williams JBW,et al.The 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1988,2:229-237.

  30  Girolamo G de,Reicch JH.Epidemiology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psychosocial problems personality disorders.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eneva,1993,16-17.

  作者单位:1 014010 内蒙古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

       2 100083 北京,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编辑:黄  杰)

作者: 刘秀芬孙建功黄悦勤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