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7年第4卷第3期

能侵入我国人眼的线虫及其诊治

来源:《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侵入我国人眼的线虫种类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临床防治眼部线虫病提供资料。方法依据建国以来,我国医学寄生虫学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等资料,按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从重要种类、流行情况、重要宿主、寄生眼的阶段、侵入眼的途径、病原形态、对眼的损害、诊断与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侵入我国人眼的线虫种类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临床防治眼部线虫病提供资料。方法 依据建国以来,我国医学寄生虫学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等资料,按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从重要种类、流行情况、重要宿主、寄生眼的阶段、侵入眼的途径、病原形态、对眼的损害、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简要介绍能侵入我国人眼的线虫及其诊治方法。结果 本文综述了寄生于我国人眼的线虫11种,除极少数种类在国内尚未自然感染以外,其余国内均有自然流行;侵入人眼的阶段多为寄生虫幼虫,少数为成虫。结论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可寄生于人体的寄生虫的种类较多。随着医学的发展,侵入眼内的寄生虫将会不断地被发现。由于诸多条件限制,本综述可能未能包括新近发现的种类。本文意在抛砖引玉,以引起社会同仁的关注,以促进眼部疾病的防治。

【关键词】  眼部线虫病;线虫;诊治

    线虫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种类繁多,多数营自生生活,少数寄生于人和动物,引起相应的线虫病,其中少数种类可侵袭人和动物的眼内,引起眼部线虫病。

    在我国能侵入人眼的线虫有几十种,其中专性寄生眼的种类并不多,故绝大多数属于异位寄生的线虫。由于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认识不足,以至于影响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伤害。笔者依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将能侵袭于我国人眼的线虫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归纳如下,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1  蛔类线虫

    Yamaguti(1961)将蛔类线虫(不包括尖尾类线虫)分为4科、11个亚科、60余属、共500多种[1]。该类成虫多寄生于人和哺乳类动物的肠道,其中某些种类的幼虫偶可寄生于人眼内,引起眼蛔蚴病。较为重要的为以下几种。

    1.1  人蛔蚴  为人蛔虫(似蚓蛔线虫)的幼虫。

    1.1.1  流行情况  成虫寄生于人小肠,可引起人蛔虫病。该虫在我国分布广泛,多数地区感染率较高,是最常见的人体寄生虫之一。据1988~1992年我国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资料显示,该虫的总感染率为47%,估计当时有感染者为5.3亿人,约占世界感染总人数的41%[2]。

    1.1.2  重要宿主  终宿主:人。

    1.1.3  寄生于眼的阶段  为蛔虫的第三、四期幼虫。

    1.1.4  侵入眼的途径  (1)随血液循环至眼部穿破视网膜动脉进入视网膜;(2)也可经鼻咽部、鼻腔、鼻泪管进入泪囊。

    1.1.5  病原形态  对该期幼虫形态描述资料少见,我国学者唐占禹(1958)曾报道,由眼内取出的蛔蚴为线状、乳白色,体长为2 mm左右;但亦有虫体较大者,吴良华(1986)曾从1例6个月大的婴儿泪道中取出一长6.5 cm,直径为1.2 mm的蛔蚴。

    1.1.6  对眼的损害  蛔蚴侵入眼内引起眼蛔虫病。虫体侵入泪道、泪囊,可引起发痒、流泪、移动感(爬行感)及炎症;侵入结膜下引起结膜炎;侵入视网膜、脉络膜引起相应的炎症反应等。当侵入眼底时,引起视力减退。

    1.1.7  诊断  (1)临床诊断:可根据感染者的年龄、职业、眼部的临床症状,通过询问病史等进行初步诊断,如果患者除有局部炎症外,尚有移动感时更具诊断价值。(2)病原学诊断:当寄生于泪管时,可通过查见外露的虫体确诊。

    1.1.8  防治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是预防本病的关键;(2)虫体侵入泪道,有时在泪小点处露出虫体,用镊子取出后症状消失;(3)对症治疗。

    1.2  犬蛔蚴  为犬弓首蛔虫(犬蛔虫)的幼虫。成虫寄生于哺乳类、食肉类动物小肠。蛔蚴可侵入人眼或其他组织器官内,引起眼或其他部位的犬弓首线虫病。

    1.2.1  流行情况  本虫呈世界性分布,凡有犬的地方均有其感染的报道。我国分布也很广,自20世纪20年代起,各地陆续有犬感染的报道,但人感染的报道却相对较少。

    1.2.2  重要宿主  终宿主:犬、猫、狼、狐等动物。人非本虫的正常宿主。

    1.2.3  寄生于眼的阶段  幼虫分四期,寄生于人眼及组织内的幼虫多在第二、三期。

    1.2.4  侵入眼的途径  可随血液循环穿破视网膜动脉进入视网膜,也可经鼻咽部、鼻腔、鼻泪管进入泪囊。

    1.2.5  病原形态  第二、三幼虫为线状,乳白色,大小在370~934 μm。

    1.2.6  对眼的损害  侵入眼部的幼虫可引起眼前房、睫状体、角膜、视网膜、视神经、脉络膜等炎症和玻璃体脓肿;虫体的刺激常可引起视乳头、黄斑部等处形成肉芽肿;因该病常伴有慢性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及肉芽肿病灶,故临床上常将此病误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而行眼球摘除术,给患者留下终生伤害。

    1.2.7  诊断方法  (1)临床诊断:询问患者养犬史、个人饮食卫生习惯、近期有无发热、有无呼吸系统症状,再察看患者瞳孔周围有无“白瞳孔”现象(这是该虫形成的肉芽肿病灶),均可据此进行推测性诊断。(2)实验诊断:在泪管寄生时,可用放大镜直接观察虫体诊断;而在其他部位寄生时采用裂隙灯、检眼镜检查或免疫学试验等进行综合诊断。

    1.2.8  防治原则  (1)加强对传染源如犬、猫等动物的治疗,控制传染源,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2)治疗较困难,若使用药物杀死虫体后,可引起眼的组织反应,预后视力差;采用手术法也多不能挽回视力。

    2  结膜吸吮线虫(眼线虫)

    该虫在动物学分类中该虫隶属旋尾目、吸吮科、吸吮属,为一类专性寄生于眼的寄生虫。该类虫种较多,据前苏联学者斯克鲁亚宾(1949)描述的已有33种,我国已发现13种(徐乃山南1975)[3]。它们大多数寄生于哺乳类、鸟类等动物的泪管、瞬膜或结膜囊内,寄生于人眼的有结膜吸吮线虫和加利福尼亚吸吮线虫2种。在我国人体感染病例报道中,皆为结膜吸吮线虫。该虫寄生于人和动物的眼内,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

    2.1  流行情况  结膜吸吮线虫主要分布于亚洲各国,故有“东方眼线虫”之称。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有人体感染的报道。该虫的主要传染源为家犬,其次为家猫等动物,如王增贤等于1982~1991年检查安徽淮北地区的家犬305只,感染率为76.7%,其中五河、泗县有的村庄家犬全部感染[3]。目前我国人群的感染情况,缺乏详实的相关资料,从散在报道看,感染者多为少年儿童,农村高于城市。

    2.2  重要宿主  终宿主:人和犬、猫等动物。中间宿主:冈田绕眼果蝇。

    2.3  寄生于眼的阶段  感染性幼虫、幼虫、成虫。

    2.4  侵入眼的途径  当含有感染期幼虫的果蝇吸食人或动物的眼分泌物时,幼虫侵入眼中而感染。

    2.5  病原形态  (1)成虫:虫体线状、乳白色、雌雄异体,大小在4.5~23 mm×0.25~0.85 mm。(2)幼虫:为卵胎生,由成虫直接产于宿主眼内。幼虫细丝状,乳白色,大小在350~414 μm×13~19 μm。

    2.6  对眼的损害  成虫多寄生于眼上穹隆部外眦处,也可寄生于眼前房、泪小管、泪腺、眼结膜囊等处,引起眼痒、流泪、眼痛、畏光、分泌物增多等,重者还出现结膜充血、红肿、炎症,甚至形成局部小溃疡面等;若寄生于眼前房时,患者自觉眼前丝状阴影和虫体移动感,并伴有房水浑浊、眼压升高、睫状体充血、视力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组织损伤、肉芽肿形成、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角膜浑浊、眼睑外翻等。

    2.7  诊断方法  (1)根据季节、眼部异物感、临床表现等诊断,如眼部异物感症状达数天以上者更有价值。(2)查找病原体:用肉眼或放大镜,在眼部直接查出成虫确诊;也可用消毒的棉拭子取眼分泌物,置镜下检查出幼虫确诊。(3)药物驱虫法:将2%的可卡因或1%的丁卡因眼药水滴于眼内数滴,2~5 min后虫体受刺激爬出或随眼泪流出,根据虫体形态确诊。

    2.8  防治原则  (1)加强对传染源如犬、猫等动物的治疗,控制传染源,避免传播;人们(特别是儿童)要保持眼部的清洁,防止蝇叮吸眼分泌物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2)治疗:可用直接取虫法、药物驱虫法等(同诊断),只要将虫体取净,症状自然消失。

    3  丝虫

    丝虫种类繁多,现已记载的有537种[1]。广泛寄生于鸟类、哺乳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其中极少数寄生于人类。有关丝虫分类,学者的意见不一。Levine(1968)将丝虫类归属丝虫亚目、丝虫总科。该科与人畜关系密切的有9个亚科,28个属,能寄生于人类的有5属、8种[1]。能侵入眼内引起眼丝虫病的至少有5种。

    3.1  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  班氏丝虫正常寄生于人的淋巴系统,引起班氏丝虫病。成虫、幼虫(微丝蚴)偶寄生于眼内,引起眼班氏丝虫病。

    3.1.1  流行情况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的资料显示,该病共流行于72国家,其中以亚洲、非洲各国较为严重。我国流行于北起山东以南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64个县市(不包括台湾省),其中181个为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按1980年的行政区划分),据资料估计我国在防治前共有丝虫病患者2196.2万人,经多年的防治,至1994年(含马来丝虫)全部达到基本消灭的标准。

    3.1.2  重要宿主  终宿主:人(唯一);中间宿主:蚊,我国可传播该病的蚊种有3属10种。

    3.1.3  寄生于眼的阶段  成虫、幼虫。

    3.1.4  侵入眼的途径  可能是感染性幼虫由眼睑等浅层淋巴管进入深层淋巴管,再入眼内生长发育为成虫;也可能是穿过睫状体血管进入眼后房,再移入眼前房发育为成虫,并可产出微丝蚴。

    3.1.5  病原形态  (1)成虫:虫体细长,状如棉线,乳白色,雌雄异体。大小为28.2~105 mm×0.1~0.8 mm。(2)微丝蚴:由雌虫直接产出,其外形为细丝状,外披鞘膜,无色透明,大小为224~296 μm×5.3~7 μm。

    3.1.6  对眼的损害  据病例报道显示:班氏丝虫成虫及幼虫可寄生于眼前房及眼睑等处,前房水中可见到微丝蚴。虫体的刺激和代谢产物的作用可引起局部组织的炎症、炎性肉芽肿、视神经乳头充血、视网膜水肿等。患者可有视力模糊、羞明、流泪、眼部胀痛、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3.1.7  诊断方法  有关眼部丝虫病的诊断方法记述不多,可根据患者眼部的症状表现、有无微丝蚴血症以及丝虫病的免疫学检查是否为阳性等作出初步诊断;对于侵入眼周围组织、眼前房、检眼等处的虫体,可直接观察或用裂隙灯、眼底镜观察确诊;也可通过检查房水中的微丝蚴确诊。

    3.1.8  防治原则  (1)预防:通过普查普治控制传染源、防蚊灭蚊、避免蚊虫叮咬等措施,避免传播感染。(2)治疗:对于寄生于眼睑、结膜、眼前房、巩膜等处的虫体,采用手术取虫治疗效果较好,由于虫体较大,便于识别和取虫。

    3.2  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  该虫正常寄生于人的淋巴系统,偶寄生于眼内,引起眼马来丝虫病。

    3.2.1  流行情况  马来丝虫的分布仅限于亚洲的中国、日本等12个国家,其流行区域远小于班氏丝虫。

    3.2.2  重要宿主  终宿主:人。中间宿主:蚊,在我国可传播本病的有3属9种。

    3.2.3  寄生于眼的阶段  成虫、幼虫。

    3.2.4  侵入眼的途径  同班氏丝虫。

    3.2.5  病原形态  与班氏丝虫基本相似,但略小,纤细。成虫细长,状如棉线,乳白色,雌雄异体。大小为20~62 mm×0.07~0.224 mm。微丝蚴由雌虫直接产出,细丝状,外披鞘膜,无色透明,大小为177~230 μm×5~6 μm。

    3.2.6  其他  对眼的危害、诊断、防治原则等基本同班氏丝虫。

    3.3  罗阿罗阿线虫(罗阿丝虫或非洲的眼虫)  隶属罗阿丝虫属,该属中已发现的有6种,除罗阿丝虫寄生于人体外,其他几种均寄生于灵长类动物。该虫成虫正常寄生于人的皮下组织引起罗阿丝虫病,也可侵入眼内引起眼罗阿丝虫病。

    3.3.1  流行情况  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的热带雨林地区,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从非洲回国的援外人员中,屡见有罗阿丝虫感染者,如第一军医大学在援外人员中发现本病患者14例(李福山1986)。浙江人民卫生院1978年报道,62名(1975)和162名(1977)援外回国人员中,分别有3例和8例罗阿微丝蚴血症者,在60 mm3血液中微丝蚴数量最高达1632条[4]。

    3.3.2  重要宿主  终宿主:人。保虫宿主:在自然条件下,罗阿丝虫是否存在保虫宿主尚不能确定,但在实验条件下,多数灵长类动物可作为其保虫宿主。中间宿主:斑虻,种类较多,主要为分斑虻和静斑虻。

    3.3.3  侵入眼的阶段  成虫、微丝蚴均可侵入眼部,其危害主要由成虫引起。

    3.3.4  侵入眼的途径  含有感染期幼虫的斑虻叮人吸血时,幼虫经皮肤侵入人体,并在皮下组织中发育为成虫。成虫能在深层组织内移行,可侵入眼内寄生。虫体可由一眼沿鼻根皮下皮肤转移至另一眼。

    3.3.5  病原形态  (1)成虫:虫体线形,乳白色,雌雄异体。大小为25~70 mm×0.3~0.55 mm。(2)微丝蚴:由雌虫直接产出。细丝状,外披鞘膜,无色透明,大小为250~300 μm×6~8.5 μm。

    3.3.6  对眼的损害  成虫常移行于眼睑皮下、球结膜、角膜下、眼前房等部位,引起严重的结膜炎症、眼球水肿和球结膜肉芽肿。在眼睑皮下寄生时,常可见到游移的肿块,有紧张和疼痛感。当侵袭球结膜时,局部出现充血、水肿、炎症,患者有痒感、爬动感、流泪、羞明、疼痛等症状,但对视力的影响不大。

    3.3.7  诊断方法  (1)临床诊断:检查患者体表有无发生卡拉巴肿、眼部有无异常表现;特别询问患者有无在流行区工作史、居住史、旅游史等均可作出初步诊断。因我国无本病流行,所有发现的患者,均系援外回国人员,了解个人资料,对诊断本病具有重要价值。(2)病原学诊断:可从血液、肿块组织液中检出微丝蚴做出初步诊断;最好以手术从眼睑、眼结膜及眼周围皮下组织的游走性肿块中取出成虫确诊。

    3.3.8  治疗  对于寄生于眼部和皮下的成虫,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最可靠。在取眼部成虫时,为防治虫体受药物刺激逃逸,除麻醉后及时手术外,术中发现虫体后,先用镊子固定住,再进行剥离和摘取虫体。根据虫体与冷刺激、药物刺激后逃逸的特性,可对实施手术的部位进行选择,例如,当虫体穿过球结膜或穿过鼻梁下组织时,该处是进行手术的最佳部位。

    3.4  卷曲盘尾丝虫(旋盘尾线虫或盘尾丝虫)  属盘尾丝虫属,该属中共有8种,除本虫寄生于人外,其他均寄生于哺乳类动物。该虫正常寄生于人的皮下或皮下结缔组织,引起卷曲盘尾丝虫病。此外还常侵入眼内寄生,可导致失明,故本病又称瞎眼丝虫病或河盲症。

    3.4.1  流行情况  本病主要分布于热带非洲、拉丁美洲及阿拉伯半岛的一些国家,以非洲西部和中部最为严重,是世界公认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据1990年估计,全球感染者约为8000万人,其中失明或视力障碍者有(100~200)万人,在重流行区居民眼部受损率可高达30%~50%。国内尚无自然感染的病例,我国学者黄惠芬曾于1994年报道过从非洲回国的援外人员中有感染本病者[3]。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回国人员中感染该虫的几率会相应增大,医务人员应对本病应予以关注和了解。

    3.4.2  重要宿主  终宿主:人(唯一)。中间宿主:蚋,又名黑蝇。保虫宿主:仅见蛛猴、大猩猩两种动物。

    3.4.3  寄生于眼的阶段  主要为微丝蚴阶段;成虫偶可寄生于眼睑皮下、眼眶等周围组织。

    3.4.4  侵入眼的途径  成虫在皮下组织中发育成熟并产出微丝蚴,微丝蚴不侵入血流,经皮肤、结膜进入角膜,也可经神经鞘进入眼球后部。

    3.4.5  病原形态  微丝蚴:由雌虫直接产出。细丝状,无色透明,分大小两种,大者长约285~368 μm×6~9 μm,小者约150~287 μm×5~7 μm,在子宫内虫体外包一层鞘膜,产出后鞘膜蜕去。

    3.4.6  对眼的损害  眼盘尾丝虫病主要由微丝蚴寄生所致。活的微丝蚴一般不引起炎症反应,虫体死后的裂解产物,则常引起炎症反应及免疫病理反应。初期症状为眼痛、慢性结膜炎、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症。侵入角膜的微丝蚴,可引起巩膜、结膜的炎症,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角膜浑浊或纤维化,轻者影响视力,重者导致失明。微丝蚴可在眼前房内移动,也可侵入眼球深部,引起视网膜、脉络膜的炎症及视神经萎缩,造成视觉障碍。微丝蚴偶能侵入晶状体内引起白内障。

    3.4.7  诊断方法  本病可通过了解患者有无援外史或境外居住史、检出身体皮下组织的虫体、免疫学诊断等方法,间接推测眼盘尾丝虫病的可能性。对于寄生于眼睑皮下、眼眶等周围组织内的成虫,可采用手术取虫或取眼部组织液镜检出微丝蚴确诊。微丝蚴最初多在眼前房,可采用裂隙灯检查。由于微丝蚴对角膜的折射率不同,故观察活的虫体较为困难。

    3.4.8  治疗  对于眼盘尾丝虫病的治疗,相对较困难。若用药物杀死虫体,会对眼造成更严重的伤害,故有学者曾试用3%~5%乙胺嗪溶液(海群生)滴眼,每次2滴,每日4次,能暂时减少眼前房内微丝蚴的数量,但局部副作用较大。也可以用普通的眼药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法,这仅对消除游离于眼中的微丝有一定作用。对于寄生于眼中的成虫,多用手术取出虫体治疗。

    3.5  恶丝虫  隶属恶丝虫属。据Yanmaguti(1961)列出本属的丝虫共有36种,多寄生于各种哺乳类动物,其中已确定能感染人的有5种,能侵入人眼内的至少有3种,以犬恶丝虫和匍行恶丝虫最为重要。

    3.5.1  流行情况  犬恶丝虫(狗心脏虫)呈世界性分布,凡有犬分布的地区,几乎都有该虫的存在。人感染的病例多见于意大利、法国、希腊、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国。我国人感染的病例报道极少,眼犬恶丝虫病的报道就更少,但犬的感染却很普遍,如湖南省犬的感染率高达10.37%[3]。根据犬感染情况推测,人的感染率或许更多。

    3.5.2  重要宿主  终宿主:正常终宿主为犬,也可寄生于猫、狼、狐狸等动物,人属于偶然感染。中间宿主:蚊,现已明确的种类有4属12种,其中较为重要的种类有中华按蚊、埃及伊蚊、常型曼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等。

    3.5.3  侵入眼的阶段  为感染期幼虫之后的幼虫阶段,国外也有从眼中取出成虫的报道。

    3.5.4  侵入眼的途径  尚不十分确定,可能是感染性幼虫随血循环由眼睑等组织血管进入眼内;也可能是穿过睫状体血管进入眼后房,再移入眼前房。

    3.5.5  病原形态  成虫:细长,线状,雌雄异体,乳白色,大小在120~310 mm×0.7~1.3 mm。微丝蚴:由成虫直接产出,经血液循环至全身各处。细丝状,无鞘膜,大小为218~329 μm×5~7 μm。

    3.5.6  对眼的损害  寄生于皮下及组织内虫体的刺激和代谢产物的作用,可引起局部的炎症、过敏反应、异物性肉芽肿、纤维组织结节等症。寄生于眼内的犬恶丝虫,多侵袭于眼结膜下、眼前房、玻璃体、眼周围组织等,可引起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眼痛、流泪、视力障碍等症状,患者自觉有虫体移动感、异物感等。

    3.5.7  诊断方法  在皮下组织、眼内及其周围等表浅组织寄生时,可通过手术检获虫体确诊;在眼前房内寄生时,可用裂隙灯观察(虫体呈丝绒样)诊断;而对于寄生于肺等深部组织者,尚无满意的诊断方法。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研究应用了某些免疫学诊断技术和同工酶电泳分析,作为本病的辅助诊断,但尚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3.5.8  防治原则  (1)预防:通过普查普治病犬、防蚊灭蚊、避免蚊虫叮咬等方法,防止恶丝虫病的传播感染。(2)治疗:对于寄生于眼睑、结膜、眼前房、巩膜等处的成虫,采用手术取虫法治疗。

    4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本虫属毛形线虫科、鞭虫目、毛形线虫属。今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遗传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和DNA技术分析,认为该属至少存在7个种,我国目前至少存有2个种,以旋毛形线虫最为重要。该虫广泛寄生于哺乳类动物及人类的肌肉组织,引起动物和人的旋毛形线虫病。当虫体侵入人眼内时,可引起眼旋毛形线虫病。

    4.1  流行情况  本病属人兽互通寄生虫病。我国到1999年底,已有17个省市自治区有人体感染的报道,26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猪感染的报道。我国学者郭文敏等用免疫学方法对11个省市自治区人群进行调查,发现人群的抗体阳性率为0.7%~32%。云南省从1964~1999年底,以暴发本病442次,发病20344人,死亡217人[3]。河南郑州市1980年猪的感染率高达50.4%,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以猪肉为主肉食,故受感染机会很多,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4.2  重要宿主  旋毛形线虫成虫、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故被其寄生者,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常见的终宿主为猪、野猪、犬、猫、鼠等150余种多种哺乳类动物。人虽为其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但在流行病学上无意义。

    4.3  侵入眼的阶段  幼虫阶段。

    4.4  侵入眼的途径  宿主误食含旋毛形线虫囊包的肉后,幼虫在小肠逸出,先侵入肠黏膜内经24 h的发育,再返回肠腔内经48 h的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产出幼虫。新产于肠黏膜内的幼虫,侵入局部的血管和淋巴管,随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至全身各部肌肉组织中发育成囊包。其中部分可侵入眼内发育,引起眼旋毛形线虫病。

    4.5  病原形态  成虫:寄生于小肠。线状,乳白色,雌雄异体,大小在1.4~4 mm×0.04~0.06 mm。幼虫:新产出的幼虫细小,丝状,大小为124 μm×6 μm;成熟的幼虫长约1 mm,卷曲于横纹肌的囊包之中。

    4.6  对眼的损害  侵入眼内的幼虫,由于虫体及其分泌物的作用,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炎症反应。据对大量的眼旋毛形线虫病例分析表明,侵入眼眶的幼虫可引起眼眶周围水肿,常在感染后1周出现,其发生率为17%~100%[4]。部分病例还出现面部水肿、球结膜下出血、眼眶肌肉疼痛、眼球突出、视力模糊等。

    4.7  诊断方法  眼旋毛形线虫病的诊断较为困难,可采取综合性诊断方法。(1)临床诊断:可通过询问患者最近的食肉史、有无肌肉水肿、发热及眼睑有无水肿等临床症状初步诊断;(2)病原学诊断:①活组织检查法。取患者肌肉组织,经压片镜检有无幼虫及囊包确诊,但感染早期(10天内)不易检获虫体。②检查患者最近吃剩的肉类:如果患者尚有吃剩的肉,亦可如上法检查佐证。必要时将肉饲喂动物(小鼠),经30天后解剖动物检查有无幼虫及囊包确诊。(3)免疫学诊断:旋毛形线虫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免疫学诊断有较大意义。目前方法较多,常用的有皮内试验、环幼沉淀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所有方法都可间接推测眼旋毛形线虫病的可能性。

    4.8  防治原则  (1)预防:加强卫生宣教,不吃涮肉片等未熟透的肉类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加强肉类检疫,防止含有虫体的肉类上市出售,防止传播感染。(2)治疗:对肌肉组织中的旋毛形线虫病治疗,丙硫咪唑是首选药物,该药可杀死肌肉组织中的幼虫,若在感染后1周内服药,治愈率可达100%。此外,甲苯咪唑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眼旋毛虫病的治疗,是否采取杀虫治疗,尚不能确定。

    5  颚口线虫

    该线虫隶属颚口科、颚口属,目前已有记载的有10余种。我国已报道的有三种,其中以棘颚口线虫和刚棘颚口线虫最为重要,现仅介绍棘颚口线虫。

    5.1  流行情况  棘颚口线虫主要分布于亚洲,包括中国、日本、泰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日本和泰国最为严重。我国有关人感染的调查资料不多,仅在江苏洪泽湖地区、上海、武汉等地有动物感染的调查资料,根据动物的感染情况推测,人的感染不一定太少。

    5.2  重要宿主  终宿主:犬、猫、虎、豹等动物。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剑水蚤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其中以沙鳢、乌鳢感染最重。转续宿主:包括蛙、龟、蛇、鸡、鼠、猪等30余种动物。人既可作为第二中间宿主,也可作为转续宿主,但在流行病学上无意义。

    5.3  侵入眼的阶段  为第三期或第三期后幼虫,但多为第三期后幼虫。

    5.4  侵入眼的途径  幼虫侵入眼部和脑部的几率很高。人通过误食含有第三期后幼虫鱼肉、鸡、猪肉等而感染。感染性幼虫穿过胃壁或肠壁,经肌肉或结缔组织侵入全身各器官,少数虫体侵入眼内。除此之外,该幼虫还可通过侵入口腔黏膜、皮肤感染。

    5.5  病原形态  第三期幼虫:在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体内发育成熟。虫体粗短,圆柱形,头部具头球,体前1/4体表披有小棘,体略透明,虫体大小350~450 μm×60~65 μm。第三期后幼虫: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成熟,形似第三期幼虫,体表的小棘多。

    5.6  对眼的损害  幼虫的机械性损伤、虫体分泌物的作用及由其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可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患者可表现为眼睑水肿、疼痛、瘙痒和流泪等。幼虫可通过视神经或直接穿透巩膜进入眼球,引起创伤性视网膜穿孔、玻璃体出血或虹膜穿孔等,可导致视力障碍或失明。幼虫可侵入面部、唇部、颊部和眼睑等处的皮下组织中,形成局部肿块。

    5.7  诊断方法  由于幼虫侵入人体的数目很少,侵入眼的数量就更少(多为1条),且与疮疖相混淆,所以本病在诊断上比较困难。可通过询问病史结合临床症状诊断,如有无生食鱼肉的习惯、皮下有无发现硬结等初步诊断;对于侵入眼内的虫体,可采用检眼镜、裂隙灯观察诊断,手术取虫检获虫体是最可靠的确诊依据。

    5.8  防治原则  不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是预防本病的首要措施。多采用手术取虫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6  铁线虫

    该虫属于线形动物门、铁线虫纲、铁线虫目的Gordiidae科的Gordius属和Chordodidae科的Chordodes属等,包括20个不同的种,我国仅报道铁线虫一种。铁线虫为自生生活的种类,偶侵入人体引起铁线虫病。该虫多侵入人的消化道,其次也可寄生于尿道等,寄生于眼眶和外耳道内者较罕见。

    6.1  流行情况  世界性分布,主要见于热带和温带国家和地区,我国人体报告已有20余例,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北、陕西、河南、云南、广东、广西、新疆、福建等地区,主要为生活在沼泽、池塘、溪流沟渠等水域地区的人群。

    6.2  重要宿主  成虫在沼泽、池塘、溪流沟渠等水中营自生生活,故无终宿主。中间宿主可能会有1~2种,第一中间宿主为小型水生昆虫类;第二中间宿主为蟋蟀、蚱蜢、和甲虫等昆虫。转续宿主:鱼类、螺蛳等。

    6.3  侵入眼的阶段  为感染性幼虫(稚虫)。

    6.4  侵入眼的途径  尚不十分确定,可能是因接触疫水或误食含有感染性幼虫的昆虫及其污染的水后,虫体经口腔黏膜或颊部皮下组织移行至眼眶。

    6.5  病原形态  成虫细长,圆线形,似铁丝,雌雄异体,体长10~100 cm,宽0.3~3 mm;由卵内孵出的幼虫很小,体长为0.25 mm左右;无稚虫的形态资料。

    6.6  对眼的损害  眼铁线虫病极为罕见,Sayad(1936)报道寄生于眼眶下形成肿块,并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

    6.7  诊断方法  已报道的病例,均系检获虫体而确诊。在未检获虫体之前,医师很难考虑到该虫寄生。

    6.8  防治原则  本病的预防主要注意不饮用生水,避免食用未熟透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如昆虫、鱼类、螺蛳等。对于寄生于眼或其他组织内虫体,多以手术取虫治疗。

    除上述寄生于眼内的线虫以外,还有吸虫、绦虫、原虫和医学节肢动物中的某些种类,也可以寄生于人眼内,我们将陆续报道。

【参考文献】
  1 唐仲璋,唐崇惕.人畜线虫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91-633.

2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办公室.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z1.

3 陈兴保,吴观陵.现代寄生虫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13-494.

4 赵慰先.人体寄生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70.


作者单位:1 250022 山东济南,济南卫生学校寄生虫学教研室(△解剖生理学教研室) 2 山东济南,山东高等医学专科学校济南解剖学教研室

作者: 韩东海,冯本国,韩慧琳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