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第7卷第7期

脑萎缩的中西结合治疗1例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然而对疾病的治疗却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憾。对脑萎缩的治疗目前是各家所长,均没有一个确切的有效的治疗方案。我院曾收治1例重症脑萎缩并肌萎缩的患者,通过中西药联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并以同法治疗单纯脑萎缩数例,疗效满意。...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随着医学领域各种检查设备的更新,对疾病的诊断也越来越明确。然而对疾病的治疗却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憾。对脑萎缩的治疗目前是各家所长,均没有一个确切的有效的治疗方案。我院曾收治1例重症脑萎缩并肌萎缩的患者,通过中西药联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并以同法治疗单纯脑萎缩数例,疗效满意。

【关键词】  脑萎缩;中西结合治疗

    脑萎缩是以病理改变命名的一种脑病。多指人体脑组织结构体积缩小,细胞数目减少并有轻度胶质增生及脑动脉不同程度退性行病变。这种病病因复杂,起病缓慢,早期不易被发觉,病程长,进展缓慢,而且逐渐加重,后期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如果不及早发现,没有适当有效的控制及治疗,常预后不良,后果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脑萎缩病人需长期精心护理,常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脑萎缩的临床表现与病变发生的部位及程度有关。其具体表现为:(1)性格行为的改变;(2)记忆障碍;(3)智力减退,痴呆;(4)全身症状。其中弥漫性大脑皮层萎缩以痴心妄想、智能减退、记忆障碍、性格改变行为障碍为主,有的伴有偏瘫和癫痫发作。局灶性脑萎缩以性格改变为主;小脑萎缩以语言障碍及形体的共济失调和震颤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来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差、手足发麻等的大脑功能减退,二是痴呆等的智能减退。其临床表现随病程发展呈渐进性加重。后期常和老年痴呆征表现几近相同,表现为终日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不辨亲疏,大小便失禁,发音含糊,口齿不清,言语杂乱无章,终至完全痴呆。

    引起脑萎缩的病因常见的有:长期用脑过度、脑外伤、各种脑病、中毒后遗症、烟酒过度、营养不良、甲状腺病变、脑发育不全或不良。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大脑萎缩,小脑萎缩。但两者常同时发病,临床不能完全分开。其发病机制归纳主要为脑微循环障碍,血流不畅,使脑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引起脑组织合成各种酶和神经传导递质减少,形成脑萎缩。

    由于脑神经老化死亡后,脑的重量变轻,体积变小,CT检查呈现脑的体积缩小,脑沟变宽,脑回变细,脑室扩大征象。因此对于脑萎缩的临床诊断除临床症状外,主要依赖CT技术方可确诊。

    其治疗临床报道虽较多,但都处于探索阶段,西药缺乏特殊疗效药品。国内主要报道为中医辨证治疗,但都采用稀少名贵药品,不能满足于一般常规病患者的临床需求。2004年我院收治1例重症脑萎缩并肌萎缩的患者,经过积极中西联合,内服外敷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62岁,某高级中学退休教师。2003年因四肢乏力、震颤进行性加重多方求医无明显好转,后在上级医院进行头颅CT扫描,确诊为脑萎缩。在上级医院住院治疗,无明显好转,并被告知目前无特殊有效的治疗且存活时间已经有限,随后带药出院。农历腊月患者已经病卧在床,不能下床活动,几近瘫痪,其家人抱着延缓生命的想法送其来院住院治疗。入院时背入院,完全不能站立,极度消瘦,言语无力,思维反应较迟钝,但神智清楚,四肢肌力约为Ⅲ级。综合上述情况结合CT结果,诊断为脑萎缩并肌萎缩。

    通过分析拟定治疗方案:(1)完善相关必要常规检查;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重点补钾);改善大脑微循环(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脑蛋白水解物的应用(因患者为医保病人选用国产药物);根据病情变化变更、调整治疗方案。次日查房患者已经不能坐立,肌力降为Ⅱ级,并出现尿潴留、大便失禁。先后几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后经过调整治疗:维持正氮平衡,经家属同意丹参改为香丹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改用进口药物。(2)加强褥疮护理,勤拍背,严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各关节被动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因废用性萎缩加重肌萎缩及关节僵硬的发生。并鼓励患者加强主观有意识的四肢支配性功能锻炼。经过近月余的治疗和精心护理症状得到控制并逐渐缓解。(3)症状稳定后经过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四诊合参,拟定从温阳补肾、健脾生髓、醒脑开窍、活血化瘀入手,处方:人参、田七、黄芪、白术、苡仁、三棱、文术、桂枝、鹿茸、枸杞、山甲、丹参、升麻、蜈蚣、川牛膝、生内金等成方水浓煎温服,少量频饮。并拟外用方:附片、鹿茸、桂枝、全虫、血竭、肉桂、三棱、文术、蜈蚣、土鳖子、白附子、僵蚕、丁香、川芎、山甲等碾细末,醋炒外敷头部。在精心护理、药物调理、心理治疗结合下,患者大小便逐渐恢复正常,能从协助翻身转为能坚持坐位,说话有力,思维清晰反应灵敏,并逐渐好转可以搀扶站立。遂要求带药出院调理,巩固治疗。嘱其逐步加强功能锻炼,劳逸结合,禁止过度用脑;慎起居,防外感。又经过月余调理用药,能拄拐室外活动,生活基本能自理。遂调整用药,内服药原方上加减:增加温阳健脾补肾、壮筋益髓之品,辅以强力活血化瘀走窜之品,佐以安神健脑,碾末成丸(每丸6~8g)服用。去掉外敷用药。

    然而,在治疗约第5个月时,患者外出因熬夜用脑过度加上疲劳,不慎感受风寒,此日便出现乏力、头昏、食欲降低等症状。遂立即来诊,立即给予抗病毒及相关治疗十余天,方转危为安,顺利出院。

    随访1年后已如常人生活,至今没有反复,身体健康。

    其后经其介绍宣传又有几例确诊为脑萎缩的轻症患者就诊,采用同法疗效显著。

    2  分析

    对于脑萎缩的临床治疗,一般西药也就是脑神经营养剂及改善脑组织微循环的药物。而血液及组织液对脑组织、细胞的营养必须先通过大脑屏障这一关。由于大脑屏障的特殊功能和结构,对脑组织、细胞有营养治疗作用的药物的透过率很小,也就决定了临床疗效不甚显著的现状。

    而中医对脑萎缩的认识和定性,大致可归纳为痿证和虚损一类。古有《素问》:“精气夺则虚”的提纲,“治痿独取阳明”之说。且《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指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中医认为脑萎缩其病机为精血亏虚、髓海失养、脑髓消减为病。其病多与肾、脑二脏腑有关。

    肾为诸阳之根,主骨生髓;头为诸阳之会,阳气虚,失却温煦濡养,则头失清明,致神昏。脾为生化之源,主四肢,具有升化、布津液之功。脾阳虚则筋失濡养,四肢痿软乏力。

    而气血亏虚,脏腑失养,正气虚,抵御外邪的力量降低,易外感六淫。外邪侵,正气更虚。气虚日久鼓动乏力则气滞,日久瘀,瘀则脉不活。瘀不去脉络不畅,脏腑失养。气血津液不能达于脑腑,脑失所养,神志不清;四肢、筋脉失却濡养,则肌痿软无力。

    笔者认为现代医学中脑部的功能在我国传统中医分析是由五脏六腑中的多个脏器的共同功能来完成的,而中医认为的人体的某一功能是由临床医学中的多个系统的共同作用。二者理论互相渗透,且又各自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治疗经验结合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通过分析认为脑萎缩的病机为:脾肾阳虚,精血亏损,髓海失养,脉络不活,气滞血瘀。以此为治疗纲领,辨证论治,采用温阳健脾易气、补肾易精填髓、醒脑开窍、活血化瘀为治则,临床选用常用药精炼组方。既避免采用非常规普通用药,又达到经济实惠收到良好效果的目的。

    3  体会

    在临床治疗中,先要分清轻重缓急,条理清晰,辨证论治,合理用药。并充分发挥两大医疗理论体系的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合成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1)在急诊期一般采用西医中的特殊用药,充分发挥其直达病灶的优点,控制疾病的发展。对本病的治疗西药主要选用中成药制剂香丹注射液及脑蛋白水解物(通过治疗对比发现进口药物疗效较国产的要优越),辅以其他常规治疗。(2)当患者病情稳定后,运用中医的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拟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内服方加大温阳及活血化瘀走窜之品的剂量,给予引经药,使其有效成分直达病所。宜浓煎温服频饮。外敷药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除了超常大剂量用活血化瘀温阳药物外,辅以芳香走窜之物,如丁香,以借其芳香之气。其使用方法取冰帽之意,剪掉头发,药物碾细醋炒趁热灌入其内(以其能耐受为度,防止烫伤),立即戴于头枕部,借助熏蒸及药物的芳香之力,达到内外合治的目的。(3)加强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心理护理及各关节的被动功能锻炼到主动功能锻炼的过程必不可少,只有这样对于危重患者才有可能顺利康复,治疗也才达到真正的目的,才有实际意义。


作者单位:444303 湖北巴东,巴东县溪丘湾文波医院外科

作者: 喻德卫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