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5年第2卷第3期

萎缩性鼻炎“空鼻综合征”的治疗及机制探讨(附32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鼻前孔缩小术对重度萎缩性鼻炎患者“空鼻综合征”症状的治疗作用,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对具有严重“空鼻综合征”症状的重度萎缩性鼻炎患者实施鼻前孔缩小术,术后观察其症状的改变及远期(5年以上)治疗效果,分析其治疗机制。结果32例术后随访5年以上,术前1/3≥鼻前孔径≤术前1/2的患者“空鼻综合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研究鼻前孔缩小术对重度萎缩性鼻炎患者“空鼻综合征”症状的治疗作用,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  对具有严重“空鼻综合征”症状的重度萎缩性鼻炎患者实施鼻前孔缩小术,术后观察其症状的改变及远期(5年以上)治疗效果,分析其治疗机制。结果  32例术后随访5年以上,术前1/3≥鼻前孔径≤术前1/2的患者“空鼻综合征”症状均有显著改善甚至消失。结论  鼻前孔缩小术可显著缓解甚至治愈“空鼻综合征”。

  【关键词】  萎缩性鼻炎;空鼻综合征;手术
   
  笔者在鼻科临床工作中发现:患有重度萎缩性鼻炎的女性患者,多数都有头晕、头痛、失眠、困倦乏力、记忆力下降等全身症状和鼻阻、咽干、鼻甲萎缩、鼻腔宽大等局部体征,把这些症状暂称为“空鼻综合征”。患有“空鼻综合征”的部分患者甚至因此而丧失劳动力,且多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或“神经衰弱综合征”而长期服药,但效果不明显。既往对该类患者的治疗也深感棘手。10余年前,在部分患者的强烈要求下,对其中部分患者采用治疗萎缩性鼻炎的鼻前孔缩小术进行试验性治疗。术后发现,患者的全身和局部症状都有显著的缓解甚至消失。现将近10年中,术后满5年以上病例的治疗效果和手术治疗机制报告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术后满5年以上,具有典型“空鼻综合征”症状者共78例,其中37例获随访观察。37例中,术后鼻内孔径>术前1/2的5例症状体征均无改善,不做统计。术后保持,术前1/2≥鼻内孔径≥术前1/3的32例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32例均为女性,年龄32~57岁,平均39岁。鼻腔宽大,黏膜干燥,有脓性干痂为共有鼻腔表现。其中中鼻甲及下鼻甲均显著萎缩、几近消失23例;下鼻甲萎缩,中鼻甲代偿性肥大9例;鞍状鼻8例。曾行鼻腔黏骨膜下充填术21例,19例填塞物全部脱出,2例部分脱出,术后症状均无改善。体格检查其他器官系统均无异常改变。全身症状见表1。

  表1  32例“空鼻综合征”患者全身症状  (略)

  1.2  方法

  1.2.1  病例选择  (1)具重度萎缩性鼻炎鼻部表现;(2)具有“空鼻综合征”6个全身症状中4个及以上表现者;(3)愿意接受手术且无全身性手术禁忌证者。

  1.2.2  手术方法及要求  方法:鼻前孔缩小术。要求:术后鼻内孔径应保持在≥术前1/3,而≤术前1/2。

  2  结果

  术后获5年以上随访的37例中,术后鼻内孔径>术前1/2的5例患者“空鼻综合征”症状均无明显改善。其中1例再次手术,术后观察时间未达5年,不做统计。术后,术前1/2≥鼻内孔径≥术前1/3的32例患者,“空鼻综合征”症状均有显著改善,但改善的具体表现各有不同。见表2。

  表2  32例“空鼻综合征”患者术后症状、体征变化  (略)

    表2显示,手术对头晕、头痛、困倦乏力和精神抑郁等症状具有优异的疗效。对失眠、记忆力减退和上呼吸道不适感也有显著的效果,但鼻腔局部的变化仅表现为黏膜干燥减轻和脓痂消失或减少,而鼻甲大小和鼻腔宽度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萎缩性鼻炎患者诸多症状的发生原因,教科书和文献均有详尽的论述。由于病因不明,迄今仍无特效治疗办法。各种缩小鼻腔的手术,对于重度萎缩性鼻炎并无多少帮助,唯鼻前孔闭锁或缩小术具有一定疗效。尤其对主观症状的改善,鼻腔干痂的减少和上呼吸道干燥症状的缓解效果较为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重度萎缩性鼻炎患者来说,鼻前孔缩小(窄)术,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好方法。为何鼻前孔缩小后头晕、头痛、困倦乏力和失眠等神经精神症状会有如此明显的变化?为何女性患者的主观症状表现得如此突出?结合本组病例并复习文献后,笔者认为其原因可能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重建吸气相鼻咽部负压,消除颅内静脉系统淤血状态  唐树森等(1999年)认为,萎缩性鼻炎患者,由于鼻腔过度宽大,吸气时空气很快到达鼻咽腔,致吸气时鼻咽部不能形成负压,而致颅内静脉血流障碍。使颅内静脉系统呈淤血状态,从而引起头晕、头痛、困倦乏力、失眠等一系列临床症状。鼻前孔缩小后,吸气相鼻阻力增加,吸气时间延长,有利于鼻咽部负压的形成和颅内静脉系统血液的回流,从而消除或缓解患者的精神与神经症状。这种观点尚无实验室依据佐证。但从本组病例来看,术后鼻腔宽度和鼻甲大小并无明显变化,仅只湿润度有所改善,脓痂显著减少或消失而已。可头晕、头痛等症状多在术后半个月左右即有明显缓解或消失,类似神经衰弱等一系列症状都有显著改善,并且持续保持达5年以上。此也许可以说明上述观点有一定的可信性。当然,鼻前孔缩小后,限制了冷空气的大量快速吸入,从而减少其对鼻腔神经的刺激也是消除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增加鼻阻力,保证肺泡气体交换  鼻内孔或鼻瓣区产生的阻力,约为全部呼吸道阻力的40%~50%,它有助于吸气时形成胸腔负压,使肺泡扩张以增加气体交换面积,同时也使呼气时气体在肺泡内停留的时间延长,以留有足够的气体交换时间。而萎缩性鼻炎患者鼻阻力降低,肺呼吸功能也因此而降低。患者感觉呼吸不畅,出现头晕、乏力、精力不集中等一系列缺氧症状。通过在鼻内孔区将之缩小,克服了因鼻腔萎缩而降低的鼻阻力,起到了保证肺泡气体交换过程所需的鼻腔阻力,从而消除因鼻腔萎缩引起的肺泡换气不足和因此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3.3  手术及术后鼻呼吸状态的变化  作为一种良性刺激,可能起到一种暗示治疗的作用。萎缩性鼻炎以女性为多见,且全身及局部症状为何以女性为重,且达不可耐受的程度?此很可能与女性生理和精神神经功能的特殊性有关。本组32例患者经全面检查,除鼻及咽部萎缩性病变外,其他各器官系统均未见异常症状。近2/3的患者不仅精神状态欠佳,且体力不济,达丧失劳动力的程度。经鼻前孔缩小后,都在1~2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此种改变,很难以一个小小的鼻前孔缩小术来解释清楚。因此,笔者认为,此手术极有可能带有暗示治疗的成分。当然,鼻腔的许多功能状态皆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和调节,体内又有不少与植物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而又相互协调的因素,影响着鼻黏膜的功能状态。当鼻腔功能恢复或改善后,对植物神经系统和与其密切相关而又相互协调的其他因素,乃至垂体—间脑等调节中枢必将起到保护的作用。鼻腔神经生理功能康复后,诸多临床症状自然逐渐缓解或消失。

    本组病例提示治疗效果的优劣与术后鼻前孔大小密切相关。术后鼻前孔愈小治疗效果愈佳。术后鼻前孔>术前1/2的病例症状体征都无变化;但<1/3则都感鼻呼吸困难。因此,做成<术前1/2而>1/3的新鼻前孔,则可既保证治疗效果,又不影响呼吸。

  【参考文献】

  1  唐树森.五官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7-138.

  2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3-115.

  作者单位: 655600 云南陆良,陆良县培芳医院耳鼻喉科

  (编辑:川  夏)

作者: 田兴华龙自红吴丽芬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