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10年第10卷第2期

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膈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28例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膈神经阻滞顽固性呃逆呃逆又称膈肌痉挛,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膈肌不自主的阵发性、规律性的收缩运动所致的神经病症,顽固性呃逆以其呃逆频繁、症状顽固、持续时间超过48h,一般治疗无效,致使患者精神痛苦,病情加重。2009年6月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膈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28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阻滞 膈神经阻滞 顽固性呃逆

  呃逆又称膈肌痉挛,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膈肌不自主的阵发性、规律性的收缩运动所致的神经病症,顽固性呃逆以其呃逆频繁、症状顽固、持续时间超过48h,一般治疗无效,致使患者精神痛苦,病情加重。我院在2003年6月—2009年6月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膈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2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顽固性呃逆患者共28例,治疗前经过药物、针灸等治疗无效,症状持续24h以上,其中男26例,女2例,年龄20~68岁,病史最长者46天。其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呃逆10例,腹部器官炎症或腹部手术史后所致反射性呃逆12例,药物所致呃逆3例,脑外伤、脑血栓形成所致中枢性呃逆3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入手术室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膈神经阻滞,常规禁食、水8h以上,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备好喉镜、气管导管等急救器材和药品。先行同侧的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膈神经阻滞,静脉给予氟哌利多5mg,密切观察生命体征。1.5h后再行对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膈神经阻滞,观察1h无不良反应后出手术室。

  1.2.1 星状神经节阻滞 病人取仰卧位,头向前视。用一薄枕头垫在双肩下面,使颈部尽量伸展。体表定位:先沿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向内触摸到气管外缘,再沿气管向上3~4cm左右,平行于气管外缘触及动脉搏动。术者用左手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及颈动脉鞘的内容物压向外侧,中指尖下压时可触及骨性感觉,并尽量向内抵住气管外缘后稍向外移动中指,暴露出穿刺部位间隙。常规消毒后,用3cm长、7号短针沿术者中指尖轻轻垂直进针1.5cm,直到针尖触及骨质,说明针尖触及颈6或颈7的横突根部,然后将针尖退出1~2min,仔细回吸无血或脑脊液,注射1%利多卡因8~10ml。注射2~3min后病人出现同侧霍纳征,则表明阻滞成功。针尖触及横突时病人不出现异感,对肥胖和粗短颈的病人,可能深达2.5~3cm左右。如果发现进针比这更深,则有可能针尖刺进两个横突之间。应立即将针退出,再调整针尖向头侧或尾侧方向穿刺,直至针尖触及横突骨性感觉[1]。

  1.2.2 膈神经阻滞 病人去枕仰卧位,头转向健侧。体表定位:令病人抬头,以显露胸锁乳突肌后缘,此时容易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前斜角肌间隙,并在此间隙的锁骨上2.5~3cm处做一标记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后,用1%利多卡因做一皮丘,术者用左手拇指、示指提起胸锁乳突肌,右手再用3cm长的7号短针沿胸锁乳突肌和前斜角肌间隙沟穿刺。穿进深约2.5~3cm,感到针尖刺破浅筋膜和出现注气阻力消失,立即停止进针,回吸无血,无气,无脑脊液,注射1%利多卡因8~10ml。注射后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变化[1]。

  2 结果

  28例患者中,经一次治疗呃逆消失者22例,其中出手术室前消失者6例,第二天早起后呃逆消失者16例。余6例呃逆症状明显改善,于第二天行第二次治疗(方法同第一次)后呃逆完全消失。

  3 讨论

  顽固性呃逆一般认为是由于迷走神经反射或膈神经受到刺激,膈肌与肋间肌不自主的同步猛然收缩约30ms伴声门闭合,从而发生特殊吸氧及不适感。膈肌痉挛的诱因与情绪、饮食、药物、手术刺激有关。治疗方法虽然各种各样,但疗效不一,患者常痛苦不堪。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药物扩散,阻断颈胸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纤维,抑制交感神经支配的组织器官的交感活动效应,干扰膈神经冲动,同时亦能调理下丘脑和植物神经功能,改善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膈肌痉挛状态。膈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主要是通过阻断呃逆的反射弧,减低膈神经应激性,达到终止呃逆的目的。氟哌利多是边缘系统、下丘脑以及网状结构等中枢的抑制药。正是通过对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抑制,对整个呃逆反射弧神经的兴奋性降低而达到抗呃逆的作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膈神经阻滞能有效的从多个环节打断顽固性呃逆的恶性循环,使膈肌恢复规律性舒缩状态,稳定情绪,缓解给患者带来的精神压力,从而使治疗作用显著而持久。同时应注意,注药前和注药中必须回抽,确保无血、无液、无气,严禁同时行双侧阻滞。该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仲廉,郑宝森,王子千.神经阻滞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1,139;142.

  

作者: 李晓强,刘志武,季振鹏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