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4期

白细胞滤除血液制剂的临床应用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现代输血学研究表明,血液中非治疗性成分如白细胞等是一种“污染物质”,同种异体输血后会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因此,血液及其成分去除白细胞对输血安全及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白细胞......

点击显示 收起

  现代输血学研究表明,血液中非治疗性成分如白细胞等是一种“污染物质”,同种异体输血后会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因此,血液及其成分去除白细胞对输血安全及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白细胞滤除输血技术能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等副作用,它对输血安全及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就去除白细胞方法、去除白细胞制剂输注的临床意义进行如下概述。

  1  去除白细胞方法

  目前去除白细胞的方法主要有:离心法、沉降法、洗涤法、冷冻融解法、照射法及筛滤法等。筛滤技术应用最广,迄今为止已经出现三代白细胞滤器。第一代滤器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实际上是筛网过滤器,网孔170~260μm,只能滤除血液中肉眼可见的碎片,并不筛滤白细胞。第二代滤器网孔20~50μm,可滤除70%~90%的白细胞。第三代滤器采用吸附技术,系高效白细胞滤器,可滤除99.9%的白细胞。筛滤时间也大大缩短,经验表明,第三代白细胞滤器不仅能将成分血中的白细胞滤除,还可将血液中的细菌、微生物、碎片滤出。

  采血后立即进行白细胞筛滤称为保存前筛滤,它能有效地防止白细胞融解后释放氧自由基和各种细胞因子,减小红细胞和血小板损伤。保存一段时间后进行白细胞筛滤称为保存后筛滤,它可预防血小板所致的免疫反应[1]。

  2  去除白细胞成分血的临床意义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输血和成分输血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人们更加重视血液质量,输血疗效及输血安全。因此,去除血液制剂中的白细胞势在必行,它对输血安全及临床治疗效果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2.1  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多数专家认为:异体输血后体温升高1℃即可定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此反应是由供体白细胞和(或)血小板上的抗原与受血者(患者)血浆中的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初次输血时发生率仅为0.5%,多次输血后发生率高达60%。成分血中白细胞低于5×108/L,发生率明显降低[2]。

  2.2  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  实践证明,多次输血后血小板的治疗效果会大大降低,此种现象称为血小板输注无效,输入多供者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尤其如此。研究血小板输注无效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 antigen HLA)的关系时发现,多数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从前都接受过多次输血治疗[3],而输注滤除白细胞或γ射线辐照过的浓缩血小板,患者不发生HLA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说明HLA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是诱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因素。

  2.3  防止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TA-GVHD)是输入含有免疫活性淋巴细胞的血液制品后,受者免疫系统对免疫活性淋巴细胞不能识别和排斥,使其在体内植活、增殖,进而攻击和破坏受者体内的细胞和组织的一种致命性输血并发症。滤出白细胞血液制剂可大大降低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γ射线辐照也可灭活供者血液中免疫活性淋巴细胞。白细胞筛滤加γ射线照射联合应用,是预防TA-GVHD最有效和可靠的方法。

  2.4  预防巨细胞病毒(CMV)感染  输血引起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多见于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患者,它是器官移植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约60%肾移植和肝移植病人术后CMV抗体阳性。滤出白细胞输血能降低CMV感染。但对于已经感染CMV的患者,滤出白细胞成分输血无明显临床意义。

  2.5  滤出白细胞有利于浓缩血小板的保存  白细胞混入浓缩血小板中,能增加糖消耗,加速乳酸和乳酸脱氢酶的生成,降低浓缩血小板的pH值,影响血小板的寿命和功能,不利于血小板保存。

  综上所述,滤除白细胞成分输血是输血技术的一大飞跃,它对输血安全、临床治疗效果、成分血的保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Heddle NM,Blajchman MA, Meyer RM,et al.Transfusion,2002,42(5):556.

  2  王培华.输血技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1-22.

  3  Legler TJ,Fishei I,Dittmann J,et al.Ann Hematol,1997,74;185.

  作者单位: 400015 重庆,重庆市血液中心

    (编辑:若  木)

作者: 晏治华,杨冬燕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