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4年第1卷第1期

高负压吸引法加中耳内置氯霉素耳丸治疗化脓性中耳炎100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
摘要: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分急性与慢性两种。本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尤以天热游泳时、发病增多,如不积极治疗,使患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均感不便,有些可引起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危及生命。我科近几年来,应用简易高负压吸引法加中耳内置氯霉素耳丸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数千例,疗效满......

点击显示 收起

   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分急性与慢性两种。本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尤以天热游泳时、发病增多,如不积极治疗,使患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均感不便,有些可引起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危及生命。我科近几年来,应用简易高负压吸引法加中耳内置氯霉素耳丸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数千例,疗效满意,现将有复查记录的100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者100例(154耳),男62例,女38例,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1个月,10岁以下小儿24例(46耳),左侧22耳,右侧24耳。病程在6个月以内者为急性组,6个月以上者为慢性组。急性组40例(46耳),慢性组60例(108耳),病程最短1天,最长45年。急性组鼓膜小穿孔30耳,中等穿孔12耳,大穿孔4耳;慢性组小穿孔32耳,中等穿孔42耳,大穿孔34耳。

   1.2 方法

   1.2.1 药物 氯霉素耳丸是氯霉素与聚乙二醇6000加热中,溶液滴在冷凝中由于介面关系收缩而形成滴丸。本品是固体分散法原理制作的,使氯霉素以分子等极细的状态存在,在放入耳后即迅速溶入脓液中,逐渐达到饱和近饱和的高浓度。随着脓液的不断分泌,氯霉素也不断的溶入而在局部维持较高的浓度而产生药效。

   1.2.2 器械 静脉滴注用玻璃管1只,远端接上针尖已磨钝的上颌窦穿针,并稍折成弧形,近端接在普通吸引器上。

   1.2.3 治疗过程 患者呈坐位姿势,患耳朝上,先滴3%双氧水,待1~3min后,嘱患者侧坐,使患者的患耳面对治疗者。治疗者借额镜的反光在直视下,置上颌窦穿刺针于外耳道,开动吸引器,调节负压于200~300mmHg之间吸引,在吸时注意针头勿碰伤患者外耳患者及鼓室粘膜等,小儿及急性中耳炎患者所用负压稍低,鼓膜小穿孔者持续吸引,其余均间断吸引,直至中耳腔脓液全部吸出为止;如较大的脓痂 等不易吸出时可用镊子取出。待脓液吸净后,用消毒药棉拭干外耳道,随后鼓室内置氯霉素耳丸1枚。幼儿或小的穿孔时,可把氯霉素分成小份置入鼓室,如无法置入时,可放在穿孔边缘。或根据分泌物细菌培养加药敏结果采用相应抗生素药物溶液。一般隔日上1次氯霉素耳丸,脓液多时每日上1次耳丸。一般治疗1~5次可达干耳。

   2 结果

   2.1 治愈标准 参照北京耳鼻喉科研究标准,治疗达干耳观察1个月以上者治愈。

   2.2 治疗结果 急性组46耳治愈43耳(93%),1周内治愈20耳(87%);慢性组108耳治愈93耳(86%),1周内治愈87耳(81%)。

   3 讨论

   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分急性与慢性两种。本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化脓性中耳炎在治疗中,常因脓性分泌物充填鼓室,清除十分困难,有时甚至脓块、痂皮等堵塞鼓室或外耳道造成穿孔。特别是某些患者自用土方法治疗,耳内应用粉剂等药物方法不当后填塞,更难清除干净。它不仅影响滴耳药物有效接触炎症粘膜面,降低药物效力,而且妨碍中耳通气引流,极不利于中耳炎的治疗,本文所用简易高负压吸引法加中耳内置氯霉素耳丸治疗法可将病灶组织从粘脓性变为浆液性。如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程长,经多次吸引加中耳内置氯霉素耳丸治疗无好转,考虑作耳溢脓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再根据报告的结果,用相应敏感的药物,或行乳窦拍片了解中耳病变情况,必要时作手术治疗,54耳中未发现因负压吸引治疗引起的听力损害。 

   作者单位:433000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收稿日期:2004-06-21)

   (编辑海 霞)

作者: 胡桃仙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