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11期

肾包虫病的诊治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右肾上级可见一大小4。皮内过敏试验(Casoni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均阳性。诊断为肝右叶包虫病。右肾囊肿,右肾包虫病可能。...

点击显示 收起

    肾包虫病,又称肾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在肾内寄生所致,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新疆是包虫病的高发地区,感染率居全国之首[1]。由于肾包虫病较少见,发病率仅占2%~5%,往往对其认识不足,笔者在援疆工作期间,收集整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于1995年3月~2005年10月收治的3例肾包虫病患者资料,现将其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例1:男,46岁,哈萨克族,牧民。因右上腹部胀痛不适1月,门诊B超提示“肝包虫病”,于1995年3月收治。体检右上腹肝区及右侧肾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6.8×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57%,嗜酸性粒细胞计数4.8%,淋巴细胞30%,红细胞4.2×1012/L,血红蛋白11.0g/L。进一步B超检查示肝右叶可见一边界清晰的圆形无回声液性暗区,后壁回声增强的囊肿,大小5.1cm×6.4cm,囊内有实质性光点反射。右肾上级可见一大小4.5cm×5.6cm无回声液性暗区,内部有不均质回声光点。皮内过敏试验(Casoni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均阳性。诊断为肝右叶包虫病;右肾囊肿,右肾包虫病可能。拟行肝右叶包虫病内囊摘除术+左肾囊肿切除术。手术经腹部径路,先按传统方式处理肝右叶包虫子囊、囊腔[2],再打开侧腹膜,显露右侧肾上极囊肿,用纱布巾保护肾周组织及腹内脏器,用套管针刺入囊内抽吸囊液,证实有包虫子囊后,再注入20%盐水,5min后抽吸,反复数次,以杀灭头节,最后抽净液体,提起并剪开外囊,剪去部分外囊壁,再次用20%盐水清洗残留空腔囊壁,缝合并缩小,肾周置管闭式引流。术后病理报告为肝右叶包虫病,右肾包虫病。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至今无复发。

    例2:女,48岁,维吾尔族,牧民。因右侧腰背部胀痛不适,伴尿频2月,于1999年7月入院。体检:右肾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血常规白细胞4.6×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66%,嗜酸性粒细胞5.5%,淋巴细胞23%,红细胞4.4×1012/L,血红蛋白12.0g/L。B超示右肾中上极可见一5.5cm×6.0cm大小无回声液性暗区,下极可见多个0.3~0.5cm的强光团,后方伴声影。静脉肾盂造影右肾显影不佳,逆行造影肾盂、肾盏被挤压变形,拉长变细。CT扫描显示完整囊壁边界清晰,CT值在13~15Hu。诊断为右肾囊肿,右肾多发性小结石。行右肾囊肿切除术,术中选择右侧腰部斜切口,于腹膜后显露右侧肾脏,中上极可见一突起肾脏表面的囊性肿块,穿刺抽出淡黄色的液体。切开囊壁,见有透明的颗粒状子囊溢出,迅速用纱布巾保护肾周围组织,并用吸引器吸尽囊液,舀出子囊。囊腔内注入20%盐水,5min后抽吸,反复数次。常规剔除部分囊壁封闭残腔。术后病理报告为右肾包虫病。患者术后恢复好,痊愈出院,随访2年无复发。

    例3:男,52岁,维吾尔族,牧民。因右侧腰背部酸胀不适6个月,于2005年10月入院。患者8年前有肝包虫病手术史。入院体检右肾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4.9×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72%,嗜酸性粒细胞4.9%,红细胞4.9×1012/L,血红蛋白12.0g/L。B超示肝脏实质光点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右肾下极可见一4.6cm×5.8cm类圆形无回声液性暗区,囊壁可见不连续钙化声影。静脉肾盂造影及逆行造影均显示下组肾盂、肾盏受压变形,出现“抱球征”。CT扫描显示完整增厚囊壁,边界清晰,囊液密度均匀,CT值14~16Hu。皮内过敏试验(Casoni 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均阳性。诊断为右肾包虫病。手术行包虫穿刺摘除,囊壁及残腔按传统方式处理。术后病理报告为右肾包虫病。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2  讨论

    2.1  病因  包虫病是流行于畜牧地区的人畜共患病。寄生在犬小肠内的细粒棘球绦虫产卵随粪便排出,污染草场、水源和环境。当牧民与犬、羊频繁接触或误食被虫卵污染的饮食,则成为中间宿主。虫卵在体内孵化为六钩蚴,并随体循环游弋到全身各个脏器,肾脏是其寄生的场所之一,发病率约占2%~5%。

    2.2  诊断  肾包虫病早期自觉症状不明显,随着包虫囊肿的占位性扩张增长,罹患侧出现腰部、腹部隐痛,坠胀不适,但多无排尿异常症状。当今医疗科技的进步,实验室检查日臻完善,各种免疫诊断方法简便易行,同时更向灵敏性强、特异性高发展。皮内过敏试验(Casnoi试验)、间接红血球凝集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是理想的诊断方法之一。影像诊断:X-ray、超声、CT和放射性核素扫描等亦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但判断结果时,应相互结合并进行全面分析。肾包虫病在肾CT上显示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影,囊肿内或囊壁可出现钙化,若囊内填满子囊,在断层切面扫描显示车轮形或蜂窝状的排列分隔,是本病的特有影像。依赖上述方法,对于诊断肾包虫病似乎不难,然而,笔者的体会是:由于各地区各医疗机构设备、技术条件参差不齐,在实验室检查不够完善,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对于来自牧区特别是既往无包虫病史的患者,针对其肾囊性疾病的诊断,除了与肾积水、单纯性肾囊肿、多囊肾及肾实质肿块加以鉴别外,更应充分考虑到肾包虫病的可能,这对于避免漏诊或误诊,同时对提高本病的治愈率、防止复发有很大帮助。本文例1肝包虫病合并肾囊性改变,考虑到肾包虫病的可能,手术采用右肾探查术,并按“无瘤手术”操作原则进行处理,效果满意。而例2术前则对肾包虫病认识不足,出现漏诊,好在手术治疗及手术方式选择均未对预后造成影响。因此,详尽的病史资料和相对完善的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该病的必备条件。

    2.3  治疗  手术治疗是肾包虫病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原则是摘除包虫,防止囊液外溢污染腹腔,缩小外囊空腔,预防术后感染。本文3例,笔者的体会:手术尽量保留有功能的肾单位,细致处理残成囊壁,同时术后选择有效的药物治疗如阿苯达唑或中药槟榔、仙鹤草等辅助治疗,疗程至少3~6个月,可减少复发率,提高疗效[3~4]。另外,加强牧区牧民的健康教育和预防知识培训亦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泌尿外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38-643.

    2  徐明谦,王自立.肝包虫病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中华外科杂志,2000,38(5):396.

    3  蒋次鹏.甲苯达唑治12例囊型包虫病的临床观察.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0,13(2):152.

    4  徐明谦.包虫病.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137-138.

     作者单位: 1 430033 湖北武汉,湖北省中山医院

    2 833400 新疆博尔塔拉,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

   (编辑:汪  洋)

作者: 魏红兵,余文华,艾力江·阿不力克木,武儒波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