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7年第4卷第2期

分泌性中耳炎115耳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科自2000年12月~2005年12月共收住分泌性中耳炎101例115耳,通过呋麻滴鼻液滴鼻、药物消炎、鼓膜穿刺、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上颌窦穿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等方法治疗。结果101例115耳除3例5耳发现鼻咽癌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外,其余98例110耳,治愈86耳......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我科自2000年12月~2005年12月共收住分泌性中耳炎101例115耳,通过呋麻滴鼻液滴鼻、药物消炎、鼓膜穿刺、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上颌窦穿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等方法治疗。结果 101例115耳除3例5耳发现鼻咽癌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外,其余98例110耳,治愈86耳,显效16耳,有效6耳,无效2耳,疗效满意。结论 多方法联合应用,效果满意。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刺;耳内镜检查;鼓膜置管术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和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非化脓性中耳炎,冬季多发。听力下降、耳胀闷阻塞感及耳鸣是其三大症状,早期低频听力损失明显,晚期高频损失明显,是引起患者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患者听力随头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多由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引起或多种原发病继发,耳咽管阻塞或不畅致中耳负压是其发病基础,病因以炎症为主[1],有学者认为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内分泌障碍有关,我科自2000年12月~2005年12月共收住101例115耳采用多种方法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5耳中耳炎来自101例患者,其中男68例72耳,女33例43耳,年龄10~81岁,中位年龄15岁。病程3天~2年,以1周居多,115耳鼓膜多为淡红色或淡黄色,少数鼓膜混浊标志不清,鼓膜形态多轻度内陷,活动度降低,115耳中97耳可以看到明显液平面或气泡,18耳鼓室积液不明显但经穿刺有液体或听力有改善,病因因感冒引起36耳,因增殖体肥大引起29耳,因下鼻甲肥大引起20耳,因鼻窦炎引起19耳,因鼻咽癌引起5耳,原因不明6耳。115耳均经音叉、电测听测定为传导性聋,声阻抗图为B型曲线,符合渗出性中耳炎之诊断,听力损失35~55 dB,中位数41 dB。

    1.2  治疗方法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目的是引流中耳积液,防止形成粘连性中耳炎。笔者把渗出性中耳炎分为3期,分期治疗如下:(1)第1期(浆液期)对穿刺抽出清亮淡黄色液体且病程较短者,给予呋麻滴鼻液滴鼻,药物消炎。配合每周1~2次鼓膜穿刺。(2)第2期(黏液期)对穿刺液黏稠、病程较长,在1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鼓室注射地塞米松5 mg加糜蛋白酶4000 u,同时口服强力稀化黏素300 mg,每日2次,小儿酌减量。(3)第3期(胶耳期)对胶耳不能抽出液体且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通过鼓膜切口置入带尾线的哑铃型硅胶通气管,同时口服强力稀化黏素,药量同上。对于因下鼻甲肥大引起的20耳及副鼻窦炎引起的19耳患者,分别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和上颌窦穿刺术,对因增殖体肥大引起的29耳行增殖体刮除术。对于上述5耳3例经鼻咽部CT、鼻内镜及病检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1.3  麻醉的选择  成人用1%地卡因行鼓膜表麻,小儿除表麻外,同时用氯氨酮进行基础麻醉,用药量及用法为4 mg/kg肌注。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自觉听力恢复至发病前,经电测听气导听阀≤20 dB;显效:自觉听力有明显提高,经电测听气导听阀提高20 dB以上;有效:自觉听力有所恢复,经电测听气导听阀提高10 dB以上;无效,自觉听力无明显提高,经电测听气导听阀提高<5 dB。

    2  结果

    1期分泌性中耳炎共治疗78耳,治愈76耳,显效2耳。疗程3~7天。2期分泌性中耳炎共治疗21耳,治愈15耳,显效2耳,有效4耳,疗程10~21天。3期分泌性中耳炎共治疗11耳,治愈8耳,有效1耳,无效2耳。

    3  讨论

    向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时,应对药液加温,使之温度接近体温,以防低温液体刺激内耳引起前庭症状,同时注意用药量。

    鼓膜切口或置管时,以鼓膜前下象限为宜[2],因该象限远离听骨链,靠近咽鼓管口,且该处中耳腔较宽,从而保证引流通畅,避免手术损伤内耳结构。

    鼓膜置管务必使硅胶通气管的两翼部分分别卡在鼓膜的内外缘,并将尾线留在外耳道,术毕向通气管内滴入数滴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的混合液,以防通气管堵塞,外耳道用无菌棉球隔离,防止外耳道进水,定期清理外耳道,以保证硅胶通气管的通畅。

    分泌性中耳炎为自限性疾病,有一定的自愈率,手术宜在3~4个月的药物治疗期无效后方可进行,以免过早手术产生不必要的损伤。对分泌性中耳炎进行分期治疗,可以收到满意效果,同时避免贻误病情或不必要的手术。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39.

2 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委会.渗出性中耳炎(综合报道).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2,1:37.


作者单位:1 710600 陕西西安,西安市临潼区医院耳鼻喉科 2 710048 陕西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

作者: 姜华,杨娟茹,赵继元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