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7年第4卷第1期

鼻内镜手术技术的延伸——鼻腔泪囊造孔术

来源:《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
摘要:鼻内镜鼻窦手术技术的诞生及临床应用有十余年历史,随着与鼻内镜鼻窦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鼻内镜手术技术迅速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鼻内镜手术的技术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目前其应用范围已延伸到鼻科以外,如鼻眼颅相关外科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整个领域,推动了鼻内镜外科手术的进一步发展。鼻内镜下鼻腔......

点击显示 收起

   鼻内镜鼻窦手术技术的诞生及临床应用有十余年历史,随着与鼻内镜鼻窦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鼻内镜手术技术迅速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鼻内镜手术的技术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目前其应用范围已延伸到鼻科以外,如鼻眼颅相关外科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整个领域,推动了鼻内镜外科手术的进一步发展。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及视神经管开放减压术均属鼻眼相关外科学范畴。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尝试并有报道,目前并未普及。我科于2004年与眼科合作开展了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共4例6眼,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慢性泪囊炎患者4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3岁,患慢性泪囊炎病史平均5年,其中2例双眼发病,多次行泪道扩张及抗炎治疗均无效,手术右眼4例,左眼2例。术后随访6个月。

    1.2  术前检查  (1)鼻内镜检查:如有高位鼻中隔偏曲致中鼻道狭窄者,需先行鼻中隔矫正术;(2)泪囊碘油造影:以确定泪囊位置及鼻腔关系。

    1.3  手术器械  国产0°鼻内镜,泪骨咬骨钳,鼻内镜手术器械1套。

    1.4  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鼻腔黏膜2%地卡因液表面麻醉3次,筛前神经阻滞麻醉,鼻丘处黏膜下局部浸润麻醉,以钩突为安全后界,切除中鼻甲前方鼻丘处鼻黏膜约1.0 cm×1.5 cm大小,暴露泪骨及上颌骨额突的骨质,凿除上颌骨额突约0.6 cm×1.0 cm大小,暴露泪囊。于泪小点插入泪道探针到泪囊,在探针指示下,切开泪囊鼻腔侧壁的黏膜,泪囊内有脓汁涌出,切除泪囊鼻腔侧壁黏膜,将一根钢丝的两端分别从上、下泪小管插入泪囊,内镜下将钢丝两端从鼻腔拉出,旋转,剪断后,钢丝固定在鼻腔的中鼻道前端,使钢丝骑跨于外眼内眦部上、下泪小点处固定,避免了钢丝悬吊于面部皮肤固定所带来的不便,鼻腔局部油纱填塞止血。钢丝固定于泪道内3个月,鼻腔泪囊瘘道口形成,黏膜愈合后拆除钢丝。

    2  结果

    4例6眼,右侧4眼,左侧2眼,均获成功,术后溢泪现象消失,术后6个月,鼻内镜检查见鼻腔泪囊造口处黏膜生长良好,造瘘口通畅。

    3  讨论

    由于鼻眼在解剖上密不可分,形成学科的交叉互补,慢性泪囊炎虽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因泪囊与鼻腔仅相隔骨壁和黏膜两层结构,故在鼻内镜下完成鼻腔泪囊造孔术,手术简捷,避免了面部切开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所引起的瘢痕和内眦韧带损伤,是一种应推广普及的手术,有取代面部切开行鼻腔泪囊吻合术之趋势。

    然而,由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所属器官多部位深在,管腔狭窄,解剖精细,构造复杂,对手术操作及临床观察带来困难,需耳鼻喉科医生精通解剖,定位准确。

    该手术安全,较少有并发症,偶有继发性副鼻窦炎,轻度眶内瘀血,临床治疗后好转。需注意,由泪小点插入钢丝时不要穿破泪小管而形成假道,否则取除钢丝后,瘘道闭塞,手术失败。如已突破泪小管而形成假道或钢丝插入失败,可不行泪道钢丝固定,只在鼻腔将泪囊黏膜尽可能多切除,扩大造瘘口,术后隔日行泪道冲洗,术后效果仍很满意。手术中注意勿伤及内眦韧带及眶骨膜。

    要有规范的术后随访制度,术后15天内,隔日清理鼻腔术创,1个月内4~5天清理术创1次,3个月内每1周清理术创1次,如发现造瘘口及鼻窦口周围有肉芽组织及水肿黏膜组织应及时清除,以免引起副鼻窦炎或造瘘口堵塞致手术失败。

    对有鼻息肉、鼻窦炎的患者应治愈后才能手术,患萎缩性鼻炎、鼻腔粘连(中鼻道粘连)者不能行此手术。


作者单位:154100 黑龙江鹤岗,鹤矿集团总医院耳鼻喉科

作者: 张俊光,王志波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