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13期

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评价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护理管理者能够有针对性地、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维护急诊科护士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北京的6所三级医院连续从事急诊护理工作2年以上的87名护士和普通内科工作2年以上的129名护士问卷调查,进行健康状况比较,并......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护理管理者能够有针对性地、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维护急诊科护士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北京的6所三级医院连续从事急诊护理工作2年以上的87名护士和普通内科工作2年以上的129名护士问卷调查,进行健康状况比较,并对急诊科护士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职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急诊科护士、内科普通护士SCL-90各因子得分、总均分与金华的常模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急诊科护士较内科普通护士在躯体不适、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总均分上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抑郁、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较突出的症状为头痛75%、忘记性大73%、容易烦恼和激动73%、肌肉酸痛67%。结论   急诊护士和普通护士在心理健康上与常模无差异,可能一是现在护士整体素质提高,尤其都学习过社会学和心理学、医学心理学,能较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二是常模是1986年的结果,现在的社会方方面面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社会都发生了迅猛的发展,尤其人们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常模的心理状态应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急诊护士和普通内科护士在总均分、躯体不适、强迫、人际关系、焦虑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说明急诊护士健康状况较差,主要原因可能为急诊科护士工作繁重,且经常处于急症病例和危重情况,工作程序不规律,经常接受垂死状态和死亡现象的刺激,护士与患者或家属之间的误解和冲突以及社会的歧视,低社会地位有关。

    【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心理健康是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功能[1]。急诊科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2,3],已成为一种职业性风险,急诊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急诊护理的工作质量,关系到急诊患者的抢救和有效治疗,为了解新形势下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对于维护急诊忽视良好的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心理保健,以及对有心理问题者给予有效的心理支持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本市6所三级医院随机抽取急诊科、临床内科病房从事护理工作2年以上,参加轮值夜班的护士分别为87和129名。一般情况见表1。

    1.2   调查工具   采用调查表的形式。调查表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收集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学历、职称、从事护理工作年限。第二部分是SCL-90量表[4],本量表共90个项目,它的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1)无:自觉无该项症状(问题);(2)轻度: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对受检者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3)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对受检者有一定影响;(4)相当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对受检者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严重:自觉该项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对受检者影响严重。被调查者依据自己最近1周的情况对量表的每一项做出独立的评定。

    1.3   程序和方法   调查者与各医院相关科室护士长取得联系,由护士长发放问卷,要求在20min内填写完毕。本调查共发出问卷250份,收回216份,其中急诊科护士87例,临床内科护士129例,回收有效率86.5%。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见表1。两组在年龄、职称、文化程度方面经χ2检验无差异,具有可比性。表1   急诊科与临床内科护士的一般资料

    2.2   急诊科、临床内科护士与女性常模SCL-90各因子分比较   见表2。表2   急诊科、临床内科护士与女性常模SCL-90 各因子分比较急诊科护士SCL-90个因子分与常模比较,除躯体化、阳性症状项目差异有显著性(P<0.05)外其余项目得分均低于常模。临床内科护士SCL-90个因子分与常模比较均低于常模;急诊科护士与内科护士比较,躯体化、焦虑、敌对高,其中躯体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急诊科护士不同年龄段SCL-90各因子分比较   以31~40岁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见表3。表3   急诊科护士不同年龄段SCL-90各因子分比较注:≤30岁与≥41岁的比较,1)P<0.01;与≥41岁的比较,2)P<0.05

    2.4   急诊科护士不同职称间SCL-90各因子分比较   以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最低,见表4。表4   急诊科护士不同职称间SCL-90各因子分比较注:与主管护师比较,1)P<0.01;与护师比较,2)P<0.05

    2.5   急诊科护士不同学历间SCL-90各因子分比较   见表5。表5   急诊科护士不同文化程度间SCL-90各因子分比较注:*P<0.05

    2.6   频数分析   通过对急诊科护士SCL-90量表中≥2的项目统计,频数高的为头痛、忘记性大、容易烦恼和激动、肌肉酸痛、腰痛等,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敌对等方面见表6。 表6   急诊科护士主要存在的心理症状

    3   讨论

  与分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和竞争压力增加,精神卫生问题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了普遍关注。面对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护理管理者有必要对忽视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了解,为促进急救护理的开展,有必要对她们进行合理的心理支持,心理保健。

    3.1   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调查结果:急诊护士SCL-90除躯体化、阳性症状项目数外,其余各因子分均低于常模,与徐习[5]调查结果相反,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由于SCL-90问卷题目较为直接明显,不能详尽表述急诊护士的心理,可能部分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自评症状等级的现象。(2)现代社会迅猛的发展、职业知识更新的挑战,护士受教育水平、知识结构、知识面比常摸1986年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大部护士是大专以上学历,尤其通过社会学和心理学、伦理学的教育,能较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急诊护士与临床内科护士比较,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阳性症状项目数均高于临床内科护士,其中躯体化、强迫、抑郁因子差异显著。此结果与董毅等人运用此量表对不同科室护士测试结果基本类似[6,7]。这可能与急诊科特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应激因素及急诊护理工作的性质有关。

    3.2   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急诊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不同   从表3可以看出:30岁以下的护士心理状态表现以强迫、抑郁、焦虑为主,可能是由于她们工作年限短,缺乏对复杂病情的判断能力,缺乏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缺乏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能力,急诊病人就诊特点是单位时间内病人比较集中,而就诊的病人都认为自己的病情比较重,迫切希望能优先诊治。面对这些,这部分护士就会表现出工作中小心谨慎,做事常需要反复检查,有时还会因为在重症抢救中动作慢而受到高资历护士的责怪,有时患者或家属的抱怨,这样的刺激因素长久作用,使她们产生对工作兴趣下降,悲观、消极,以至在工作中感到紧张、人际关系敏感、惊恐等不良情绪。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这部分人急救技术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她们的应急能力,关心她们的成长。还可看出在31~40岁年龄段的护士中出现以人际关系、敌对的心理表现为突出,因为这一年龄段的护士相对已经具备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在工作中是业务骨干;在家庭中扮演着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双重角色,可以说是家庭的支柱,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复杂的各级人际关系的处理,再有她们那种不服输的冲劲,使她们容易对事情产生厌烦心理,感到自己是不是不如别人,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情绪波动大,易激动、烦恼,护士主观上感到“经常与人争论”、“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提示护理管理者应注意这一年龄段护士的情绪变化,多与她们谈心、沟通,解决与工作的冲突问题,解除或缓解她们的后顾之忧。41岁以上的护士,除一般女性面临的问题外,已具备丰富急救和应急的临床知识,已相对能够安心从事护理工作,对于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所承的社会、家庭、工作角色认识清楚,但由于我国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很少有可能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而职称问题、工资待遇、相应的社会尊重给她们心理造成长期压力,再加上当前护士短缺,难以脱离频繁、无休止的倒班工作,身体上或多或少出现不适,晋级升职无望,自己有无能力改行或做一些轻松不用上夜班的工作,只能任劳任怨,紧张而繁重的急诊护理工作使他们感到身心疲惫,重者会认为自己是否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管理者应该认可她们的工作经验和价值,适当安排她们从事科内带教和护理质量监控方面的工作,提高她们的归属感,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不同职称方面来分析(见表4):护士群体阳性症状均分最高,因为她们年轻,工作年限短,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素质相对不成熟,急诊急救业务技术不熟练,使他们遇到急救场合容易表现为紧张或高度紧张状态,不知该做些什么。另有急诊高紧张、高压力、复杂人际关系的工作状态下,她们缺乏一种容忍、镇静,易出现过激言语和行为,不能冷静面对冲突。有可能感到内疚、遗憾、灰心和无能为力等种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使她们表现情绪低沉,影响工作兴趣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并加重心理的不平衡。表5表明文化程度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随着医疗市场的改革,病人需要医院提供更新、更具有价值的诊疗和服务,不单纯是对急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更需要从医务人员那里了解和懂得更多的疾病知识和健康保健,护士的起步较低,知识受限,因此在完成急诊护理工作的同时要不断地去充实自己,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学习,又要处理各种关系,角色的冲突,会感到自己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时间久了对工作缺乏动力,遇到挫折以后对工作不能够再一如既往的热心和投入,表现总是被动地去完成工作,更有甚至脱离护理岗位。护士期望自己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白衣天使,所以工作勤奋、努力,然而,护士角色在社会人群中却被认为是高级保姆,这不公平的社会评价,使许多护士心灰意冷。在医院护士地位低,护士付出不能得到充分肯定和补偿,自身发展机会少,国民对护理工作认识不足,独尊医疗,不承认护士价值,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焦虑、抑郁,甚至人格异常,这种职业形象紊乱的心理压抑,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和对护理工作的兴趣。有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年龄在40岁以上者有72%希望干到退休,年龄30岁以下者53%想改行,年龄30~40岁之间的有46%的人不想改行,想干点轻松的护理工作,30%的护理人员持观望态度,看护理工作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工作条件能否在近期内得到改善,看社会上是否有条件更好且适合自己做的工作。问及若面临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是否还会选择护理专业时,89%的护士回答将不会再从事护理专业。以致目前国内护士严重缺编,有数字显示单独北京市每年缺编护士4000人。胡容等[2]对急诊紧张度调查分析:工作繁重、承受压力大、经常接受垂死状态和死亡刺激、与患者及家属间矛盾为主要原因;逢冰洁等[8]对747名护士应激因素分析,结果急诊科工作应激因素最多,表现在工作量大,夜班负担重,人际关系多,人身安全不佳。急诊科护士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与工作有关的人际关系压力是造成护士紧张的重要原因。徐习[9]、李淑仪等[10]、胡敏予等[11]、董毅等[5]运用心理测量量表对急诊科护士调查发现:急诊科相对临床科室护士易出现焦虑、抑郁、躯体不适。从本研究结果表6可看到相类似结果,被调查的87名急诊护士中有73%感到头痛,73%感到忘记性大,50%做事需反复检查,73%容易烦恼和激动,50%不能控制地发脾气,67%有疲劳感。从这些方面提示护理管理者应该对护士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重视媒体、舆论对护理人员正确人生观的宣传,从更深层次看待护理工作,体验人生价值。在现行开放式急诊医疗环境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改善工作环境,根据护士职业发展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满足其需求。改善夜班护士休息条件,根据工作年限适当补贴和提高夜班的补助标准,实行弹性化、科学的排班,加强繁忙阶段的人员力量,引入护理工作微机网络,使护士工作从繁忙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相对降低了劳动强度,减轻护士负担。定期组织一些团体性活动或聚会,以增强人际间沟通,从沟通信息中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一个团队中的人与人隔阂、误会、矛盾化解,增进了解和情感,增进团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工作氛围协调一致,还能够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处理护患关系,建立相互信任,排解患者问题时,稳定自己心境,增强自信心,从工作中体验成功,提高成就感。

    4   结论

  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整体护理的质量,进而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对急诊护士定期进行心理评价,作为管理效果的一项指标,发现其相关因素,给予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学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良好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管理者的支持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理义.临床心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0.

    2   胡容,杜益平,王伟智.急诊科护士心理紧张程度的调查与对策. 中华护理杂志,1994,29(11):675.

    3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6.

    4   胡佩诚,宋燕华.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护理.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2-13.

    5   徐习.对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37.

    6   董毅,李晓驷,周华丽,等.不同科室护士SCL-90测试结果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6(2):135-138.

    7   Cole A.Stress.High anxiety.Nurs Times.1992,88(12):26.

    8   逢冰洁,张曼玲,江志君,等.护理工作应激与护士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8,8(33):435-438.

    9   徐习.社会支持与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0):56-57.

    10   李淑仪,肖计划,刘少屏.澳门与广州两地护士焦虑和抑郁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10):40-41.

    11   胡敏予,周昌菊,肖水源.长沙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7,32(4):192-195.

       作者单位: 100070 北京,北京丰台医院急诊科


    (编辑:黄   杰)

作者: 邰韩珍,王艳梅,崔润雪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